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社火篇 » 太原社火

太原社火

太原锣鼓是指流行太原地区,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的以“流水”等曲牌套路锣鼓的总称。相传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至今日的“流水”,据说其得名取自“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      太原锣鼓是山西鼓乐中著名的清锣鼓之一。只用锣鼓一面,钹和铙各两副,演奏时钹铙交错对奏,鼓和之,称“铙搅”或“钹搅”。      新中国成立后,太原锣鼓有了很大的发展,参加人数逐渐增多,钹和铙按比例倍增,鼓面加大增多,曲牌套路变化奇巧,队形变幻无穷,敲击动作热烈奔放,表演衣饰鲜艳夺目。      尤其是增设了一名口含哨子、双手执彩旗的指挥者,突出了表演的成分,观赏性大幅度提高。青年女子参加表演为太原锣鼓艺术锦上添花。      太原锣鼓的最精彩之处,在于两队摆开阵势,互不相让,各显身手,好似两军对垒,惊天动地。它反映出太原自古以来粗犷剽悍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其演奏时场面热烈,似战鼓催征、马蹄叩地,如游龙活现、金鳞映辉,造就了太原锣鼓在太原民间社火独占鳌头的地位。      太原锣鼓是太原社火习俗的灵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传承既已久的民间社火形式步入它的黄金时代。太原锣鼓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和首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上大显身手,声名远播,风靡全国,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铁棍”又称“抬阁”、“高台”等,山西各地多有流传。山西民谣曰:“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凡亲眼看到清徐县徐沟铁棍的人,都赞不绝口,说它是“立体的艺术,无言的戏剧”。徐沟铁棍已有400多年历史。      铁棍的表演少则几台,多则数十台。每架铁棍由八位演员。此外,根据棍上人数,确定“打卡的”若干人,每人手执一大卡杆,随同铁棍左右,休息时,将杆卡在各个演员胸前,以减缓其疲劳和紧张。      铁棍表演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号子,以统一行动,前后呼应,互相配合。比如:起抬时,左“梢头”(左前第一人)喊:“抬肩儿啦。”众即同时将棍抬起,准备启程。接着左“梢头”再喊:“好!”众齐应“嗨”便起步前行。若有人准备不当,则答“慢”。行进中,若有人发出“哎”的号子,表示要换肩,众应“嗨”,便同时换肩。这些特殊用语,可使抬棍者在那欢腾喧闹的街头保持八个人步法统一和行进一致。      铁棍的造型,以戏曲人物为主,也有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典故等方面的内容。有《西厢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天女散花》、《嫦娥奔月》和以十二属相扮十二出戏的,如:鼠——“五鼠闹东京”、牛——“牛郎织女”、虎——“武松打虎”、兔——“月里嫦娥”、龙——“闹龙宫”、蛇——“白蛇传”、马——“泥马渡驾”、羊——“苏武牧羊”、猴——“孙悟空大闹天宫”、鸡——“时迁偷鸡”、狗——“杀狗”、猪——“猪八戒媳妇”等等。这种将一台戏浓缩在一台阁上和独具匠心的造型设计以及工艺组装,三者有机的结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给人以无言胜有言之妙感,堪称一绝。      踩街秧歌流行于山西各地,古交的踩街秧歌是较有特色的太原社火。其踩街秧歌在清末民初便已成为民间规模较大的一种社火娱乐活动形式,每逢节日或应邀外出演唱,均以踩街形式进行,后停止活动多年,20世纪70年代后只有少数地方恢复踩街秧歌活动。      踩街秧歌表演编队分别有舞蹈队、伞头、正锣、花锣、花鼓以及扮妆风流公子和丑公子、花货郎和毛货郎、老翁老妪、童男童女等;舞队演员身着彩装,手执乐器,边舞边奏边唱,以花锣花鼓为主要表演者。      