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关帝庙
关帝庙山西各地建有不少的关帝庙,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对关公的崇奉更为普遍,明清时期的关帝庙几乎村村都有,但创建年代最早、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还是解州的关帝庙。东汉末年,关羽出生在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早在隋开皇年间,家乡的人民就为忠勇正直的武圣人修建了祠庙,这虽为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但还是可信的。民间修建家庙,且不见经传,在历史上司空见惯。唐代文人的文章中也提到了关帝庙,证明唐代时就建有关帝庙,因此,隋代时的解州建有关帝庙是有依据的。 关帝庙占地约2万平方米,建筑规模十分庞大,宋代时曾有修建,以后的金元明清各代均有重建或扩建。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被一场大火烧毁,火灾之后,再兴土木,经10多年的时间才竣工,现在的关帝庙虽然保存有一些明代的建筑构件,但整体庙院属于清代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以端门为序曲,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气肃千秋坊层层推进,至关帝庙最高的春秋楼,建筑序列发展到了高潮,最后以厚载门收尾,庙院的纵深感强化了关王祭祀的神圣意义,这种形式和永乐宫的平面布局类似,明显保留了中国宫殿式的建筑特点。东西两侧配以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等建筑。 春秋楼是关帝庙的重要建筑,因楼内塑有关羽读《春秋》的造像,所以叫春秋楼,又因为孔子所作的《春秋》又名《麟经》,春秋楼也称麟经阁。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修的春秋楼,面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屋顶,总高达30米。四面的回廊由伸出的木柱悬挑,其回廊上的廊柱,悬空垂直,在上面行走,犹如步入凌空。楼身结构奇巧别致,悬柱式回廊在木构楼阁建筑中十分罕见。 在御书楼北侧的崇宁殿,是全庙最大的建筑。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此殿称为“崇宁殿”。崇宁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周为回廊,26根石柱雕以盘旋而上的飞龙,自南数的第三根柱子上,龙爪抓住一条小猪,形象非常生动,这个题材隐喻了关羽梦中被猪咬伤之后,随即败走麦城的历史故事。殿内关王坐像穿帝王装,面目严肃,眉宇间透露出刚毅之气。殿外悬挂清乾隆皇帝御笔“神勇”和咸丰皇帝书写的“万世人极”二块匾额,殿内保存的康熙手迹“义炳乾坤”字迹已不明显。3把青龙偃月刀,每把重达300斤,从造型和装饰的戏剧化分析,青龙偃月刀应为明代时铸造的。 庙内保存的其它文物也十分精美,崇宁殿前的一对石华表,高3.3米,顶上的望天兽,其形体短硕,很有个性;琉璃照壁色彩斑斓;石制牌坊刻工精致;满布纹饰的万斤铜钟浑厚凝重;刀楼与印楼左右对峙,屹立于春秋楼的两侧;供奉赤兔马的追风伯祠与绘有关羽一生故事的壁画,使三国史实更加具体化,更加艺术化了。 关帝庙的院落内古柏参天,绿荫浓密,古建筑与其它文物所造就的古文化气韵非常强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关帝庙拜谒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