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四景车
长治市平顺县北社村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社火表演形态——四景车。北宋崇宁元年(1102),北社乡东河村建立了九天圣母庙,距今已有905年历史(该庙今存,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谓九天圣母即道教神仙中的九天玄女,当地民间传说为玉皇大帝的第九个女儿,具有相当广泛的法力,百姓们凡有求子祈福、求药祛病、辟邪避灾诸事都来此上香。 此庙长期由五社八村共同管理,香火很旺,在当地及周边影响较大,每年三月举办的庙会盛况空前,百姓踊跃参与。至明代时,庙会祭祀活动中的民间社火门类繁多,有神楼、神驾、抬杠、高跷、社鼓、民间乐队、庙堂乐队以及神旗、扛牌、罗伞、鸾驾等等,而四景车则是最为雄伟壮观、最为妆饰精美、最受百姓欢迎的社火景观。据说四景车的设计造型是模仿北京故宫角楼而来,有人据此推断四景车创始于明代。因为庙会期间常有4辆四景车同时表演、竞相赛社,成为庙会的亮点,故此庙会也称作“大赛会”或“跑车会”。清咸丰年间庙碑中篆刻了牛联奎先生的一首诗,记录了庙会的盛况:“四景神车不计年,八村五社会流传,赛期例卜三春暮,宴酒先尝二月天。廿四马楼列后,几重社鼓引当前,东下南北西流转,崇奉丹宵太乙仙。”庙会赛社活动于每年农历三月举办,由五社八村的社首聚会,根据当年“春深春浅”的气候节令议定“跑车会”的具体时日,多在春耕大忙前夕进行。因此,“跑车会”与古代民间传统的“劝耕”风俗亦有一定的文化联系,适时举行的跑车是百姓们休闲了一冬之后小试身手的重要活动,从每辆四景车前披红挂绿驾辕的两头犍牛身上可以窥见春耕仪式的端倪。 四景车的所谓“四景”,并非车本身的四种景致,而是指车身结构的四处巧妙设计,体现了数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景”是一根独木辕驾套两头大犍牛;“二景”是一根牛角杆和三个特制木犋环环相套承驾辕头;“三景”是主木构架既不用卯也不开榫,直立在车底平板上,用麻绳上下捆扎牢固;“四景”是第二节主木架与第三节主木架之间无卯无榫相接,四根麻绳上下固定且可根据需要灵活升降。整体三节由下而上分别为车厢、车盆、车楼,通高13米,宽1.7米,由彩绸彩纸手工扎制装饰。 重达几千斤的四景车,除两头辕牛之外还有两头梢牛牵引,车前用两根粗麻绳由近百名壮士拉拽,车后及两侧备有4根牵绳以防车体歪闪倾倒。过去,四景车从东河九天圣母庙到主会场(园神地)相距约5公里,途中还要经过一段约50米长、45度的土坡,据百岁老人回忆从未发生翻车事故。每当四景车一亮相,围观群众欢呼雀跃、喝彩声声,远看如宮殿耸云、飘浮移动,富丽堂皇,巍峨壮观;近看如精致阁楼、雕梁画栋,纸扎翎羽,气宇轩昂。四头肥硕犍牛承驾辕头,百名驾车能手护拥前后,四面铜锣开道,牌旗仪仗紧随,象征天地日月星山川的7把罗伞与24匹神驹簇拥着四景车逶迤前行,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参加大赛会、观看四景车是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生经历,人们视为一种吉祥和荣耀,至今仍流传着“赶了大赛会,死了也不亏”的民谚。 平顺四景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奇特的珍珠,它浸润着民族成长的历史艰辛与泱泱大气,闪烁着民族奋斗与创造的智慧光芒,映现着民族风俗文化丰富多样与积极乐观性格,昭示着民族追求幸福吉祥与团结和睦的朴素理想。 平顺四景车及其赖以依托的九天圣母庙会,生动活泼地流传了几百年,1938年侵华日军占据长治后被迫停办。1985年春节,北社村根据记忆复制了一辆四景车供群众节日观赏;2005年农历四月,中断了66年的九天圣母庙大赛会复会,四景车盛景重见天日。然而,庙会的传统仪式与四景车制作的传承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四景”的民间绝技面临着恢复与传承方面的困境,传统的赛会纠首组织已不复存在,庙会活动管理民间性的文化内涵已经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