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工艺产品 » 山西刺绣

山西刺绣

山西省民间刺绣,在山西不但历史悠久,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山西民间刺绣,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图案纯朴、色彩艳丽、构图简洁、造型夸张、针法多样、绣工精致。这些来自民间的刺绣艺术品,大都出自农村劳动妇女之手。      人类历史的童年时代,就记录着以骨针、麻线缝制兽皮,遮体御寒,磨制兽牙、贝壳、彩石,系之胸、腕之处装扮自己的史实。其时虽算不得刺绣艺术,却实实标明了对美的向往和创造,从我们先祖已开始这一追求。人对美的本能的追求和基本工具、材料的出现,使刺绣在很早就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      服装对于人类有两大功能:一是实用,二是装饰。闻一多先生讲:“衣服始于蔽前,名曰蔽之实乃彰之。”这说明,人类对自己的装饰是自对性的崇拜开始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化,刺绣艺术日臻完善,其装饰工艺和范围也早已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功能,而成为一种多元的、跨文化意味的社会文化现象。服饰的这种作用,成为区分人的性别、年龄、婚否、性格甚至贫富、等级的标志。我们从现今遗存的山西民间刺绣中,依然可以看出这些文化差别。      在众多的民间服饰刺绣中,孩童和妇女服饰占据了很大比例。从孩子出生、满月、周岁及至加冠前的每一次生日、年节,长辈、亲朋都有做工精美的鞋帽衣装馈赠。对男孩相赠象征生命旺盛,勇猛无畏的老虎帽、狮子帽、五毒兜肚、老虎鞋、牛牛鞋以及祝福人生幸福的“蟾宫折桂”、“富贵荣华”、“五子登科”等等。对女孩则以“佛手莲花”、“多子多福”、“牡丹蝴蝶”等为主要祝福内容。婚前的馈赠物一般取双双对对、万字不断头,祝福情深意长、和美幸福为主;婚后则是以石榴、白菜、葡萄等以祝福多子多孙为主。小孩的装饰生气勃勃,成年人饱满明快,老年人则庄重大方。此外作为等级区别,在我国传统戏剧中可以看出,各品官阶的补服,其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且文官武官又有不同,文官一品为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雁,五品为白鹇,六品为鹭鸶,七品为紫鸳鸯,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鹊;武官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狮,三品为豹,四品为虎,五品为熊,六品为彪,七八品为犀牛,九品为海马。这虽不是民间服饰,然而毕竟是由民间发展而来,所以仍带有民间文化的一些特征。      作为服饰刺绣,对帽、冠、围嘴、领、襟、袖、裙、鞋、靴、鞋垫、背心、兜肚,根据不同的装饰对象,施之于不同的装饰内容,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使每个人成为一个人文载体,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远不是一眼能够看穿的。      过去,刺绣技巧还将决定一个女子的聪颖与灵巧与否,现今,民间精于女红的巧手已不多。服装款式变化趋向单纯朴素,装饰也大多为机械化生产所代替。      山西民间刺绣的技巧,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一般以平针、乱针、打籽、盘锦、抽纱、堆锦、套口、钩针、空扎、砌花、割花、挖补、粘贴等为主,各种技巧又相互交融,结合使用,形成了山西刺绣浓烈、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人类从认识自己那天起,就懂得了对美的追求与表现。从美化自身开始,逐渐地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生产工具,美化自己的家具什物。      装点和美化生活环境,是热爱生活的重要标志。民间刺绣是劳动者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倾注着感情。生活用品刺绣在表现内容上是非常自由、随意的。门帘、坐垫、桌布、枕头、枕套、被面、褡裢、荷包、椅套、手帕、线兜、手袋、车帘、轿帘子等应用的什物,都是乡村巧妇们施展才能,流彩抒情的地方。她们描龙绘凤,画山绣水。举凡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典故,神话传说,都是创造的题材。其中所表现的深邃的美学思想和超脱的造型技巧,足以令人倾倒,在所有表现内容里,他们能做到不同时间、空间物象的组合,不同色调的组合,以及同一色调的分离。这种组合与分离的结果,使每一个画面成为一个独具艺术特质的再创性世界和自然。      由于刺绣艺术的装点,使不少农家展示出一种热情、温暖、舒适宜人的境界,一种人情味极浓的艺术世界,这里的艺术可以毫无做作地与生活联结在一起。这些生活用品除实用审美而外,还成为一种教化手段,使得广大的民众虽因家境贫寒不能“知书”,但却能“识理”。这些刺绣内容中有理想的教化,又有现实的指南。用“鱼跃龙门”、“连中三元”、“蟾宫折桂”、“封侯拜相”、“五子争魁”、“八仙过海”等寄托理想。以“牛郎织女”、“关公夜读”、“囊萤借光”等来勉教今人。更以各种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装点着衣食住行的各种物什。在布色和造型上,继承传统民间造型技巧,大拙不雕,稚拙天趣,于浓艳中见深沉,在淡雅中寄激情。既有同一色相的渐变渐退,又有对比色的均衡对应,亦有多元色调的映衬益彰。可谓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自然天成独具大家风度。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要数孩子的枕头兼玩具的老虎枕头了。虎是我国民间普遍尊崇的吉祥物。汉代便有画虎于门,以驱灾避邪之俗。在山西民间以虎来作为孩子的伴生物,除具驱邪镇定作用外,还有祝福孩子虎头虎脑,虎虎有生之意。