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窟
此窟由于窟顶崩圮,后壁正面的半结跏趺坐的大坐佛僧,耸立于窟外,因而称之为“露天大佛”,这尊大坐佛举世闻名,一直被誉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 露天大佛高13.7米,高肉髻,面形丰瘦适宜,颧骨不高,鼻筋隆起,而准头较小,眼眉细长,薄唇上有八字胡;细细观察大佛面容,能从不同的视角体味出佛的慈悲、庄严、普救、入定、欢喜、应化、持世、震摄等诸多佛的品格神态来。露天大佛颈有两道纹,内着僧祗支,缠在右肋下,衣边刻连珠纹,外着袈裟,右肩半披,左肩斜披至胸腹前,衣边作折带纹,两手作禅定印,佛座几乎全部风化。背后有项光,项光内层作莲花瓣纹,中层刻敷搭双肩袈裟的小坐佛,最外层刻火焰纹。身光内层刻许多作胡跪状的供养菩萨像,中层刻结跏趺坐的小佛像。背光外左右上角刻有袒右肩的供养菩萨及比丘等四众像。 这尊露天大佛,为佛教中的中央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也译为遮那佛,由于毗卢遮那的意译是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日,所以此佛也被尊称为大日如来。据佛教《华严经》中称,在北方天空中有“莲华藏世界”,是佛报身的净土,也就是说,那儿只住着佛和菩萨,是个“佛国”。毗卢遮那佛就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 据说,毗卢遮那佛是持地菩萨的点化师,当时,正是毗卢遮那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位信徒听了佛说法以后,发愿要在他的有生之年为大众修桥铺路,从此他就经常逡巡于各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一次国王设斋供养毗卢遮那佛,那位信徒赶紧把佛要经过的道路修平补齐,然后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毗卢遮那佛走来,看见大路修得整齐平坦,十分高兴,便伸出手摩着这位信徒的头顶说:“你发愿修平道路,地平就是心平,你很快就能有证果的。”信徒听后,顿然开悟:自己的身体与万物并无差别,自己的本性坦然无染,也并没有什么“我”存在,他于是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下一世便修成了持地菩萨。 大乘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有三种不同的“身佛”,自身为应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便是法身佛。这三尊佛合称为“三身佛”。 据一些学者说,昙曜造这一尊露天的毗卢遮那佛,是象征文成帝以后的北魏拓跋氏诸帝王。昙曜在以五方佛象征北魏诸帝时,既考虑了远祖,也考虑到未来,这尊中央毗卢遮那佛是“三身佛”中的法身佛,可涵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以此像来象征文成帝以后的诸帝,亦有愿拓跋氏的北魏王朝“传祚无穷”的取义。 大佛的胁侍二菩萨像全部残毁,现在仅能看到大佛右胁侍菩萨像有部分残存:胸部前挂着宽项圈,圈下系铃,上部斜披络腋,赤足。东胁侍菩萨只能看出其足下雕有一坚牢地神作托扛的姿态。 东西两壁各雕造有一身立佛像,西壁的立佛已毁坏,只能看到下部的赤足及莲花座而已;东壁的立佛比较完整,可以看出全部面貌及外着通肩式的大衣,作“施无畏印”。在其项光火焰纹之上,还刻有两个小尖拱龛:一刻半披肩的释迦牟尼佛像;一刻释迦、多宝佛对坐说法像。 昙曜五窟的每一窟都刻有华盖,第十九窟的华盖已风化,第二十窟因崩塌,不能看到原形,推想一定刻有华盖的,这样的造型,是因为供养佛的《菩萨本行经》上说:有一天佛在郁单罗国,其行共有1250个门徒,日光灼晒,无有荫凉。有一个牧羊人编草作盖,遮在佛的头上,并随着佛行。正行间,他忽发现自己远离羊群,于是赶忙将盖掷在地上,去趋赶羊群。佛对阿难说:“这位牧羊者,以恭敬之心,编草为盖覆佛头上,以此功法,将来当生贵处,常自然有七宝之盖在其上。命终之后,不堕三恶道中,出家为道,成辟支佛名阿耨婆达。”由此可见,雕刻宝盖,也是作最大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