沁州三弦书(沁县)
沁州三弦书(沁县)形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晋东南沁县、武乡、沁源以及襄垣和晋中左权、榆社,包括晋南安泽、浮山等地。 沁州三弦书的演出形式,早期为一人自弹三弦,兼用摔板和小铙自行伴奏,说唱相间表演。后来发展成为多人分持三弦、二把和反二把、笛子、四弦、二胡等乐器伴奏,一人为主、多人分行当辅助说唱的群口演出形式。其中的弹三弦者,还手打小铙,腿绑摔板,是主要的说唱表演者。 沁州三弦书的唱腔曲调为板腔体,由“月调”和“平调”两类组成。其中,“月调”包括“平板”、“垛板”、“颤板”(又作“战板”)、“哭板”等板式和唱法;“平调”唱腔由六个腔句构成,主要用来说唱一些小段节目,曲调优美,但较古老,现已很少有人使用。 沁州三弦书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乐曲牌,接着吟诵四句“提纲”,然后“起板”或称“叫板”,之后转入“正书”说唱。传统节目以长篇为主,一部大书如《清列传》就有45回,一般节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左右,可连续演出一到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