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堆锦
上党堆锦,俗称“堆花”,是古上党地区(今长治)所特有的丝绸传统工艺品。所谓“堆锦”,丝绸锦缎之“堆砌”、“堆垒”、“堆粘”也,它用丝绸锦缎来表现传统的中国绘画,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艺术绚丽辉煌的视觉效果,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堪称“中华一绝”。 上党堆锦源于唐代,时称“堆绢”。据说,公元707—709年之际,尚未登基的唐明皇李隆基到潞州(今长治)任职,将宫廷里的“堆绢”工艺带到上党古城,后来流入民间,从此,古上党就有了这种叫做堆花的手工艺品。李隆基到过不少地方,何以唯独把堆绢带到上党,这又和上党地区丝绸业发达相关。隋唐时,上党的潞绸已闻名北方,列为宫廷贡品。明代时,潞州成为北方最大的手工丝织中心,境内有桑树八万株、织机九千余张,大部分农民“专事机杼,不问耕耘”,时有“南淞江,北潞安”之说。潞绸在很长时期中都是高档的丝绸织品,尤其是以潞绸制成的上党堆锦,因制作精细,费时费工而价格昂贵,非一般百姓所能问津。然而,明清时泽、潞商人兴起,“富甲天下,非数十万不足富”,为上党堆锦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上党堆锦以丝绸织物为主要面料,草板纸、棉花为骨架,经剪裁、贴飞边、压纸捻、絮棉花、拨硬折、捏软褶、渲染描绘等十余道工序制成。其单体造型小巧精致,以人物为例,一般身高在15至25厘米之间。因制作中各部分棉花的厚薄不均,边缘粘贴的纸捻粗细各异,再加上拨折叠压时的顺序变化,使画面产生立体感。上党堆锦对人物的头、手、佩饰、道具的制作要求十分精细,手指必须内填棉花,外包绸缎,头饰、道具要用金银箔料刻成十分精美的图案,一些地方还要彩绘。尤其是堆制出的佛和菩萨的造像,不仅体现出了传统佛教艺术中的庄严、肃穆和神秘的色彩,而且成功地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温柔婉约之美和崇高庄严之美融合在一起。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层次、变幻莫测的纹理、优美而不失质朴的情趣,形成了堆锦独特的视觉效果。 上党堆锦制作工艺的流程是,先将所要表现的内容画成色彩艳丽的工笔画,描在薄纸板上,剪裁成若干条块;在这些条块上“贴飞边”、“絮棉花”或“压纸捻”;按图案要求蒙上所需色彩的丝绸锦缎,进行“拨硬析”或“捏软折”,使其增加立体感和层次感;将上述丝绸锦缎条块“堆粘”在一起,形成相对完整的图案;用特殊的颜料或丝线装饰图案的细部,对人物形象的脸、眉须、手、脚等部位进行巧妙装饰,并在所需部位以金银彩线精心加工;将所有半成品拼贴在特制的场景底板上,镶入框内,一幅精美绝伦的堆锦艺术画即告完成。 上党堆锦传统工艺融汇了绘画工艺术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中诸多艺术成分,经过千余年的不断改进,逐步演变成具有浮雕效果的丝绸手工艺美术作品。1915年,上党堆锦《春夏秋冬》四条屏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银奖(杏花村汾酒获金奖),一时蜚声海内外。日军侵华时,堆锦传承人李模、李楷兄弟相继病逝,堆锦制作陷于绝境。新中国成立后,上党堆锦重振生机,曾多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其间的优秀作品有《各族人民大团结》、《和平与友谊》、《八仙过海》、《巾帼英雄》、《秋翁遇仙》、《嫦娥奔月》以及《迈向新世纪》、《领袖的风采》等,获得多次国家级、省级奖项和省优质产品称号。20世纪初,上党堆锦艺术的传承人涂必成在上党堆锦的表现内容中引入佛教文化,先后创作了《文殊师利菩萨》、《大悲咒》、《大悲心陀罗尼经》(94幅)、《西方极乐世界图》、《法界源流图》等作品。 上党堆锦艺术传承的鼻祖当推唐明皇李隆基,此后历代延续,明清各期都有无名氏作品存世;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期的传承人主要为李模、李楷,有多幅作品存世;民国初至新中国成立的70年,传承者有李时忠、李时庸、李时杰,均为李模、李楷后人;此后,有阎德明、涂必成等传承者。上党堆锦于2006年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党堆锦艺术与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使佛像在长达2500年平面和立体两种造像形式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种新的丝质软体浮雕造像形式,丰富了佛教文化表现艺术。采用古老的上党堆锦工艺成功研制西方油画作品,使东方古老的工艺美术和西方独特的油画艺术非常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为世界壁画创造了一种丝质软体浮雕艺术种类。上党堆锦艺术不仅美化环境,供人观赏,而且极具收藏价值。上党堆锦见证了古代民间丝织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它把丝绸锦缎布料与绘画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形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上党堆锦的发展,日益受到佛教界、中外游客以及国际市场的关注,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