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节日
山西民间的春节风俗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事象,在饮食(吃喝)、服饰(穿戴打扮)、避凶趋吉(门神对联、旺火爆竹)、敬神祭祖(送灶神、迎喜神、拜神祭祖)、娱乐(社火花灯、秧歌戏剧)以及家族礼仪、社会交往礼仪等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又有着各自的起源和传承、发展。 年节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民间普遍认为“百节年为首”,所以,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山西农村普遍流传着“受了一年,就盼过年”的谣谚。不论你是否飘零他乡,也不论你是士学工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山西人的传统习俗。 每逢春节来临之际,千家万户早早都忙得不亦乐乎。流行在晋中祁县的“腊月忙”民谣具有一定代表性:“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王上了天;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上字;二十五,揩抹打扫寻笤帚;二十六,提上篮篮割下肉;二十七,关住门门洗了脚;二十八,家家户户胡拾掇;二十九,提上坛坛打下酒;三十日,角儿(饺子)捏下三笸箩。”山西人称腊月二十三为“过小年”。因为从这天起,灶王爷上天去了。平时,这位灶君监督百姓一举一动,谁抛洒米面了,谁乱动刀剪擀杖了,谁讲怪话发牢骚了,每年上天后都要在玉皇大帝面前打小报告,老百姓对他又敬又畏。过了腊月二十三,这个讨厌鬼不在家了,人们心里踏实了许多,便认为是“诸神上天,百无禁忌”了。于是,此时娶媳聘女不再像往常那样严格地选日子时辰,山西民间俗称为“赶乱婚”。人们打扫厅堂、置办年货、宴饮娱乐等等,都可以随心所欲,俗称“赶乱年”、“闯乱岁”。 贴春联、贴窗花是年节中最生动活泼、最有文化气息的风俗。贴春联,山西俗称“贴对子”,包含着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同时代、不同行业、不同身份,都有不同的文字内容;无论城乡,每逢年节人们都要请先生书写春联,对于民众来讲,这是一件十分认真而虔诚的事,是民众普遍重视的文化活动,体现着他们内心的祈福与追求(许多农户还为牲畜棚、鸡圈、狗窝贴对联,均寓有“保平安、求兴旺”之意)。 山西民间窗花,地域特色鲜明,内容形态极为丰富,只要是老百姓熟悉而感兴趣的事物,几乎都是窗花创作的依据;至今流行于吕梁山区的中阳民俗剪纸、流行于晋北广灵与灵丘的染色剪纸、流行于晋南和晋中广大区域的民间剪纸,都是发端于年节、蕴含丰富信息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山西民间还流行在门楣上张挂彩色门笺的风习,通常是四张彩纸上书写“天官赐福”、“迎喜接福”、“喜迎新春”、“风调雨顺”之类的词句。它与春联一起,形成了民间直接以文字形式彰显节日喜庆的风俗事物,具有色彩强烈、词句朴实、寓意明显的特点。 除夕守岁是年节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表现了两千多年来农耕社会中普遍而执著的民众信仰与祈福心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民间一直盛行在除夕进行驱逐疫病厉鬼的活动,戴着面具、手执长矛,边跳边舞;汉代时这种活动成为宫廷的重要仪式,并代代相传下来,这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傩舞”。总之,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放爆竹驱鬼邪、祭酒敬神敬祖、熬着度过这个“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无边的遐想和期望,怀着对“各路神仙”隐约不安的尊崇心理,举止言谈都不由自主地罩上一层神秘而肃穆的色彩。如今,人们在除夕之夜仍然全家围坐一起,吃年夜饭、看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在交子时分点燃爆竹烟花,内心里仍然会默默地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太平、万事如意。 很长时期中,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民间俗信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等诸神上天,初一五更要回来和人们共度年节,因此民间讲究初一五更时分要接神。 后来人们越接越早,清末民初许多人家一过子夜就开始接神,俗以为晚了接回来的就是懒汉神,对一年中的农事活动不利。 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到院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旧时接神,肃穆庄严,妇女儿童不得言语戏闹。