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社火
左权小花戏起源于辽州社火中的文社火。起先由两个小男孩扮成故事角色,穿上彩衣裤,跟在“龙灯”后面扭唱,在乐队伴奏下唱几句祈祷词,上庙祭神、走街串巷后回到社火集中地,说唱简单的秧歌戏文,唱腔通常只是一两个调子反复唱。 常见的是用红、白二色在男角脸上画石榴、桃子,女角(男扮)脸上画梅花;男角短打扮,头戴生巾,女角着长裙,戴凤冠;男女均手拿纸折扇,无论表演什么故事,其扮相均如此。 后来,在节目内容上增加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出现了跃身、蹲地等舞蹈动作并由原地的扭动发展到互换位置,扇子也开始有了“蝴蝶花”等大的动作,装束上也有了生、旦、丑的区分。在唱腔上吸收了当地民歌中优美的秧歌调,开始把歌、舞、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逐渐演变为一种地方小戏,演出剧目也日渐增多。 “一小二花三有戏”是人们对左权小花戏艺术特色的高度概括。“一小”是指表演花戏的演员年龄小(八九岁至十五六岁),大龄人表演当地人则称“丑花戏”或“大花戏”;演出所需要的场地小,街头巷尾或家中或围着火堆均可演出;所演的节目也都很短小,大多十五分钟左右;所扮人物亦多为小生、小旦和小丑。“二花”是说小花戏的舞蹈动作花哨,步法花哨,扇花更花哨。“三有戏”是指每个节目都有故事、有情节、有人物,说它是“有歌听有舞蹈有戏看”。 瓦瓮灯流行于祁县、太谷、介休一带,它是将小瓦瓮上下倒置,瓮壁凿孔成眼、鼻、口、耳,形似人面。由表演者头顶油灯碗,将小瓦瓮扣于头上,灯光便从所凿五官放射出来,观之如硕头巨人,舞动起来,特别引人注目。 社火表演时,瓦瓮灯将其围在圈中,可为之照明。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镲、大锣,鼓点简单而古朴。 灯官也称“农民会”、“夸官”。是流传在山西盂县大吉村一种少见的、仿照生产农具、五谷杂粮和蔬菜为花灯的表演形式。 “灯官”由33人组成。其中县太爷着戏曲中七品官服,手拿纸扇,坐在扇车上,由4名轿夫抬着。轿前衙役4名,分别扛筛状的“锣灯”、“清道灯”和扫帚形状的“回避”、“肃静”灯。轿后4名跟班,亦分别扛“木杈灯”、“木锨灯”和“腊扦灯”。后随20名表演者,均系明代服饰打扮,分别执犁、耧、磨、锄、镰、簸箕、玉米、高粱、蔬菜、水果等样式的彩灯。在锣鼓打击乐和唢呐的伴奏声中,二路纵队(当地称“长蛇阵”)行进于街头。当行至围观者较多或场地宽敞处时,变换队形成“连环阵”。乐止,由县太爷(即灯官)领念顺口溜,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头伏耧田满罐油,二伏耧田半罐油、三伏耧田没来由”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农家谚语和诗句。之后继续列队前行,如此反复。 据说,灯官从明代创办以来,每年正月十五都必到县衙表演,县府还要赠送些赏赐。这种以农业生产中从种到 “架火”是一种扎起架子燃放的焰火。在榆次、太谷、清徐、河津、寿阳、忻州等地很兴盛。榆次南庄的架火久负盛名,据说始于明代初年。 榆次南庄的架火用八根大绳将十二张(闰年十三张)大方桌一层一层地斜刺牵栓而成。最下面一张大方桌用木椽抬起来,故也称“无根架火”。全架高约四五丈,呈三角形。每层吊挂36颗彩色大爆竹,和“八头开”、“十二头开”等起火鞭炮,架火的檐角挑吊起花球宫灯,每层方桌都装饰成亭阁楼台,内布明灯缘水、树木花草、飞禽走兽、戏剧人物;外用彩纸编绘有“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天女散花”、“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字样和图案。