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为佛教建筑,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李家庄村,位于五台县城的西南方向,距县城22千米。寺院坐北面南,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正殿,东西配殿为龙虎殿和菩萨殿,山门与东西配殿均为清代时期建筑,院内的小石塔和石狮等石雕艺术品,具有唐代风格,为唐代作品。1961年南禅寺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亦称大殿、大佛殿等,梁架题记有“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的字样。这段文字明明确确地告诉人们,南禅寺是在唐建中三年重修的,也就是说唐建中三年前南禅寺就已经存在了。屈指算来,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南禅寺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木构建筑。至于创建于何时,我们无从考证,但它至少昭示着南禅寺是中国的第一古刹。曾几何时,唐敬宗、文宗朝,税赋锐减,寺院成了避税之所,于是朝廷灭佛之意即定,至唐武宗李炎会昌二年,毁寺灭佛终成现实。有史料记载,当时拆毁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有余,僧尼还俗26万多人,在佛教发展史上可谓一场浩劫。南禅寺地处偏远,香客不多,文字记载也较少,偏居一隅的南禅寺,不得不选择沉默作为它生存的惟一方式。不过鲜为人知有时也是一件好事,不然小小的南禅寺同样难逃厄运。 南禅寺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殿平面呈正方形,殿前建有宽敞的月台。构筑大殿所用大部分是圆柱,但还发现三根方柱,可能为原物,而此前唐代古建筑中使用方柱的,只有在敦煌壁画中才能见到。明间为板门,两侧次间为破子棂窗。通长四椽栿架构,转角处阑额不出头,阑额上不施普拍枋,这种结构是唐代特有的做法。大殿只有柱头斗拱和转角斗拱,无补间斗拱,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用材很大,出檐深远,整个殿顶举折平缓,灰布瓦,瓦条脊,正脊两端安置的鸱尾虽然是复制品,但仍保持了唐代典型的建筑风格。 大殿内设有供奉佛像的佛坛,高0.7米,长8.4米,宽6.3米,佛坛上供有17尊唐代彩塑,主尊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天王、撩蛮、佛霖等塑像分列两旁,这些泥塑面容丰颐,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虽然在后期经过修饰,但在唐代塑像中的艺术品位极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974年国家投资对南禅寺进行了维修,在修缮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南禅寺大殿梁架题字,其中的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的修缮记载,为研究南禅寺的发展演变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