这项活动如今在城乡中很淡薄了。 春节这一天,山西同黄河流域许多地方一样,家家习惯吃饺子。吃饺子习俗早在汉代就已有之(饺子在三国时便有角子、扁食之称谓),山西民间对春节吃饺子又有许多附会。煮饺子时要放鞭炮,烧柴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饺子要多煮些,吃得剩下,意为年年有余。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或“赚”了,有的农户故意煮破几个,主妇向家人连连报说“挣了、挣了”以为吉利。盛饺子每人一碗之外还要多盛一碗,意在希望家中添丁。捞饺子时,不能全部捞出,要留几个看锅饺子,意喻取之不尽。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有人吃出包有莲子的饺子,表示连年有余;吃出包有红枣的饺子,表示早交好运;吃出包有硬币的饺子,表示财运兴旺等。除了饺子以外,山西各地还有春节吃油糕、年糕、花馍等风俗。 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神龛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供品最丰富。晋西北地区,习惯摆五盘炒菜、五盘凉菜、五盘干鲜水果、五盘油炸小吃、五盘特制花馍,取五福来临之意。晋南习俗,供神讲究全猪全鸡。全猪用猪头、四蹄、一尾代替,乃古代三牲祭之变异(古代三牲祭为供祭猪、牛、羊三牲,也有供猪鸡羊的记载);猪的形象富态饱满,牛则健壮有力,羊灵活并寓意吉祥,鸡象征光明并取其谐音吉利,这些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用品,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把它们作为敬奉神灵的祭品。祭祖宗的隆重程度与祀神一样,家长率全家男子向祠堂或家中的祖宗牌位祭祀。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 拜年是春节活动中重要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和团拜等形式。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恭恭敬敬地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给长辈磕头。 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只拜人,不拜祖。五服之内须面拜,亲友则可让子弟代贺。旧俗晚上去者,谓之拜夜年;初十之后去者,谓之拜灯节。清未至民国时期,同辈相见拜年要拱手作揖以示礼貌;晚辈拜年时要先到祖先神祇前叩头请安,然后再向长辈磕头。晚辈给长辈拜年后,长辈要给晚辈未婚子女“压岁钱”。拜年风俗对社交礼仪的演变也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机关单位、厂矿企业流行团拜风习,年节假期一过,人们上班时相互贺节拜年、道喜祝福;有些行业春节不能休假,领导及亲友也会组织现场慰问、共庆佳节,是谓团拜。 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第一天,禁忌颇多。山西农村讲究这天早上不动风箱,不动笤帚,不倒垃圾,初五以内不能往院里泼水,妇女不动针剪,男子不干农活,孩子不能哭喊,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碗碟。万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拣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如今的人们更加聪明,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 人们对付触犯禁忌的行为自有一套“破解”的方法,一来求得心理平衡,二来趁机增添喜气。 山西农村中,讲究春节鸡鸭不出窝,喂好饲料,关好圈门。晋北地区春节这天忌挑水,而晋南一些地方却讲究初一或初二要从外面挑一担水回家,象征着招财进宝,如今许多地方的这种忌讳和讲究都不太严格了。过年遇到乞讨者,要给完整的馍或麻花。这些都表示安安稳稳地把年过好。 山西历史上长期交通闭塞,文化交流十分迟缓,因而形成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现象;甚至相隔几里地的人们,方言语音都不一样。往往在同一个节日中,各地会出现不同的风俗习惯。 比如:初二日,山西大多数地区开始走亲戚。晋北和晋中多在初二回娘家,民谚有“正月初二路上看,尽是小生和小旦”,这正同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满街巷携夫牵儿回娘家的城乡景观相映成趣。晋南许多地方在初三回娘家。大同一带则有正月初一接待女婿的习俗。晋南的新绛,初二是娘家去看望出嫁的闺女的日子,去时抬着食箩,担上食盒。山西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晋中祁县也有出嫁女子初二祭去世父母之习,故不能在这天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有称之“送穷节”的。