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
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城市形态得以延续的生命所在。平遥古城,正是一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她是中国境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的原型,她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 城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也是构成汉文化圈人文地理的特有景观,一座城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历史文化名城都有自己的文化脊梁,每个脊梁都背负着一座古城数千年的历史沧桑。 《说文解字》中谓“城,以盛民也”。城是一个四周以土夯筑的大“容器”,百姓居住其间,就称之为“国”,因此,国的本义也是指城垣、都城。城的出现几乎和中国的历史一样古老,最早发现的城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周易》中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遇险而以城拒敌,便是城最基本的功用,可以说,城的主要文化功能是作为军事、政治而运行的。 中国历史上曾有数以千计的繁华古城,如今多已消失,而平遥古城是依然存活的古城池,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北魏时修筑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重筑,包砌为砖城,至清末共进行过26次补筑修缮。 如今的平遥城墙,基本是方形,全长6.4千米,城区面积约2.25平方千米,墙体的平均高度有10米左右,下宽上窄,呈梯形,环城共有6道城门,南北面各一座,东西面各两座,每座城门处均为重门瓮城。所谓瓮城就是在城门的外围加砌一圈墙体,外门洞的朝向一般与里门洞呈90。,这样既增加了城门的稳固性,又有一定的遮挡风沙侵袭作用,是古人封闭性观念的体现。每座瓮城内均修筑有庙宇,以关帝庙和财神庙为主,显而易见是寄托着先民的美好向往,既虔诚又朴实。 城外护城的壕沟,与高大的城体共同组成了一道人工屏障,高低结合,易守难攻。另外,长长的墙体上每隔40至60米就修建有一个向外凸出的墩台,形似马面,故以之得名。明代嘉靖年时,蒙古兵南侵,平遥城能固守安宁,与坚固的城防不无关系。 马面又名敌台窝铺,马面上修建敌楼,每个小楼分上下两层,既能望远观,又能遮风避雨。清朝道光年间平遥城经修缮后定型为72座敌楼,因此,又演绎出了平遥城墙“三千垛口,七十二敌楼,象征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历史传说。在城墙顶上耸立的城楼、四隅的角楼和一排排整齐的敌楼,构成了城市轮廓的天际线,是古代城市精神与气节的外在表现。 平遥城墙之上还遗留有西周大将尹吉甫的点将高台和振兴文风的奎星楼(文昌阁、高真庙仅剩遗址),为历史名人雅士所咏叹。诗云:“层高百尺县城连,吉甫勋名稚堞前,塞草久消征战垒,龙旗怯意出车年。”总体而言,城堡关隘,是古人保护家园、抵制外来侵害的防卫系统,其形体的巍峨与雄浑,内涵的丰富和苍凉,饱含了民族、家园的荣辱兴衰,是历史和文化的真实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