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三国时河东解州人,生前以忠义善战著称,死后民间祀以为神,后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封为“显烈王”、“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 雍正封其上三辈为公,咸丰又封为王。民间称关老爷,亦称关帝。 民间对关帝的崇奉是因其具有多种功能—司命禄、佑科举、消灾病、避邪恶、乞甘霖、保丰收、进财宝、护商贾等。 由于其讲义气、思旧情,所以拜金兰者则在关羽像前盟誓,学习桃园义气。介休市西北顺城街有袄神楼,为三结义庙,是纪念刘、关、张结义的。 山西关帝庙遍及城乡。不但州城府县都有几座关帝庙,每个村庄至少也有一座,而且多为主神。解州关帝庙的规模居全国之冠,始创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宋朝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存庙宇分南北两园,内有桃园、莲池、结义亭、千秋坊、端门、午门、刀楼、御书楼、崇宁殿、钟鼓楼、碑亭、配祠、廊房等,槐柏森森,芳草萋萋,一派皇家建置。 阴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帝的诞辰,定襄县一带说此日是“关老爷磨刀日”,若此日下雨,便要进行大型祭祀,赶会唱戏。 开戏前演职人员要专行祭祀,首场要演关老爷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等戏本。饰关帝的演员要斋戒沐浴。 关羽故里解州常平村关帝庙,除崇宁殿祀关羽外,还有娘娘殿祀关夫人。圣祖殿祀关公的始祖、曾祖、祖父、父亲。还有一座砖塔,是金代为祭关羽父母专造。庙南还有关氏祖坟、碑林,此规格形制为武庙中所仅有。 财神是在商品交换出现之后所造的偶物。民间对财神的信仰非常普遍,山西城乡许多人家都有财神阁。人们崇拜财神,是希望自己财运亨通。于是托出几位历史人物来“任职”,赵公明,称黑虎财神,是一员武将,“求财如意,主持公道”,又能护财,这实际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此外,还有比干、范蠡(即陶朱公)。俗传比干被纣王剜了心,凭吃仙丹活着,民间认为比干没了心,不会偏心眼,故分财公道。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在越王霸业成就后,隐居做生意,赚了钱分给大家,能聚财又能散财,不至于为富不仁,遂被人们敬为财神。 有的村庄还供五路财神,相传财神姓何名五路。关于财神的诞辰有三种说法,一说正月初一,一说正月初五,又说七月二十二,商界多于正月初二和七月二十二祭祀,老百姓多于正月初五起早迎之,谓之接路头(迎财神)。晋中一带则于正月初一凌晨放炮“接财神”。 店铺商贾还供利市仙官,祈求利市三倍。新中国成立前商店都有财神神龛。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般不供。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个体经营增多,供财神的越来越多。过去,每逢腊月,一些小商贩持财神纸像,挨门挨户“送财神”,凡到一家,便呼送财神来了。人们为讨吉利,就出钱买一张,有的店铺刚买了一张后又有一个“送财神”的到来,若不想买,便应说“已经请回来了”,不说“买”字。 民谣曰:“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反映了门神的职责。《礼记》中已有关于门神的记载,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木刻成的人像,叫神荼和郁垒。据汉蔡邕《独断》卷上载,上古黄帝时代,沧海之中有座山,称作度朔,山上有棵巨大的桃树,树冠方圆3000里。桃树东北方的树枝间是鬼门,是鬼魅出入的地方。树上住着神仙兄弟二人,兄为神荼,弟唤郁垒,专门负责统领和监督群鬼。如有鬼为非作歹,就用蒲苇编成的绳索缚了扔给老虎吃掉,因此,黄帝仿效神荼、郁垒的做法,每年在一定的时间,在门口设置桃木雕刻成的木偶,并且在门上挂苇绳以驱除邪气,抵御凶魅。 