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艺
山西民间的游艺活动,除了前面已讲过的节令性游艺活动,如龙灯、舞狮、旱船、高跷、秧歌等,还有包含竞技意义的游艺活动,如民间棋牌、猜谜、秋千等,许多民间游艺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制约,是具有随意性的自娱自乐活动。 山西广大农村中简易棋类的活动十分普遍,每到劳动间隙或闲暇之时,人们随手采集石子、土块、树枝、草棍等物,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在地上划出棋盘,自娱自乐。棋类一般是二人对弈,也有三人对弈的;有的是以吃子为目的,有的则以占空为目的。主要形式有“成六”、“成方”、“打八子炮”、“九子炮”、“老虎吃绵羊”(或称“狼吃羊”)、“下鸡蛋”、“摆方”、“跳茅坑”、“撑四角”、“升大官”、“摘桃子”、“逼上梁山”等等。 在城镇的街头巷尾,中国象棋极为普及,尤其在温暖季节的公园内,下象棋的人群比比皆是。 扑克牌也是城乡流行的游艺纸牌,民间称玩扑克牌为“打扑克”,最常见的玩法有“争上游”、“打四十分”(也称“打百分”、“升级”)、“打五十K”、“拱猪”、“吹牛”等。一般为四人打对家,也可以四人各自为一方。近年来有些地方以6人2副扑克牌玩对家式的“升级”,尤在太原市流行。 麻将牌在山西民间流传很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打麻将也叫“搓麻将”,民间还流行“搬砖”、“垒长城”等名称。通常四人成局,按“东南西北”方向,各自为一方。山西许多地方在凑不足四人的情况下,也流行三人凑局打麻将,俗称为“三拐”。近年来,因打麻将的输赢往往和财物有关,打麻将和赌博相联系,遭到社会中不少家庭的抵制和反对。 谜语古称隐语,又名庚辞。其方式是以某一事物或诗句、成语、俗语、文字、人名等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等手法作出谜面,供人猜测。山西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十分流行猜谜活动,人们闲坐聊天中总喜欢出一两则谜语以作消遣,猜谜语已成为每年春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各地有组织的春节活动中,往往有猜谜语活动,把谜面写在彩色纸条上悬挂起来,每条谜语都编上号码,猜中的人到领奖处按号码说对谜底即可获得一份纪念品。届时,猜谜语的场地人山人海,十分热闹。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人们把谜语写在彩灯上悬挂在路旁供人观赏与竞猜,称之为“灯谜”。 猜拳行令是中国特有的宴饮侑酒的娱乐形式,在山西一直十分流行。最初在酒宴上由一人手握瓜子、火柴等物,让其他人猜数目或猜颜色,猜错者罚酒一杯,称为“猜拳”。猜拳后来发展演变成现在极为普遍的划拳,尤其在乡村中,亲友相聚饮酒,不划拳就觉得不过瘾。划拳也有许多讲究,一要速度快,二要诚实,不准骗拳。山西各地有不同的规矩,如汾阳、孝义一带划拳有“免五去宝(不准出十),句句带好”的规矩,一般划三次输二次喝一杯酒。喝酒划拳因伴随着双方出拳时的喊叫甚至是吼叫,人们普遍认为不雅,尤其对旁人产生强烈干扰,故许多公共场所都明示禁止划拳。 翻花在山西妇女儿童中极为盛行,各地称谓不一,有的地方叫“翻花”、“翻单单”、“翻股”,有的地方叫“挑线”、“抄花”等。翻花使用的工具很简便,只需三尺左右线绳一根,打结成环状即可。可供一人玩,也可二人玩。借助双手,通过勾线翻动,可挑翻成各种图案。翻花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促进大脑和神经发育。妇女们在闺房中玩翻花,既作为闲暇消遣,也能活动手指关节,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山西各地流行的翻花图案,二人挑翻的有:双十字、花手绢、面条、牛槽、酒盅、媳妇开门等;一人挑翻的有:乌龟、蚊子、松紧带、金鱼、香皂盒、桥、喇叭、秋千、太阳落山等。 折纸也是随处可见的儿童娱乐形式,可用各种纸折成各种动物、器具的形状,启迪儿童的智力,增添人们的生活乐趣。 竹马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游戏,儿童用竹竿置于胯下作马,手拖竹竿来回奔跑,故称骑竹马。至今这种游戏在山西民间仍有流行。 滚铁环也是山西民间流行的一种儿童游戏。铁环俗称“桶箍”,用铁丝弯成铁钩,推动铁环往前滚动,发出“哗啷哗啷”的声响,也有另用铁丝编成若干个 小铁圈套在大铁环上,滚动时更为热闹好看。 山西民间有春天放风筝的习俗。风筝早在北宋时期就已流传到民间,那时的风筝上拴有竹笛和竹哨,飞到天上发出阵阵响声,故称为风筝。在山西民间,放风箏又称为“放翔儿”。 风筝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细竹丝、薄纸或绢,方法主要是扎骨架、糊纸绢和绘画,以造型美观而飞得高为佳。山西流行的风筝造型很丰富,从简单的“十”字、“人”字到老鹰、蜈蚣、蝴蝶、蜻蜓、蝙蝠等禽兽虫鸟以及人物等形状,应有尽有。 山西南部还有一种风筝的派生物“天灯”,为民间在春节或元宵节放的灯,用竹片扎成蘑菇形半圆架,下面交叉为十字架,上部用纸或绢糊着。在十字架上缚上棉絮,蘸上油料燃物。夜间,点燃棉絮,热气浮起纸蘑菇,天灯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发出闪闪亮光,直到燃料烧尽才降落下来。这和“孔明灯”是相同的原理。 秋千也是山西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健身游戏,传承古老。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吕梁地区根据地的军民们曾把它作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训练方法之一。山西许多地方每到春季,有扎秋千于街头巷尾的习俗,男女老少,尤其是小媳妇、大姑娘们,把春天荡秋千看做是吹散百病、显露姿容的极好活动。荡秋千可以进行比赛,有赛荡得高的,有赛技巧的;有单人荡的,也有双人、多人荡的。 踏青在山西广为流行,尤以晋中灵石等县为盛。灵石一带不仅在三月初三上巳节和四月初观介庙牡丹时人们纷纷踏青郊游,而且在四月十二、七月十六等日子,都有踏青郊游的传统。全省各地的中小学,每到春暖花开季节,老师或家长都要带领学生到野外或公园踏青郊游。 山西大同一带,过去每到夏初,久居城内的人们,在南庙、水泉湾、阳和坡、雷公庙、云冈、观音庙、曹福庙等举行庙会期间,纷纷出城,或乘轿或坐车或骑驴,携带上酒饭、水果、餐具等,一路上看山看水,笑语不断。到达目的地后,利用树林空地支起帐篷,撑开旱伞,然后轮流到庙会上烧香敬表、买小吃、看戏。在返城的路上还有一场场精彩的越野赛,名叫“插车”,你追我赶互不相让。车到城关,一定会有男女老少在街道两旁的台阶上观看踏青归来的盛况,当地称为“赶小会”。 登高也叫爬山,在山西大部分地区都有此俗流行。尤其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灵石一带家家食糕以代登高;更有大批居民携酒馔登翠峰山,酣歌终日,岁岁为常。周边民众每年4月登娘娘山(绵山),5月攀石膏山,9月登翠峰山、清凉山,已成为传统习惯。省城太原每至秋深,有许多登高者涌向天龙山、崛山等地,领略红枫秋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