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
清虚观的建筑选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恪守礼制的建置思路,而其内部建筑布局,又反映出古人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思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旨,代表了人类永恒的渴望,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派别能有如此大胆奇特的追求,而中国古代统治者多信奉不疑。平遥清虚观初建于唐朝,原名叫太平观。金末元初,北方全真教再度将道教推向了颠峰。由于清虚观和全真掌教清和子的特殊缘分,所以,这里一度曾是香火隆盛的道场。明清以来道教更加世俗化,清虚观又因“吕祖显灵”而名列县城十二胜境之一。 清虚观是平遥县城内最大最古老的道观,其布局很有特色,除了按中轴线对称布局外,清虚观两座山门的设置也十分特别。第一座山门位于牌楼之后,前檐为碑廊,正中辟为门洞。第二座山门是龙虎殿,为元代建筑,廊下塑有两尊门神像,高大而威严,分别是青龙、白虎神。从牌楼入口远望观内,层层门扉,逐渐开阔,尤如照相机的取景框一般,恰好定格中院主殿轩昂的屋宇,甚是雄浑。 中院东西为长长的廊庑,陈列着平遥县城的有关历史资料及琉璃、纱阁戏人等艺术品,正中为纯阳宫,供奉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传说在清康熙年间,一中年道者曾在后院玉皇阁打坐,留下了“一心二仁人”五个大字,众人刮之不去,疑为吕祖显灵,因此“清虚仙迹”也名扬于城乡,百姓更是顶礼膜拜,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的传统庙会至今仍是规模盛大。 纯阳宫之后是三清大殿,殿内供奉道教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塑像,四周为“二十八宿”塑像。殿内西侧靠窗的地方,立有一石碑,名为“透灵碑”,据说碑体光洁如镜,是城内“八宝”之一。其实,这是块蒙文碑,内容用八思巴文书写,碑阴用汉字按发音翻译,词义生涩,但文史价值很高。 东西两殿,分别展出水陆画与铸造品。水陆画,系超度水上陆地一切鬼魂亡灵而悬挂之物,均为工笔重彩,刻画细腻,构图严谨,至今仍光鲜如初。铸造展室中有隋唐佛头,金代毗卢佛像,宋、明观音像,清代供器等。唐代铁铸佛头像头顶螺发,面颊丰满,安祥而圆通,甚是精彩。 在两廊房之后陈列有各种石刻艺术品,有北魏造像碑、唐代经幢、隋代佛头、宋时罗汉以及石像、石碑等,都是精美的古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