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镂岁月(第十三窟)
昙曜五窟的主要工程,即五窟的主佛像刚刚封斧,文成帝便壮岁早逝,年轻的冯皇后把12岁的拓跋弘扶上皇位,是为献文帝。 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北魏朝廷经过一段麻烦后稍稍安定了,于是武州山石窟的开窟造像工程又得以延续。这一时期的凿窟造像是从云冈石窟中区的西头开始的,先是第十三窟,次十二、十一窟,由西往东移。至此,开启了献文帝与冯太后在云冈的造像时期。 第十三窟的开凿时间,是在天安元年(466)。第十三窟同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窟,在清代首曾经泥敷彩绘,共称为“五花洞”。第十三窟为中部窟区中的第二个大像窟,也是云冈石窟中第二个以“交脚椅坐像”为主尊的洞窟。窟形是由早期(昙曜五窟期)的穹窿顶、马蹄形平面,向中期的方顶、方形平面的过渡。从窟前上方的凿孔可以看出,它可能与东侧的第十二、第十一窟共同构成了一座寺宇建筑。 主像为交脚弥勒佛,高12.95米,坐于方座之上,两脚垂地,屈膝自然,左手扶左膝,右手上举仰掌,在右手肘与右膝间雕出一身四臂力士,很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造型奇特优美。交脚弥勒佛面型长圆适宜,高鼻瘦颊,但这只是被后人泥彩敷就的面具而已,其真容已难目睹。交脚弥勒佛胸前悬宽项圈,下系8铃,前有细短璎珞,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背光作火焰纹,已风化。1989年,在其右脚趺面上,发现两颗镶嵌的黑石,所以有人断定此像象征文成帝,也就是说,这一交脚弥勒是献文帝为其父所造的(自然是冯太后的主意)。 该窟的明窗东西两侧,各雕有一尊菩萨像,所着服饰大多同主像,只宽项圈所系之铃比主像少三个。东侧菩萨,右手托摩尼宝珠,左手提净瓶;两侧的菩萨,手托行炉。 窟内壁的浮雕,有不少部分并非与主像同期雕造,甚至还有辽代所造。 先看东壁,东壁共有五层佛龛,第一层偏南有一拱形龛,龛中刻释迦、多宝佛对坐说法像,面形清秀,内着僧祗支,外披袈裟;两侧刻有胁侍菩萨像,龛楣上刻十身坐佛,正中刻有乾闼婆伎乐神和紧那罗舞神。这一层的正中有一双层 顶形华绳天幕龛,龛内刻造莲花跏趺狮子坐弥勒菩萨像,两侧立有胁侍菩萨。第二层正中刻有一个拱形龛,内刻题材也是释迦、多宝对坐说法;两侧又各刻一屋形龛,龛内所刻形象相同,均为一半结跏趺坐佛像,两胁有胁侍菩萨。第三层、第四层造像题同第二层,只是服饰有所变化,已看出孝文服饰改制端倪了。第五层大部分为千佛像。 南壁明窗的东西两边各开2层共6个龛。 第十三窟是献文帝即位之初开始凿刻的。12岁的献文帝在雕凿此窟时根本参不进他的意图,实际操纵者,是他的母亲冯太后。据估计,第十三窟刚刚完工后不久,献文帝就逊位徙居于崇光宫为“太上皇”了,其后又息居于鹿野苑石窟。谁知他不甘寂寞,没有体味佛的三昧,终于自蹈覆辙,于承明元年(476)六月暴崩,年仅23岁。 献文帝早早地死了,然而,武州山下开窟的凿石声却无视献文帝的“暴崩”,仍在山谷间回响着,第十二窟、十一窟……工匠手中的斤斧仍在古武州塞飞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