晋北地区,民间用彩纸剪成人形,让小孩去街上相互交换。把自己的纸人送给别人,称为“送走穷媳妇”,把别人的换回来叫“得到有福人”。朔州一带则剪彩纸作女子形,于五更送之街头丢弃,曰:“送穷媳妇出门”。寿阳县也有剪纸作五穷妇丢弃门外之习,谓之“送穷”。这些习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鄙视妇女的宗法观念在民众中的恶劣影响,许多人把家境好坏归罪于娶进门的媳妇身上,于是附会形成了此习,如今妇女的社会地位已极大地提高,“送穷”习俗已成为民间一种普遍的娱乐形式和禁忌遗存。过去,晋西北地区许多村落,太阳出来要掀起炕席,打扫炕土倒掉,称为“送穷”。晋东南则习惯将烂衣破衫扔到院墙外。当地人传说古代高阳氏之子正月里穿一身破烂衣服, 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后来惨死在街头。 民间遂扔衣表示祭祀, 故称“送穷鬼”。晋南民间传说古时有个人家生下一男孩, 穿上新衣就哭闹,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人皆呼其为“穷子”,所以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称“送穷子”。山西大部分地区,将初一以来积存的垃圾于此日倒掉,亦谓之“送穷”。这些习俗,反映了过去人们对穷苦生活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了初五,春节期间所有禁忌开始解除。破五以后人们开始干活,过年的气氛日渐稀疏,所谓“五日年下”即是指此。 如今的春节,实质上已和元宵节融为一体了。在山西广大城乡中,老百姓普遍认为过了正月十六才算真正“过了年”。 事实上,在山西许多地方的机关单位企业部门中,尽管正月初七初八开始上班,但要等到过了元宵节后人们的心思才能真正收回来,投入正常的工作中。 山西的元宵节,是春节的尾声与高潮,元宵节的社火活动,几乎汇聚和展示了各地民间表演艺术以及民间工艺技艺的全部精华。在后面,我们将对元宵节社火中的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较详细的介绍。 总的说来,春节是民间百姓尤其是庄稼人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时值农闲,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借此放下一切农活,休养生息,娱乐身心。春节的种种禁忌,于农事毫发无损,反倒给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机会,这对于来年的辛勤劳作大有裨益。在春节期间,一旦不留神触犯了禁忌,人们也会有许多相应的破解方法,表现了庄稼人的务实精神和聪明智慧。 如今的春节,团圆祥和的气氛最为浓烈。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交流,农民进城务工、农家子弟在外读书工作的越来越多,都市文化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广大农村。于是春节成为合家团圆的隆重节日,也成为城乡信息交流的重要时刻。 远在异乡的亲朋好友通过日益发达的电讯网络互相拜年祝贺新禧,为传统的新春佳节绘上时代的色彩。 正月初七为人日节,又称“人节”。古代,这天被看做是关系人的安危祸福的重要日子。东方朔《占书》云:“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清明,其所生之物育,阴则来。”可见古人以初七的阴晴来占验当年人的吉凶福祸。其方法是,从正月初一开始,用天干、地支测算。主要看初十之内天干中的“辛”日,地支中的“辰”日,哪一天对到“辛”日,哪一天交好运。哪一天对到“辰”日,意味当年“几龙治水”。一龙治水,主雨涝,十二龙治水,主干旱。如初七逢辰,则雨水均匀,可丰收。后来演变为早晨观察天气阴晴变化,以预测本年度的年景丰欠。阳城民谚说:“此日清和,民无灾害”。 晋东南地区于“人日”之夜,焚香,点灯,并用煮熟的稷米祭祀北斗星祈福。临县在门前或地里堆一堆谷糠煨燃,称“炙地”,以求丰收。吕梁地区习惯“跳马老姑”游戏。用椿木制作一个女形人物,两人先闭住眼,默祷数字。然后,升起木人跳跃。跳到与默祷数字吻合时观察马老姑的向背,面向人,则以为吉利,背向人则以为不吉利。有的地方讲究这天祭拜百神祈佑人口平安。 吕梁一带,历史上这天还有“克门神眼”的习俗,据《石楼县志》(清雍正八年刻本)记:“初六日,克门神眼,恐其作祟。”除夕挂起来的门神完成了保护年节的任务后,就被打入另册了。因为初七是人的节日,担心门神多事作怪,因克其眼,并以糠秕熏门,以避瘟。此俗今已不流行。 人日,民间妇女忌用针,忌纺线,忌吃米饭,要吃七样素菜做成的饭菜。晋西北一些地方将人日称为“再过年”,是日放炮、张灯、饮宴,大有过年之气氛。 正月初八为谷神节。古代曾以木星运行规律纪年,故称木星为岁星。道教受岁星纪年的影响,认为每年有一位值岁的神,权力极大,称太岁。以十二地支为序,每十二年循环一次,民间由此便产生了“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后来演变成土地主人、主农业丰欠,所以每逢谷日,民间要进行祭星活动。