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节日篇 » 夏季节日

夏季节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佛寺都在此日用名香浸水,浇灌释迦牟尼诞生像,谓之“浴佛”,以纪念佛的诞辰。      山西佛教界对浴佛节活动保留完整。尤以五台山最为隆重。届时各寺庙要在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诞生像。      浴佛节流传到民间,逐渐与当地庙会结合形成庙会祭祀佛祖的活动。如寿阳县每年四月八日要举办天佛庙会,祭祀佛祖,届时人山人海,成为农村经济交流的活动中心。      大同、阳高佛诞节演变成了奶奶庙会。外来神变成了本地神,祭祀者由男性变为女性,奶奶神又演变成送子奶奶、送子娘娘等。民间无子者,届时求拜祈子,得子后又去还愿,因而常年香火不断。      运城民间传说四月八日是黄帝大战蚩尤的日子,黄帝的将士头插皂角叶,蚩尤的将士头插槐树叶。黄帝战胜了蚩尤,今人都是黄帝的后代,所以每年四月八日,人们都戴皂角叶以示庆祝。四月八日还演变成纪念关圣帝君的节日。明《大同府志》记载:“四月八日,铺行各行于关圣庙献品数日,供设花盘纸工,极其精洁。”乡宁四月初八庙会称“油糕会”。逢会时,到处是油糕摊点,赶会者人人必食油糕,老者不能去赶会的,也要请人捎回一些油糕。灵石四月八日庙会,其时介庙后院牡丹盛开,人们前去观赏,形成“看神花会”。临县四月八日,妇女要到长寿山敬香祈福。      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音榨zha)节以及五月节。      端午节源于古代驱邪避瘟活动,盛夏,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古人创造了一系列的避邪手段抗衡,形成了饮雄黄酒、插艾蒿、戴香包等习俗,至今仍在山西境内普遍流行。在端午节前,山西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乡镇街市上到处可见卖菖蒲、艾草和雄黄酒、香包的摊子。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也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认为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山西大多数地方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      是日,家家户户将艾蒿插在宅院门首以避邪。晋北民间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则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谓之“艾虎”;曲沃等地用纸剪成老虎,粘上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采制艾叶挂在门楣。山西境内一些水草丰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草蒲;有的地方在端午节贴钟馗画像驱邪;南部一些地方还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的避瘟驱邪活动的重点是孩童,山西民间普遍有“端午到,戴香包”的习俗。节前用碎布制成禽兽、花卉等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薷等药材和香料,称为香包,节日期间佩戴在孩子身上,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侵犯。晋北一些地方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童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山西许多地方还要用五色线搓成索,拴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才解除。乡宁等地端午节讲究在太阳出山之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全家人洗手洗脸,认为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前上山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等,经过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认为可以防病;晋北一些地方习惯节前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要照一照。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山西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人们习惯在端午节前两天包粽子。山西的粽子多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现在的粽子有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有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粽子的外形有角形、锥形和筒形等。晋北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民间则要将一部分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是辟邪。