塔顶城楼高矗,旌旗飘扬;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五彩缤纷;塔底人物山水,牌坊亭台相映衬。主次分明,宛若一座别有特色的古建筑。 南庄“架火”传统的放火日期是农历正月二十一晚上,每次放火都要搭台唱戏。人们都是先看火,后看戏。由当地最有声望者点燃架火,他手持火种,在扎火老艺人及村民的陪同下,遥距架火几十米外的高处点燃导火索,顿时,一只“亮码儿”(烟花)直冲架火而去,继而鞭炮齐鸣,烟雾缭绕,火花四射。 山西昔阳县流传一种“迎灯”的传统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当夜幕刚刚降临时,村村队队、男女老少都不约而同地手提一盏花灯出门,由四面八方汇入迎灯队伍,遍游村寨。浩浩荡荡的灯河,闪耀在满山遍野,像一条遍体晶莹灿烂的火龙在山上坡下飞腾,非常壮观。 迎灯的花样十分丰富。有以五谷为形状的高粱灯、谷穗灯、玉米灯、麦穗灯、棉花灯、白菜灯、南瓜灯、薯类灯等;以水果为形状的苹果灯、石榴灯、柿子灯、葡萄灯、樱桃灯、桃灯、梨灯、核桃灯等;动物灯有猪、牛、马、狗、驴、鸡、鸭、兔、鱼、螃蟹、虾、蛤蟆、蝌蚪、蛇、虎、象、孔雀、凤凰、龙等;花卉灯有牡丹、莲花、山丹丹花、菊花、月季、桃花、杏花、海棠、牵牛花等等。其造型应有尽有,各具特色。 “沈老爷坐轿”是太谷县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盛行于太谷县城南的白城、南张、北张、咸阳一带。过去,每逢大旱,人们就要到介休绵山祈雨接水。返回后,就大搞庆祝活动。各村各社都组织社火,十里八乡百姓纷纷前来参加庆典。在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演出中,“沈老爷坐轿”特别受群众欢迎。 传说,当初有一个非常富裕的沈姓老者,经常组织这项活动,在群众中颇有声望。沈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将“老爷坐轿”改名为“沈老爷坐轿”。那时是一人坐轿,二人抬。 到了清末民初,北洸村大财主曹家有一名叫二肉子的佣人,此人心灵手巧,爱闹红火。在他的精心策划下,伙同村里的老艺人对这一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进,由原来的双人抬轿改为一人抬轿、一人坐轿,使它有别于其他抬轿的形式,让人们看着稀罕、新颖和别致。 迓鼓流行于阳泉、平定、盂县、昔阳、和顺等市县。其表演形式分文迓鼓和武迓鼓。文迓鼓传说始于宋代,由念、唱、舞、乐为一体,通常8至12人表演,运用合辙押韵的方言编成长短整齐的唱词念白,节奏感十分明显,最后一句词常用3字句结尾,并将尾音轻轻上挑,增强了念白的音乐感和幽默感,民间称这种表演方法为“打包袱”。舞步采用小台步,以掏场为主,演员交换场位时迅速扭身闪过。有人总结其艺术特点为:“台步均匀稳碎轻,身体粗闪是S形,手臂胸前划8字,掏场碰面即背身”。武迓鼓相传由宋代军中演武活动演变而来,它由成套的锣鼓配合多人舞蹈、演阵。通常由21人表演,穿戏装、画脸谱,每人背后都插一面三角形杏黄旗,各持一种打击乐器,有鼓、锣、铙、钹、镲等。舞蹈步法和动作刚健有力,边奏边舞,并摆队伍成各式所谓“阵法”,颇有古代战场的气氛。 爱社也称“耍鬼”,流传于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是一种较古老且带有情节表演的傩舞。据说是表现古代“黄帝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以智取胜,命令将士们扮成二十家魂头鬼,迷惑蚩尤,经过几个回合的战斗,终于战败了蚩尤,取得了胜利。黄帝为表彰壮士爱护社稷的勇敢行为,故称之为“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