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文庙
浑源文庙位于浑源县城西大街路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清乾隆版《浑源州志》记载,文庙始建于辽金之前,元朝初年扩建,明成化八年(1472)大规模重建,至万历三十九年(1671)文庙全部建成。 现存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232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戟门、大成殿、祟圣祠。大成殿是全国各地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面宽五间(27.6米),进深三间(14.6米),单檐歇山顶,翘角飞檐,并用黄绿色琉璃瓦覆顶,鲜艳的琉璃瓦与暗红色的格扇门窗形成了反差和对照。六椽伏后搭乳伏,采用三立柱,檐下设四铺作斗拱。明间、次间各施两座补间斗拱,各拱均为三瓣卷杀,明显为金元时期法式。大成殿采用减柱营造法,为扩大殿内空间,前四根大柱同墙体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起跷起殿角重量的作用,又增加了殿堂的美感,四个殿角交挑,似凌空欲飞。前檐明间、次间各为四扇六抹隔扇。稍间,两山、后檐次,均用清水丝缝砖垒,后檐砖墙刻有“忠、孝、节、义”四个大字,殿前设月台(长约13米,宽约6米、高约1.5米),托起大殿。月台下有二龙戏珠御路,龙的雕刻手法是线条流畅,形象逼真。按过去的习俗,只有高中龙榜的学子们才能趾高气昂地从“御路”上通过,大成殿顶所覆琉璃瓦,配件同永安寺基本一致。 走进殿内,梁柱沿用了金元的减柱法,前槽金柱全部减去,使得内部空间通透疏朗,且梁柱材径硕大平直,虽经数百年重压,仍纹丝不动未见变形。这里的尊经阁下层为砖砌窑洞,上为楼阁,也颇为奇特。 整个文庙庙宇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古朴典雅,庄严肃穆,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虽然文庙的大部分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仍能显现出当年建筑群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