这种布老虎枕头,也博得孩子的喜爱,于是这可爱的动物便成为普遍的民间玩物,并随着各地文化、风俗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造型趋向。有的虎头鱼尾,有的一边是人一边是虎,有的一边是虎一边是兔。这些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造型显示出创作者浪漫洒脱的创作思想,也透射着一种神秘的图腾影像。殷商武王时期的甲骨文中,便有古代战士头蒙虎皮,身穿虎皮,武器上饰以虎皮,以进攻敌人的记载。在《左传》、《礼记》、《尚书》、《荀子》等典籍中,均有戴虎皮帽,穿虎皮裤,驾虎皮车,戴虎面具的记述,说明在古代虎是作为保护神,凶猛吉祥的象征物被普遍应用的,后来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才逐渐地落入民间,成为民间吉祥物。      喜怒哀乐,本为人之常情,但相比之下怒哀属无奈,喜乐却是人之最朴素和本能的追求。即使一生穷困清苦,也总有几件乐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俗,结婚、丧亲,民间叫红白喜事,再加上岁时节令便也喜事不少,单从人生仪礼来讲便有满月、周岁、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个节日又有不同的主题内容。      满月与周岁,是家族添丁加口的喜事。旧时老辈人要给孩子做些虎帽、狮子帽、相公帽、莲花帽、红兜肚、围嘴、斗篷、披肩、虎头鞋等,表达对孩子的希望和祝福。亲朋们馈赠各种小衣服,恭贺贵子临门,子嗣兴旺。诸如“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福寿安康”、“蟾宫折桂”等是礼品上常见的图案。一些穷人家的孩子为着好养活,还取贱字做名,如狗儿、蛮儿等,缝制狗狗帽、猪猪帽等。      婚礼是人生大典,民间俗称“小登科”。在男女新人的服装、生活用品、迎娶工具上都要精针细绣吉祥喜庆图案,以造成隆重热烈的气氛。图案内容多是表达传统的生殖意识。表现手法采取借喻的含蓄表达方式,借自然物象的谐音及生态特点来展示,可算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性教育。如“石榴”、“蝙蝠”为多子多福,“葫芦”、“桂花”为多子富贵,“老鼠吃白菜”、“老鼠闹葡萄”也喻多子等。象征男女性爱的有“鱼戏莲”、“鱼钻莲”、“孔雀戏牡丹”、“蝶恋花”、“游龙戏凤”、“鸳鸯戏水”等。其他表示喜庆祝福的还有“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吉庆有余”、“富贵长生”、“平安和顺”等等。      寿礼上小辈们都要馈赠衣物祝贺。刺绣图案多庄重大方,富丽堂皇,如“鹿鹤同春”、“松鹤延年”、“麻姑献寿”、“云龙捧寿”、“五女拜寿”等,且根据各地生活习惯又有不同。      民间百姓还把自己的理想寄托表现在对天地万物,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中,并把这种祭祀活动作为寻求精神保护、忏悔灵魂、思念尽孝的一种方式。随着这种民俗活动和思想观念,便自然地产生了祭祀风俗中的民间刺绣表现的相应内容。      山西北有云岗、五台山等佛教圣地,南有永乐宫等道家名观。民众思想意识深受宗教观念影响,因此祭祀图案中多以福禄寿三星、八仙、八宝、坐佛、菩萨、金童玉女、龙鹤等,加之一些装饰纹样如云纹、万字不断头以及佛手莲花、卷帘、芝兰之类构成。这些祭祀活动中最为隆重的是亲人仙逝,超度亡灵的仪式,对死者寿枕、寿褥、寿衣刺绣都很讲究,棺罩帷子也都绣有一定程式的纹样。除此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祭祀祖先、神灵中用的家谱世表、灶君神位、天地诸神神龛、帷幔、供桌帘等,都有精美的刺绣,但大多是程式手法和内容,缺乏民间日用刺绣的自由洒脱,质朴天真之气。      忻州民间刺绣在群众中颇为普遍,代县一带刺绣品有着严谨、华丽、雅致的特色;五台县境内以及附近城乡,刺绣风格呈现美厚端庄;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绣产品风格较为淳朴秀丽。      忻州刺绣,大致可以分为服饰、生活用品、祭献物品三大类。民间服饰,传统的民间刺绣主要是作为穿戴的装饰。这些装饰,又多在妇女儿童身上。妇女服装刺绣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样。“腕袖”(上衣袖口),通常情况下多饰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连续图案。“领口”,刺绣中大多是如意云,饰以花卉图案。“裙子”,是古今妇女常用的衣服,前后各一片,常常嵌边、绣花,而颜色多为黑、蓝、红色的底。“上衣”,绣花多在胸口,常用图案有鱼戏莲、牡丹花等。“顶子”,常在上面堆绣蝴蝶、莲花等图案。“鞋”帮子上多绣以蝶恋花、蟾宫折桂等图案。“凉冠”是妇女夏天束发用的,常常以黑底绣花,甚为精致。农村儿童的“兜肚”,多是红色镶边的绣花,一般饰有莲生贵子、富贵长春等寓意吉祥、繁衍的图案。也有绣五毒虫,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围嘴”,常绣有双虎对头、双狮对头、五福捧寿的图案。女孩身上的“围嘴”,则绣以五蝶捧花、五莲坐子、五鱼戏莲等图案。冬天护耳的耳套,以桃形较多,常绣有吉祥动物花鸟纹饰。“童鞋”,男孩多为老虎鞋、前为虎头、侧有虎足、后有虎尾,向上掀起。在前面绣一绿色蟾蜍的名为蟾鞋,含有“蟾宫折桂金钱落地”的意念。忻州乡村中,还有小猪鞋、小狗鞋等等,都与当地民情风俗有关。女孩子的鞋子造型与男孩子相同,只是鞋前绣花图案取吉祥、欢快、饰以含有寓意的花鸟图案。      生活用品中的刺绣,忻州一带常见的有枕头花、虎枕头。      虎枕头里又有双头虎、人面头虎、虎头鱼尾等,还有蛤蟆枕头。这些枕头缝制精湛,纹饰、造型别致。既是幼儿枕头,又是儿童玩具。男女结婚时缝制的方形合枕,两头绣以鱼采莲,象征婚配性爱。      “砌花”,是忻州一带妇女利用各种彩色碎布条布片依形连制的各种生活用品,像垫子、书包、马搭等。      “鞋垫”常常作为未婚女青年赠送未婚夫的礼物,常绣有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等图案花纹。      “荷包”,有装钱、装烟等不同用途。