唐朝以后,门神形象演变为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被鬼作乱,睡不好觉,秦琼和尉迟恭为皇帝守门,此后唐太宗睡得非常安然。民间依此把秦琼和尉迟恭视为门神。农村每年腊月市面就有纸印门神出售。祭祀门神很简单,只在过年时把门神贴到门上,烧两炷香,点两盏灯再烧份纸即行了,平时别无他祭。 山西供祀的人神中有一些为本省所特有。临汾市有规模宏大的尧庙,奉祀唐尧。庙内有五凤楼。尧王与其四大臣宰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五凤共鸣”,五凤楼因此得名。内有尧井,传为尧王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井亭一座。运城舜帝庙村建有舜帝庙,祭祀虞舜。 河津市禹门口、芮城大禹渡建有禹王庙,皆毁。禹门原为龙门,据《水经注》载:“龙门为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尚存。”后人怀念禹的功德,称为禹门。因当地为古时秦晋交通渡口,遂称禹门口。大禹渡在芮城县城东南5公里。临河处有重建禹王庙碑。相传大禹导河时曾歇息于此, 因称大禹渡。 山谷摩崖上刻有“舟于此,出水得”6个大字。相传禹凿龙门后,由中条山经禹门到神柏峪,憩于古柏下,宿于隔河相望的禹店村。万荣县魏王庙还祀有禹的大臣后魏,庙在县西北8公里稷王山麓太赵村。相传上古时稷王教民稼穑于此,因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 汉蔡邕《独断》载:“稷神,盖厉山氏之子柱也,柱能殖百谷,帝颛顼之世,举以为田正,天下赖其功。”又说:“周弃亦播百谷,以稷五谷之长也,因以稷名其神也。”山西作为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农神倍加崇拜。浑源县有先农坛,祭祀神农。“先农者,盖神农之神,神农作耒耜,教民耕农”(汉蔡邕 《独断》卷上)。据清《浑源县志》载,浑源先农坛,在城南一里,雍正四年(1726)皇帝上谕,通行在直隶省区选择洁净土地,按照九卿所耕的籍田(进贡的土地)四亩九分数目,设先农坛。从雍正五年(1727)开始,每年二月亥日,地方官率领所属官员、父老、农夫祭祀先农神。祭品用一只羊、一口猪、一匹帛,一只鉶、四只笾、四只豆、二只簠、二只簋。祭祀前,斋戒二日。祭祀那天,主祭官以及其他官员,衣朝服行礼,礼毕,各官员都换穿蟒袍、补服。省城内由巡抚掌耒,知县知府播种。其他各府的县便由知府、县令握耒,辅佑的官吏掌耧,以下按次而降。耕种时,父老二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来回推九次,农夫最后耕完。农具用红色的,牛用黑色的,耧用青色的。籽种完全按照土性选用。祭先农只是官府所为,民间不祀。 绛县稷益庙还祀有禹的另一位大臣伯益。稷益庙俗称阳王庙。在新绛县城西南20千米阳王村。伯益又称伯医,相传其佐大禹治水有功;稷殖百谷,传为谷神。后稷始教民稼穑于此,故建庙祀之。在稷益庙内正殿东西南三壁上,有总计130余平方米的壁画,其内容多为古代的神话传说,歌颂大禹、后稷、伯益教民稼穑造福的事迹。东壁绘朝圣图,三圣帝君立于殿中,侍女成群,百官武将与农民朝贺侍立;或手持五谷,肩扛农具;或挑猎物,捆蝗魔,握蚂蚁;或捧果盘,提壶浆。千姿百态,无一雷同。西壁绘大禹、后稷、伯益,烧荒、狩猎、伐木、祭祀以及种植、耕作、收割、入仓等活动。根据题记,此画为翼城画师常儒和绛州画师阵园等七人完成于明正德二年(1507)。 浮山县南王村亦有禹汤庙,祀夏禹、成汤,并有伯益、伊尹配享;沁水县端氏村建规模宏大的汤王庙,主殿九间为宋代遗物。浮山县城亦有汤王庙,每年六月十五祭礼。 晋祠为纪念周成王胞弟唐叔虞而建,关于周成王“桐叶封弟”的典故即出于此。其内主祠圣母殿主人为叔虞母后姜邑,千余年香火不断,成为山西最著名的神祀之一。 介休绵山有介子祠,祭祀晋文公的忠士介子推。民间寒食节即为纪念介子推。 太原市上兰村有窦大夫祠。晋国大夫窦犨,字鸣犊,封地太原,曾开渠兴利,后人在此立祠奉祀。