俗谚:“此日天晴,五谷丰登。”晋西北祭星活动,一般是在天地神位前燃灯七盏,烧香、化表、磕头,口中念念有词。晋东南一般在院中向北设案,上放米面做的饼灯九盏,茶水九杯,焚香化表、磕头。也有的地方全村祭祀,在公共场所设案,祈求岁星保佑丰收。后来演变成保佑人们免灾消难。民间还有初八日到寺院布施,僧侣则回以果饼。如今,五台山仍有佛徒在初八日上布施,祈求保护。 民间由祭谷神发展到祭五谷神,这天太阳出山时,取五谷杂粮,在田间地头对日祭祀,祝五谷丰收。后来又演变为祭八仙,据说八仙常为人们解危济困,深受人尊敬,俗谚:“正月八敬八仙,保你有吃又有穿。”故民间多于是日祭祀。 大同俗称此日为“八仙日”。道光《大同县志》说:“是日,顺禳星辰。先是前腊各庙僧道与相识者送迎祥疏一道。至期,家家布施,各庙僧道有回以果饼者,有留之吃斋者,则视布施之多少为差。” 新编《吕梁地区志》说:“正月初八,普食火烧。旧时夜烧香摆供,祭七星,祈念‘斗柄回寅,天下太平’,是为祭星。建国后渐废。” 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称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亲日。石头节定在初十,乃讹传“十”为“石”。这一天民间忌搬动石头,也不准挪动碾、磨、石臼、门蹲石、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因此伤害了当年庄稼。并且要设供,焚香烧纸祭拜石头神。除夕晚上贴春联时,石头上也照贴一副,或贴斗方。所有石制器物,于初十以前不能启用。 正月初十,山西大多地区民间传说是老鼠嫁娶的日子。 晋南民间,在墙根置放面饼,以贺老鼠嫁娶。晋东南地区,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字团”,夜间放在墙角土穴处,供老鼠吃。忻州地区,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鱼。妇女们搓鱼鱼时一手五根,两手同时动作,面板上搓动着十根面鱼,故称“十指”。搓面鱼鱼,要捏一些花轿形状同时蒸熟,放于墙角瓮边,以为供老鼠娶亲用。有些地区初十这天要在墙角、水瓮边点灯、烧香、化表,贺老鼠嫁娶。晋北则忌点灯,忌说话,怕惊扰了老鼠。俗以为惹下了鼠神,会一年为患。 古代称月圆为“元”,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所以,就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又称元宵节为灯节。 元宵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独具风采的传统节日,历代节期时间不一。汉代为正月十五l天,唐代为3天,宋代为5天;明代从初八延续到十八,整整10天;清代改为5天,民国又改为3天,从正月十四开始,延续到正月十六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闹市到小巷深处,到处张灯结彩,敬神灵,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自汉至今,两千余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官府倡导,世代相沿,不断丰富和发展。 传统元宵节的风俗活动主要有敬神、观灯、垒旺火和闹社火等。 1.敬神灵民间欢度元宵节从十四日晚上即开始,相传这一天是门神的生日,人们要敬神, 黄昏时分,屋里屋外,门前门后,各神位前都要燃灯。有一种专供元宵节神位前用的陶制黑釉带芯的小灯,灯芯为棉花,用食油作燃。 正月十五早上吃毕饺子后,重大活动便是祭祀,民间称“献爷”、“敬神”。首先在院子里敬天地神,院中设供案桌,把蒸制的各式花馍置盘中摆于供案上,香炉、蜡台等按规矩放好。点整股香,或十二柱散香,斟三杯酒,在供案桌前烧各色纸元宝,行叩拜礼;敬酒时口里不断说着祈求神灵保佑的话语。礼毕后端着花馍盘在院子各个角落敬献天地神祇。晋南一带的主妇们在院中敬神时,还要到厕所猪栏边敬姑姑神。之后,到堂屋敬三神,即老母神、关帝神、药王神。此外还敬财神、灶神、牛王神、马王神、狐仙、门神等等。正月十五和正月初一相似,堂桌上要点长明灯,以表虔诚。祭祀作为一项重大的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晋南正月十五中午吃火锅,下午则喝“百病米汤”,即米汤里面煮饺子、红枣、核桃仁、杏仁、莲籽。俗话说“百病米汤去百病,一年四季不得病。”2.观花灯清末民初,虽政局动荡,战火纷飞,然元宵节“灯节”仍然保持着“放灯火三天”的传统,山西家家户户仍是室内摆灯,门口挂灯,街头巷尾彩灯齐放。晚上全家老少手提各种花灯到中心地点相互观赏。无论闹市或村镇,都要组织赛灯,即“闹元宵”。传统花灯有龙灯、狮子灯、老虎灯、鹬蚌相争灯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灯、人物灯、戏曲故事灯。更有花炮制做的烟火灯,如“猪八戒撒尿”、“老母鸡下蛋”、“猴子爬杆”、“天女散花”、“火烧老营”、“炮打连城”等,点燃后,连响带炸,五彩缤纷,动态逼真。最普遍的灯是五谷、六畜、蔬菜、瓜果、花卉、鸟兽、鱼虫等造型。观花灯寓含着人们祈盼五谷丰登、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灯节的灯逐步有了变化。