一般情况下,“荷包”绣工都比较精细,常常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给男子的信物。      “针敝”,是供妇女插针使用的日用品。常分为上、下两部分,有鱼、猪、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别致。      “粉线袋”,是城乡农村妇女们剪裁衣服用的打线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动物,绣工一般也分外别致。      “钥匙套”,是妇女外出时常常佩带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绣以各种图案,既有实用价值,又是随身佩带的饰物,绣工也多别致。还有,每当传统节日时,忻州地界内的许多地方,也为孩子们绣制一些节日用品。端午节,母亲为子女绣制佩于胸前背后的五谷“香袋”。      平时,还有人们绣制给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绣花、割花、砌花多种手法制作的坐饰物“坐垫”;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轿、车上装饰的绣花“轿帘”、“车衣”等等。      祭献物品类绣制品,常常用于祭扫礼仪的灵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帏、神龛帷幔等饰有龙凤仙鹤、福禄寿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绣物。还有制作送葬礼仪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寿衣”、“寿裤”上的刺绣,用料和绣工都甚为讲究。在山西南部的农村里,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装,多以刺绣来装饰,像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被面、枕头、喜帐、寿帐、桌围、椅垫等,都有不同纹样的刺绣图案。      晋南民间刺绣,在临汾、运城两个地区的临猗县、万荣县、襄汾县、洪洞县、吉县、临汾市、运城市较为普遍。这些地方的刺绣图案,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内容为题材,如“孔雀开屏”、“喜鹊登梅”、“松鹤延年”、“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是晋南民间刺绣的一般题材。而瓜果蔬菜、飞禽走兽、山川风景、亭台楼阁等,更是生活中百见不厌的刺绣体裁。      晋南的民间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这里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着刺绣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了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晋南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晋南民间刺绣的作者,很善于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有的写实,有的浪漫,有的夸张,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刺绣工艺品来。      晋南民间刺绣在表现方法上,取材范围很宽,而且造型生动、有些刺绣艺术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晋南农村儿童头上戴的花帽子为例,这种帽子是根据儿童的年龄、节令的变换而设计的。不独造型优美,色彩艳丽,绣工精细,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头都能晃动。加之以刺绣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难得的民间工艺品。      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强烈的对比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黑等颜色作为底色,所绣的纹样则用淡雅的颜色,使绣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求得颜色的和谐。晋南刺绣,在绣品中虽然只用几种颜色调配,却显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      在刺绣针法的运用上,晋南民间刺绣主要用斜针、平针、散针绣和打子绣、套扣绣、盘金绣等多种针法,根据所要表现的内容,使用不同的针法,形成许多不同风格的绣品,反映了晋南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情趣。晋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地方色彩浓重,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源远流长的山西民间刺绣,在其后的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工艺技巧也日臻完善精美。唐人胡令能以七绝诗咏颂当时民间刺绣水平:“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灵莺下柳条。”山西民间刺绣无论晋南还是晋北,山区或是平原,都因其古老文化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显得率真、纯朴、热烈、狂野。      尤其作为服饰刺绣,是与人的性格相协调、相适应而存在的,因此它既是一种造型艺术,又是一种环境艺术;既是一种灿烂的民间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真真切切的民俗生活。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