伞头为全队的指挥者,手摇响铃环,穿行于队列之中。      乐队不舞,只随着响铃环的指示而敲击锣鼓。舞队随伞头的指挥,变换队形,翩翩起舞。队伍每进一村,踩街而过,村人燃放鞭炮欢迎。      跑场秧歌是太原闹红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清末开始搬上舞台。但是,它在进入舞台后并没有影响它在正月的红火热闹中舞之于街巷、歌之于城乡表演形式。在今天的民间社火行列里,人们看到的旱船队伍中的人物造型“打渔杀家”、“刘三推车”、“刘海砍樵”、“白蛇许仙”等等边走边舞边歌的表演,都属此类。      旺火,民间俗称“塔塔火”,是元宵节期间太原城乡普遍流行的一种闹火的方式。      旺火一般在元宵节前三天就开始准备,先用砖块垒一个中空的塔芯,底部留出添柴添炭的口,再用炭块(太原城市内也有用煤糕或蜂窝煤的)围着塔芯逐层由底到顶往上垒,垒成包住塔芯、下宽上窄的塔形或棒槌形状,高度在一两米之间。垒旺火讲究垒得要虚,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孔隙间喷射出来,烈焰冲天,光耀四面,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      旺火源于古代火山崇拜的信仰习俗,旺火形式与古代过年燃入焰火驱邪有渊源关系。太原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很早就产生了在新年夜垒旺火的习俗,人们围在旺火周边燃入爆竹、烘烤食物、欢闹嬉戏,戏旺火寄托了无尽的祈愿。民谣说“正月十五点旺火,一年四季保平安”,正是反映了民间百姓的良好心愿。      架火,因其扎起架子燃放焰火而名,在晋中一带极为盛行。太原正月十五的架火以清徐县最为著名,而清徐境内则以高白(旧称蒿泊)为盛。当地百姓称架火为桌火、黑山火。      高白架火非常独特别致,将方桌一层层摆成骨架,上面缚绑各种焰火,并在架上装饰各种工艺,称为“制彩”和“装彩”。人们在晚上观火前,可以在白天欣赏到高白民间作各式工艺品的高超技艺。      高白习俗,凡当年娶进门的新媳妇,必须在婆婆的指导下学习制彩,辈辈相传。每当架火点燃,只见流星四窜,彩焰腾飞,成千上万围观的群众呼场不绝、雀跃欢欣,呈现出一幅热烈壮观、金碧辉煌的风俗画卷。艺人制      “节节高”是流传在太原南郊五府营南河下村较为稀有的颇具杂技色彩的民间舞蹈。它是由身着彩衣的儿童(六七岁)在不要任何依托、捆绑、扶靠的情况下站立于壮年男子的肩上边行进边表演的,上面的孩子随下面的大人稳健步伐的扭摆而双臂前后、左右摆动。      “节节高”参加表演人数可多可少,在锣鼓打击的伴奏声中进行,由于下上表演者无任何捆绑,所以扭摆的幅度受到一定限制,主要以跑场为主。据老艺人回忆,约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夏天后,该项民间舞蹈便停止了活动。      1995年春节时,在艺人的努力下,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节节高又被挖掘出来,并排演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八仙过海等内容节目,参加了春节群众文艺表演,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好评。      火流星为太原民间社火的形式之一。曾在全省各地流行,亦称“耍火炭”、“火蛋舞”。      流星技艺由原始狩猎工具“流星索”发展而成。它由舞者将一根绳索横放于颈后,手握绳中央,绳头两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状的铁丝笼头,内装木炭或棉絮浸油后点燃,舞起来像两个火球在夜空中旋转飞舞,故称“火流星”。白天耍时,碗内盛水,双碗在空中飞旋而滴水不漏,称为“水流星”。多人表演时最为精彩,无数个火球在夜色中翻飞腾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时间,曾有民间艺人在太原海子边一带打地摊表演这类节目,如今的“火流星”在社火队伍中,既可起烘托气氛的作用,亦可在社火队伍前开路打场,维持秩序。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