首先是灯里都通上了电,诸如电动“熊猫灯”、电动“二龙戏珠灯”、电动“孔雀开屏灯”等,更有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以及 “武松打虎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灯”等,均以电机传动、电灯照明,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山西许多地方,希望早生儿子的新媳妇们有正月十五偷灯的风俗,认为偷回点着的灯会生男孩,偷灯时,主人明知不拦,待偷走,主人则故意喊叫而不追,偷灯者跑时灯不灭方为成功。 太谷商业发达,历史上巨商大贾甚多,旧时元宵节张灯很有特色。城内东南西三条大街,家家挂灯。每十步左右,搭一座彩楼。街心设特大神棚,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彩灯原料有玻璃、纱、绸缎等。灯架皆紫檀等高等硬木做成。山西俗语长期流传着“太谷灯,爱煞人!”晋城元宵节花灯别具特色。选择空阔场地,用高杆彩布搭成大棚,长者可达5华里。入口处是一座七彩牌楼,上面布置宫灯,很是气派。各机关、厂矿、团体、学校制作的彩灯都悬于彩棚内,老百姓个人制作的精品,也可以挂到棚内展示,届时男女老幼拥向灯棚,大人们评头论足,孩子们蹦跳嬉戏,熙来攘往,一派热闹景象。 山西灯节的另一特色是“九曲黄河灯”,也叫“九曲黄河阵”。以晋北民间为代表,灯阵一般由365根木杆布置成九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用绳子串起,每根杆上悬灯一盏。游阵者不能走重复路,一根杆子也不能遗漏,转完全部灯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迷途、陷入阵中、重复交叉,则为失败,须从头再游。雁北平鲁的九曲阵最为壮观,361根灯杆整整齐齐地栽成19行,每行19根,间隔距离相等,约为2米。灯杆高出地面约1.5米,形成一个大方阵;阵中央竖一根老杆,高约数丈;出入口处各栽2根杆子,各挂一灯,称为门灯;全阵总数365根,寓意一年之日数。如遇闰年,则要另加30根,栽於阵外。全阵按黄河九曲十八弯设置行进路线,灯杆以绳相连,每根灯杆顶端放置荷花灯一盏。中央老杆上布置焰火。吉时一到,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秧歌、社火队伍依次进阵,载歌载舞。从外面观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领风骚,浑然一体。龙灯进阵,排在最后。转至老杆,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银蛇狂舞;全场灯光闪烁,神龙翻滚,群情激昂,欢声雷动,活动达到高峰。许多老年人游阵时总要用手摸一摸老杆,当地民谚:“摸摸老杆,祛病延年。”3.垒旺火垒旺火是山西灯节的又一特色。晋中以塔塔火闻名,有两种,一种是泥塔火,以砖垫底,四面有出灰口也是通风口,整体旺火上粗下细,高约1.5米,火口直径0.85米左右,形如带蜂窝眼的高脚酒杯。另一种叫绣球塔塔火,下有方木架做灯,上垒特制的镂空绣球条砖,层层以铅丝架固,火体是方形。塔塔火炉膛内装干柴块炭,因其遍体通风,一经点燃即火势熊熊,甚是壮观。塔塔火讲究燃尽后以塌为吉,俗有“塔塔火,不塌不算火”。晋东南盛产无姻煤,旺火常常垒砌成狮子、老虎、天龙等兽形,兽口为喷火口,造型奇特壮观。晋北偏关县的旺火高达两丈,点燃后可烧三天三夜;怀仁县的旺火也以巨大而著称,有的旺火一次填炭近百吨,堪称一奇。 4.闹社火元宵节也是闹社火(有的地方叫闹红火和故事)的日子。山西民间各种舞蹈、小戏、杂耍、游艺都要在节日期间进行表演,传统的锣鼓、花鼓、秧歌、霸王鞭、抬搁、背棍、跑驴、旱船、舞狮子、舞龙灯、大头娃娃、二鬼摔跤、张公背张婆、猪八戒背媳妇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欢乐景象。(山西各地社火的代表作将在本书“社火”一篇中专门叙述,此处简略。)山西的土焰火要数晋中地区的“架火”最具代表性。用12张大方桌(闰年十三张),一张接缚一张叠垒起来,形成高约四、五丈的塔楼状,用8条大绳斜刺牵栓,层层方桌均装饰亭台楼阁,内置各色戏文人物大都采用泥塑和剪纸等形式,造型逼真,色彩鲜明。每层外悬36颗特制的大爆竹,共计四百余颗。8条大绳全部用花炮装饰。整个造型好像一座十三级宝塔,此火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另设许多小玩意,与主火以火药捻子连接。时刻一到,点燃架火,刹时间飞炮轰鸣、雷弹飞舞,各式火光从不同角度划破夜空飞向天际,整个架火灿烂辉煌,极为壮观。 正月二十五日为添仓日,又称“填仓日”、“天仓日”。 添仓日期山西各地有差异,有些地方谓大添仓正月二十五,小添仓正月二十日,但也有在二十三日的。山西民谣有:“过了年,二十三,添仓和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 晋北习惯蒸莜面窝,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谓之添仓。晋东南用黍米面作团状,置于粮仓,即谓添仓;晋中用谷面作团添仓。文水县将粮仓内灯薰的墙土取下一些,谓之添仓。