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五月初,正是晋南收打小麦和晋北夏锄大忙季节,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几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打凉、下火,深受民间喜爱,因此,这种食品一直流传而常盛不哀。      端午节在山西还有其他一些风俗,如晋南民间制作“蛤蟆墨锭”的习俗,晋北民间寻觅“金鸡头”的习俗,雁北阳高的“窜城墙”习俗以及各地端午节的庙会等等。晋中和顺县端午节煞是热闹,县城居民一大早甚至前一天晚上便开始登上县城内的云龙山,登高、采艾、汲水、祭药王,形成和顺人民极为隆重的端午节风俗。      中国古代农历六月六日曾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节日,人们在这天晒衣物、驱腐虫、避暑热、回娘家、看庙会,煞是热闹。      秦汉时期,六月的节日叫做“伏”,它与十二月的“腊”日相对应,是农家一年中最为盛大而热烈的两个节日。按照古人阴阳起伏的观念,六月六日是阳气极盛之日,接下去的日子将会转阳为阴,而此时长江流域则刚刚度过了梅雨季节,因此,六月六日这一天人们翻箱倒柜,将被褥衣物拿出来晒晒,民间习称此日为晒衣节。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中有两则晒衣节的笑话,一则说晋朝文人阮籍有位侄子叫阮咸,家境贫穷,在晒衣节那天,看到许多富亲戚们都把家里的丝绸锦缎漂亮衣物拿出来晒,很有些摆阔的意思,阮咸心中有些愤然,便把一条大裤衩挑在竹竿上撑得高高地晾晒,有人问他何必晒这些破玩意?他答道:“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另一则说晋朝人郝隆,在晒衣节那天袒胸仰卧在太阳底下,别人问他缘由,他只答三字:“我晒书。”郝隆家中清贫却满肚子学问,是晋朝的名士,有钱人家晾晒豪华衣物,他就出来摆摆满腹经纶,无事生非似地调侃嘲讽一下。      六月六日伏天炎热难当,民间称其为“暑节”,古代私塾开始放假,是现代学校暑假的发端。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又把六月六日确定为大禹的生日,也称为“神诞日”,民间举行各种活动进行纪念。      唐宋时期是六月节普遍流行并丰富发展的时期,从官方到民间都很重视六月六日,一般百姓翻箱底晒衣物,皇宫内晒銮驾,仕宦人家晒官服,读书人晒书籍,僧人则要晒经卷,仿佛朗朗日光下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在飘荡。宋代又称六月六为“天贶节”,这是宋真宗(997-1021)听从臣僚王钦若言,伪称梦神人降天书而玩的把戏,他于此日率众赴泰山祭上清宫,并忌杀生一天,融入了道教文化内容。宋以后,六月六节日越来越具有地域性特点,如汉族地区有祭观音或谷神、洗沐禳灾、喝绿豆场消暑或喝“青蒿六一散”解毒、手艺人祭鲁班、请姑姑回娘家等习俗;少数民族有云南等地的星回节(火把节)祭火神、贵州布依族的祭虫王、瑶族的过半年等习俗,表现了中华民族节日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传承特征。      山西民间亦称“晒衣节”、“晒书节”。这天,人们把家中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以及被褥等拿出来晾晒,书香门第之家要把书籍拿出来晾晒。据说这天晒过的衣服、书籍不生虫,不反潮。农家主妇这天要做曲,说是用这天做的曲伴醋,酿出的醋特别酸,味道也醇美。学生在这天还讲究给先生送礼,做菜盒子请先生吃饭。先生要给学生反馈一枚桃,意为桃李满天下。      晋西北称此日为“虫王节”。六月初,正是农作物生长虫害最多的时期,山西此时雨水极少,俗语有“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而雨水能防止害虫滋生泛滥。是日民间要集会,宰牲、设供、焚香、敬纸,虸蚄庙里祭虫王,龙王庙里祭雹神,这一切都是祈求农业丰收。今天宰牲设供之俗已不兴,但有的地方却习惯在这天举办“开园”活动,有菜园的人都要邀朋饮酒。      晋南称六月六日为“回娘家节”。每于六月六日,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娘家团聚。后来演变为“六月六,走麦罢”风习。是日,女儿女婿在小麦即将打完后,回娘家看望父母,向父母报告丰收。回娘家时,要蒸一个大月形角子为馍,意为今年又丰收了。丈母娘要做七、八样菜招待女婿,主食多为鸡蛋粘小旋。在安邑、解州一带,以“胡饼”招待女婿。“胡饼”用南瓜丝和面粉做成,松软可口,十分好吃。万荣一带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有女娲之才。      六月六山西许多地方都举行庙会。大同赶庙会内容甚是丰富奇特。赶会时或骑马、或乘车、或步行,要携带酒饭、水果、糕点、餐具,全家出动。到会后,利用树林、空地,支起帐篷,打起地摊,撑开大旱伞,放好东西,然后轮流到庙里烧香敬神,买小吃,看杂耍,听戏文。姑娘们喜欢采野茶、摘地椒、做香囊,孩子们则结伴玩耍。中午则就地野餐。餐后,仍要各取所爱,游玩一番,兴尽方归,少数戏迷们还要留下看夜戏。      山西以五台山六月庙会最负盛名,会期举办整一个月,赶会者除汉族外,还有蒙、藏等少数民族,每日不下万人,是融宗教、文化、物资交流、科学考察为一体的综合盛会。襄垣县称六月六日为牛羊节。凡有牛羊者必以美食犒赏牧人。 离石、柳林称六月六日为天贶节,民间以新麦蒸馍、猪肉菜庆贺夏粮丰收;汾阳以白面菜饼祭醋王。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