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衙
平遥县衙,可以让人了解古代政治、社会的各个层面,透过官僚政治生活,可以体会古代社会文化现象与官场文化的密切关联。可以说,平遥县衙就是一个古代帝国的缩影。 衙门,是中国古代的官府机构,而县衙门是最基层的行政机关,是整个国家机器的缩影。走进衙门,便能了解朝廷政治实施、政务运作的诸多情况。 平遥县衙位于县城中心,占地24000平方米,俗话说“天下衙门朝南开”,县衙署的大门坐北向南,三开间。过去在衙门里行走办差的人,都叫“六扇门里的”或叫“公门中人”,是因为衙门大门三间,每间均设两扇门,共六扇门,所以县衙门也俗称“六扇门”。大门前面是一座砖雕影壁,壁中心雕有一怪兽,身边有许多金银财宝,还企图吞吃天上红日,人们称之为“贪”,以此警戒官员。古时的告示、宣渝等也多张贴在此影壁上。 进了大门,两侧是“赋役房”,是征收钱粮赋税的地方;第二道大门叫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据传进入此门应该仪表堂堂,所以称作仪门。仪门平常紧闭,遇新官上任或重要庆典等活动才打开,平时人们只走东角门。而另有一种说法是,东角门叫人门,西角门叫鬼门,只有判了死刑的犯人才从西角门押出去。 衙门建筑群中的中心建筑物大堂建在中院,是县官处理重大政事、主持审判的厅堂,又叫正堂。堂中央设暖阁,阁中摆放公案,阁后立有屏风,绘有蓝天红日图,梁上悬挂“明镜高悬”匾。古时知县升堂时,公案上放文房四宝、一支朱笔、一支墨笔,还有装有几十支红色竹签的火签筒,需派衙役执行公务时,就发一支火签,代表授予权利。当审案动刑时,就扔几支火签下去,叫“洒签”,每支则表示责打人犯几下。公案上还有“惊堂木”,又称“气板”,用以威吓受讯之人。 院内两侧的廊房称“六部房”,东为吏、户、礼部,西为兵、刑、工部,是衙门中书吏的主要办公场所,平时百姓不得进入六房,“不分是何人等,不许擅入六房探听消息,窥视卷宗……”。 衙署中的建筑是按前朝后寝布置的,大堂之后是知县的“内衙”或“私衙”,入口便是宅门,宅门的门户戒备森严,一般的衙役、书吏只能到此为止,不得擅自进入,门房由知县的亲信把守,内衙的外墙上不能另开小门直通衙外。而到了清代,许多的衙门都在内衙的外墙上开设一小门,称之谓“便门”,也叫“另开便门”,这便是民间所谓“开便门、开后门”的来历。 宅门后面是二堂,是知县处理日常案件的场所,也设有暖阁、公案。端坐于二堂,抬头便可望见挂于宅门的“天理、国法、人情”匾。“天理”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礼教原则;“人情”即人之常情,包括社会舆论、风土人情;“国法”指朝廷的法律。“天理、国法、人情”是古代审判中的六字经。内宅位于二堂之后,名为“忠爱堂”,是县衙官员日常办公、生活的场所,东西房内居住着官员的家属。内宅之后是最后一座建筑物——大仙楼,里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大仙楼之东为花园,供县官公余休息赏玩。县衙东侧轴线上修建有土地祠,是关押有功名的“违法者”的地方,在明代也是为惩罚贪官而实施剥皮酷刑的场所。 之后为寅宾馆,寅是尊敬的意思,宾是导引之意。据说尧曾命东方之官每天恭恭敬敬地引导太阳升起,方便农耕,寅宾馆便是拜访县官的客人的休息处。往来的官员均不设客房,另有驿馆安置。 侯祠中主要奉祀汉代的丞相萧何,萧何出身于刀笔吏,县衙中设萧何祠意在激励衙内的诸多吏员效仿汉相,勤快办事而渐入官之正途。衙署的围墙中还有粮仓,县令足不出衙就可对刑粮之事了如指掌。县衙之西轴线上分别排列着关押犯人的牢狱、公庙房、督捕厅、洪善驿和马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