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名优特产 » 清和元头脑

清和元头脑

山西传统风味小吃中有一种称之为“头脑”的食品,在省会城市太原十分流行,许多饮食店长期经营,乐此不疲。旧址在太原上马街一个街角拐弯处的“清和元”清真饭店,便是被人们视为“头脑”正宗的百年老店。      据说“头脑”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医学家、书法家傅山所创,将包括黄芪等中药材在内的八种原料配制而成一种汤状药膳,起初是用来为其母治病和滋补,名为“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后来,这种药膳逐渐流传于市面。      关于“清和元头脑”的名称,有一段非同寻常的来历,它同傅山的“反清复明”政治观点有直接联系。傅山是太原阳曲县西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明朝灭亡后,傅山怀着亡国之恨出家做了道士,暗中同南明桂王联系,盼望其政权能够恢复大明,并因此被人举报而蹲了大牢。后因查无证据,被释出狱。清政府为笼络有名望的知识分子,以消除明朝遗老的反清意识,曾再三召傅山进京,阳曲县令奉旨用担架把傅山强行抬到北京,康熙皇帝特准免试授予傅山“内阁中书”官职。傅山无奈装病不起,康熙皇帝只好准许傅山返回家乡。傅山博闻多识的才学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受到人民群众广泛爱戴,他的诗文书法作品和关于他的传说故事在民间久久流传。      太原清和元饭店曾保存着傅山为该店书写的一块碑匾,上书“清和元头脑羊杂割”,人们普遍认为太原“清和元”饭店的名字是傅山所起,并认为“八珍汤”这个药膳,也是经傅山同意由“清和元”饭店经营并改名为“头脑”的。联系傅山的政治主张,这些名称的含义不言自明。“清”指的是清朝,“元”指的是元朝,两朝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统治中国的所谓“外族”政权。傅山对此是深恶痛绝的,于是,以食品名称愤然地表达其“杂割”“清和元”“头脑”的态度。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历史上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文化冲突和融合,既是历史的客观必然,也是中华民族最终达到多民族团结和统一的必由之路。纵观中国历史上发生的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始终是以夺取正宗统治地位和统一“天下”为目的。中华民族的一统思想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如日月星河,这种传统在世界民族之林是罕见的。因此,傅山的爱国主义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他留给人们的历史思考仍有着诸多积极意义。      太原市的“头脑”一般只能在早晨才能品尝到。这种风俗的形成也同傅山的政治观念有密切关系。明末清初,清兵进入山海关后,攻城略地,烧杀掳掠。满洲军事贵族集团入关后,曾一度实行一种狭隘的歧视汉民族的政策,加之在经济上大肆掠夺汉民财产,这就坚定了傅山的反清立场,傅山不甘忍受“外族”统治的黑暗,希望早日复明,表现在他的语言和诗文中,写“天明”、“月明”的字眼颇多。据说,他曾给卖“头脑”的店出主意,叫店铺在门上挂灯笼,天亮前就卖“头脑”以表达其“天不欲明人欲明”的决心。于是,“头脑”这个特殊的风味食品形成了“早卖”的惯例传承至今。      “清和元头脑”由黄芪、煨面、羊肉、莲藕、山药、黄酒、酒糟和羊尾油配制而成,故称“八珍汤”;又因用羊汤加腌韭菜做引,亦称“十全大补汤”、“长寿汤”。每年“白露”之后、“立春”以前,是太原清和元头脑上市季节。人们趁着寒夜未尽,迎着微微的晨曦赶来,端起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浓烈的头脑,顿觉气血两通,精神倍增。自清至今,许多太原老者坚持年年喝头脑,虽年至古稀,仍神采奕奕,鹤发童颜。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像服药的引子。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古代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      傅山先生留给我们的“八珍汤”,已成为山西太原的一种著名滋补药膳和风味食品,日益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清和元头脑”名称中的政治含义已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随着中华各民族的团结和祖国的统一而被人们淡忘,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只是百年名店的风采和传统名吃的诱惑。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