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善化寺善化寺是山西省保存的又一处辽金时期的建筑,位于大同市区的南部,最早创建于唐开元年间,当时称开元寺,五代时改称大普恩寺,当地称为南寺。据寺内的碑文记载:“按寺建于唐,明皇时与道观皆赐开元之号”。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金与辽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作为辽的京城,大同先后两次被金兵攻陷,善化寺大部分建筑遭到焚毁。金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高僧圆满大师率徒弟募化钱财,惨淡经营,用了15年的时间重建善化寺,经明清时期不断修缮,得以保存至今。 善化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物为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沿中轴线依次展开,并逐渐升高。普贤阁耸立在善化寺西侧。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战火兵燹,寺院几经兴废,往日的罗汉洞、斜廊、文殊阁已荡然无存。全寺总体布局严谨,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中轴线上的建筑都采用了最高等级的庑殿顶形式,这在其它寺院中是不多见的。 大雄宝殿建于辽代,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大殿所处的台基高3米有余,与华严寺大雄宝殿相同,台基前也有一宽敞的月台,相同的布局,说明辽代时期殿前佛教法式活动的规模之大,也说明了辽代建筑的平面特征。明间与梢间开设大门,四面墙壁不设窗,与华严寺大雄宝殿相比较,建筑规制完全相同。檐下的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抄,殿内使用减柱造的建筑方法,建筑空间较大,增加了礼佛的有效面积。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无天花板),只有明间顶部装有藻井,由下而上层层内收,结构严谨,变化丰富,是典型的辽代建筑结构的缩影。大殿正中的佛坛上塑有泥塑金身佛像五尊,面容持重,衣纹飘逸自然,这五尊佛像习惯上称为“五方佛”。东西两侧的二十四诸天塑像体态魁伟,神情各异,诸天中的六臂日宫天子和鬼子母神,眉目传神,塑造艺术十分精湛,从艺术风格上看属金代作品。墙壁上的壁画为佛教内容,线条圆润流畅,为清代所绘。 普贤阁为三间见方的重檐九脊顶的楼阁,平面布局采用了早期的做法,上下层之间设有平座和暗层,其做法与应县木塔相同,建筑物虽为金代年间所建,但建筑结构式样和手法均模仿辽代。证明现在流行的仿古建筑设计,在金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善化寺的山门又称天王殿,为金代建筑,但建筑风格却与宋代相同。山门为庑殿顶形式,山门的梁栿全部做成月梁式,保持了宋代《营造法式》规定的做法。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塑像。 三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平面为减柱造,佛坛上塑有“华严三圣”塑像,三圣殿也因供有“华严三圣”而得名。善化寺内现存一通宋人朱弁撰文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石碑,学术价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