晋南用稀面摊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放置粮仓,称其为添仓,当地俗谚有:“新妇填仓,当年丰登”。绛县用豆芽、油炸豆腐、粉条、瘦肉做成别具风味的卷卷,二十日添仓并食用,称盼望屯满仓流,五谷丰登。 添仓日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农民忌讳此日卖粮,而粮店却喜欢在这天收购粮食。一些地方粮店设宴接待此日卖粮者,有些生活艰难的农民在这天卖粮,为的是赚顿好饭吃。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还习惯在添仓日去粮店购买米面。 祭仓神也是添仓日的重要风俗活动。是日,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都要放灯,俗谓“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添满仓”。吕梁地区习惯按家中人口数以及个人不同属象,用面捏成“本命灯”,再捏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这些面制品都可填油点燃,亦称“面灯”。晚上,将这些面灯添油点燃。本命灯放在家中炕上,狗放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放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放在家中各个位置。点面灯时,口中要高呼:“仓官老爷送灯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语。是夜,交城一带孩童口念:“添仓爷爷添仓米,五谷杂粮拉到俺家来,瓮瓮里,囤囤里,到处添得满满的。”柳林儿童唱道:“仓官爷,添仓来,引回个肚肚壮小子来,有吃有穿大发财。”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渐淡。 添仓日晚上,晋西北习惯打上灯笼在院中找“添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子等),发现越多,兆头越好。临汾一些地方添仓日为正月二十日,此日夜不点灯。有的地方剪彩纸片,贴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帽子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俗信可除疾保平安。芮城民间过去在正月二十三日要写黄表帖子贴在门上,文字有“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去炼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等语,帖子下部绘一牛,称“金牛帖”或“春牛帖”。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龙头节,也称青龙节,俗称“龙抬头”。 清《燕京岁时记》:“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头节’。”龙头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所以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明沈榜《宛署杂记》云:“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蛇蜒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引龙回在山西一些地方演变为“引钱龙”或“司钱龙”。 晋西北就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出山前,家家户户都提壶到河边或井边汲水,当年几龙治水,壶中就放几枚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最好沿途不断线,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钱龙就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了钱龙。有的地方没河没井,村民们就选一棵大树或一块巨石,用炉灰洒围一圈并用红线拴一铜钱,置其灰圈中,然后手牵住线拉回家,置容器内,也算引回了钱龙。晋东南是用灶灰在门外洒一圈,然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地洒向厨房,围水缸洒一圈即完成引龙回。 晋南芮城匼河的龙头节,有一古会,相传始于汉光武年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称“三社典”。是日,山民们把自己家中的珍宝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据说珍宝能驱邪消灾,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民间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祇、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藤,或土布裤衩,身背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人称“匼河二杆子”。