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丰八年(1085)封窦犨为英济侯,故亦称英济祠,创建年代不详。唐人李频《游烈石》词有“驻马看窦犨像”句,证明唐已有之。宋元丰八年六月,祠为汾水所淹,遂北移重建,历代都有碑记。 清徐县城西3千米西马峪村马鞍山麓有孤突庙。孤突,晋献公的大夫,晋文公重耳的外祖父。晋文公念孤突冤死,立庙于晋阳之马鞍山。 盂县藏山有赵氏孤儿藏匿地。依崖建造殿堂,祀奉赵武。 东侧有报恩祠,祀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相传春秋时晋国大夫赵朔被晋景公杀害,赵朔死前将遗腹孤儿托付给门客程婴,婴舍去已子,携赵朔的孤儿(赵武)潜入盂山藏匿,后人把盂山改名为藏山。庙宇依山而建,亭台楼阁,玲珑精巧。左侧山腰有藏孤洞,勒石碑以记。每年农历四月半有祭祀盛会。传说赵武复位,待死后玉皇封他为山神,亦管人间行雨,当地老百姓天旱时多向赵大王乞雨,据说每有灵验。明末傅山有诗《留题藏山》:“藏山藏在九原东,神路双松谡谡风,雾嶂几层宫霍鲜,霜台三色绿黄红,当年难易人徒说,满壁丹青画不空,忠在晋家山亦敬,南峰一笏面楼中。”忻州市逯家庄亦有公孙杵臼祠。 山西人所敬的二郎神,是《封神演义》里带吠天犬的杨戬。庙里塑的二郎神像长着三只眼睛,手里牵着吠天犬。阴历二月初二是二郎神的生日,晋北一带在这天大人小孩群集庙前,向四面八方扔鸡蛋,哪个方向的鸡蛋不破,哪个方向就没有狼害,即最平安。孩子们割草放牛最怕狼,因而也最相信这种原始的占卜预测。 历代皇帝都要祭孔,孔庙遍及府州县城,而且规模宏大,规格很高,称为文庙。县治以下城镇不建文庙,如县、府同治一城则建两座文庙。农民认为祭孔是读书人的事,与庄户人无关,因此农村只在私塾中才有祭孔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前每个学校都有孔子牌位,新生入学和毕业都要到孔夫子牌位前跪拜。山西文庙较多,但屡经重建,早期实物已多不存。平遥城内云路街北侧文庙规模较大,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重建,是这一时期文庙大成殿的罕见之例。 姜太公即商周时的姜尚、姜子牙。传说他持“封神榜”,民间众神基本上是他封的。正因为他把位子都封给了别人,自己落了个无庙无祠的结果,只得爬在房梁上,或站在墙上。民间将他当做镇宅避邪之神,修房建院时在红纸上写“太公在此上梁大吉”,贴在梁上或墙上;有的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民间对其尊奉亦仅此一时,平时并无香火供奉,据说姜太公对此还颇满意,说:“梁上墙上,诸神之上”。 代县城西南23千米天台山沟有赵杲观,又名天台寺。相传春秋末期,赵襄子灭代国,代君夫人摩笄自杀于夏径山,其余臣妾由丞相赵杲引护外逃,路经此地,隐居于天台山石洞中,后人为纪念赵杲功德,建祠奉祀,名赵杲观。 定襄县李庄北称漆郎山,建祠祭祀晋国义士豫让。太原市赤桥村有豫让桥。 唐宋以来,太原南郊有刘智远祠,浮山县有唐太宗庙、李靖庙,朔州市有尉迟恭庙,介休有武则天庙。文水县亦有则天庙,据县志碑文记载,均以水母奉之,尊称则天圣母。按道教中的神祇,则天圣母是管天神灵,与水母并非一神。唐代武则天仪凤三年(678),自号圣母神,与此有关。 太原市狄村有狄仁杰祠。代县鹿蹄涧村有杨家祠堂,供杨业、佘太君和他们的八个儿子以及杨宗保、穆桂英等11尊塑像。古代代州为宋将杨业(演义中称杨继业)故里,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杨业率数百骑破辽兵,威震中原,乡人于此祀之。相传杨业死后,其十世孙杨山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鹿带箭而逃,随即追之,至鹿蹄涧村,鹿忽钻入地下,经挖掘得奇石一方,上刻梅花带箭,并踏有蹄印,后移于祠内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忻州市韩岩村有元遗山祠,宁武县有周遇吉祠。清代名人傅山在太原亦有傅山祠,祠庙虽小,影响却很大,他的诗、文、书、画、医,都有很高造诣,再加上他的高风亮节,被传为神笔、神医、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