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龙门
壶口-龙门自古以来,壶口、龙门即为秦晋间战略要冲。《水经注》称壶口为龙门上口,称禹门口为龙门下口。壶口又名孟门津,在吉县县城西22千米黄河中,壶口瀑布落差30米,最宽处近千米,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为中国母亲河黄河的象征。《尸子》中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龙门,一名龙门口,一名禹门口,在河津市西北12千米黄河峡谷。旧有大禹庙、楼阁、栈道,1942年被日本摧毁。《尚书·禹贡》中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金履祥《尚书注》中称:“河至河中府龙门县之西,山开岸阔,自高而下,奔放顺泻,声如万雷,是如龙门。”据同治七年(1868)《修长墙碑记》及光绪时期《山西通志》载,清代晚期为防止捻军东进而在乡宁、吉县、大宁三县沿黄河东岸处设置长墙及附属设施。沿黄长墙墙体两侧用片石垒筑,中间填以土和碎石,因自然和人为因素,损害较重,大部分墙体已不存在。现存残段墙体高约1米,宽约1.5米。在马粪滩、七郎窝、小船窝等地原有碑记,长墙沿线东侧尚存有堡址、烽火台数十座,多建于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