表演时伴以原始锣鼓,俗称“撤锣鼓”。与此相配合的传统节目还有高跷、跑旱船、背人、耍狮子等,队伍从村口出发,一直表演到泰山庙旧地结束。浩浩荡荡,煞是气派。 山西龙头节的另一习俗是驱毒活动。俗话说:“惊蛰过,百虫苏。”《阳城县志》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阳城人是日早上起床时,忌说“起”字,怕毒虫声而起。晋南喜欢此日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下,谓之“禁百虫”;也有全村集合,抬神像,到各家门前,向院内洒米汤,家家门前围石灰,以禳瘟祛病。许多地方此日有吃麻花习俗,俗谓“咬蝎子尾巴”。晋东南习惯画一药葫芦,内画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晋中和晋南的新绛、稷山等地则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坑哩。”还用石灰在厕所外围一条线以除瘟。晋南地区的习俗是吃炒玉米豆,所谓“二月二,崩蝎豆”。夏县、闻喜等地在二月二前夕将黏土碾碎,用细筛筛过,放在铁锅里加热,倒入豆子、玉米和白面团,搅拌炒至黄色后食用,其味香酥可口,老少皆宜,俗以为食之即可避五毒。 吕梁地区这天要扫除房舍。雁北民间这天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像吠天狗的嘴边,以禁其狂吠。 兴县二月二举行骡马大会,春耕即将开始,牲口买卖活跃。 新绛民谚:“二月二,龙抬头,换新头。”男多剃头,女剪发。 芮城头天夜里,农家支起石磨;睡醒之后,先自枕上抬头,以应龙头之意,当日食麻花,亦称“咬蝎子尾巴,可免毒螯”。 中阳县习俗二月二吃枣山。枣山在春节前用面制作,似人形,有头形、脖子、胳臂。枣山在春节供神,正月十五后等到旺火即将残灭时,家家户户拿上枣山去炉边烤,当地人相信,正月十五旺火烤过的枣山能治百病。小孩把枣山的“身子”、“胳膊”吃了可以长得健壮;枣山的“头”要留到二月二早上起来让家中男劳力吃,当地人俗传二月二吃枣山,犁地时碰不上石头,耕地也有力气。 清明节是春季祭祖最隆重的节日,山西人习惯称为“鬼节。 清明节最普遍的祭祖活动是扫墓,人们到祖先的坟头铲除杂草,修补塌土,用新土把坟堆加高加固,称之为“整修阴宅”。晋南大部分地区,全家男女都要去上坟,而晋北地区多是男子上坟,妇女一般不到坟头。晋中和大同等地,过去有一种习俗,即妇女到清明节傍晚要到大门外悲号哀哭。 上坟时,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烧香、不焚纸,只是把冥钱等物挂在坟头上或坟茔旁的树枝上;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烧尽,认为燃烧不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们习惯于白天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纸钱。山西各地清明上坟时都要带点祭祖的食物,河曲等地过去上坟必带酒肴,祭毕祖先后便在地里饮食,表示与先人共同进食。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据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挠痒痒,以便使地下的先人过得舒服些。晋中介休等地上坟时祭供一种盘蛇状的面饼,称“蛇盘盘”,老人们认为把祭供过的面饼拿回去晒干后吃,可以治病。 过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馍中夹着核桃、红枣、豆子等物,称为“子福”,意为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 晋北地区,人们习惯生黑豆芽,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请女儿女婿回家,俗称“清新火”。 清明节前后,山西全省盛行放风筝和到郊外踏青。山西民间在清明节禁忌干针线活和洗衣服。傍晚前,许多地方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以为可阻止野鬼孤魂进宅。 现代的清明节,山西各地仍流行上坟祭祖,也有携带酒肴和纸帛香火的。自1949年3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人民政府发出通令,决定把清明节定为烈士节以后,清明节就成为山西人民凭吊革命先烈的重要节日了。因此,清明节这天最为壮观的景观,是由机关、厂矿、学校等单位组织的为革命先烈扫墓的集体活动,人们佩着黑纱白花,带着花圈等纷纷到革命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缅怀先烈,继承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