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砂器
清代,山西平定流传着一首《卖砂锅》的民谣:“一条扁担弯又弯,常家沟里把货担,锅套锅来罐套罐,壶盆瓢碗草绳圈。肩上一试不够担,又添了十二个大砂坛、二十四个油灯盏。河北获鹿摆地摊,霎霎卖了个底朝天。一数银元两块半,还有制钱三吊三。”平定砂锅轻巧、实用,有口皆碑,千百年来一直是平定及周边地区百姓喜爱的生活用品。 据《平定县志》记载,平定砂货“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具有内外光洁、皮薄均匀、耐酸耐碱、轻巧耐用、价格低廉的特点。唐代时已成为平定手工业与商业的大宗,宋代已广泛应用于民间;明清时,平定砂货闻名遐迩,行销晋冀鲁蒙与京津。民间传说,康熙皇帝患病使用平定砂壶煎药后,身体很快康复,并在砂壶上题了一个“龙”字,从此,平定小西庄生产的龙字壶便名气大噪。另一则民间故事说康熙微服私访至平定西门外头道寺,天气炎热,口干舌燥,便入寺寻水。寺内僧人很快就煮好开水为康熙沏茶,康熙先是惊异砂壶烧水之快,喝茶后又觉茶香绕舌,神清气爽,更觉砂壶功效特殊,便书写一龙字赐给砂窑,让工匠炻在壶盖上,自此,龙字砂壶身份倍增,外地商贾竞相购买。 平定砂货如此受人青睐,并非偶然。首先,平定有着烧制砂货的优质无烟煤,这为当地发展陶瓷砂货手工作坊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当地蕴藏着丰富的优质黏土,百姓俗称为“坩子”,是烧制砂货的极佳材料。境内常家沟、移穰、东西小麻、大小西庄、北庄、冠庄等村,均坐落在这种黏土矿分布带上,成为平定砂货的主要产地,也是平定砂货民间技艺传承悠久的村庄。 烧制砂货的工艺十分讲究,也十分艰苦。平定民间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说:“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煽八杈九薰烤,十分质量十分苦”。“一坩”是精选采挖黏土(坩子),将其运回露天场地风吹日晒进行风化,讲究沉淀一年。 “二压”是粉碎坩子块粒,俗称“偎土”。将坩子摊在坚硬的石板上用石磙碾压,在许多村庄内的荒草丛中,常能见到形状独特的圆形石磙。“三筛土”是去掉杂质石渣,将粉碎后的精料集中起来备用。“四踩”是加水揉和,光脚踩泥使之黏性增强,踩得越久越好。“五捏”是捏泥坯,因烧制不同器形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常用的有转盘和不同形状的模子。“六入炉”即把经过干燥处理的锅坯放入窑炉煅烧。其中最讲究的是燃料的层次和砂碟上面泥坯的位置,俗称“装火”,关键是要火候均匀。“七煽”是点火后向炉内鼓风,俗称“煽拜”,以前靠人工煽风助燃,面对高温,头戴草帽,脸蒙布单,十分辛苦。炉内温度保持1200~1300度约一个小时后,由富有经验的砂匠“火头”掀起笼锅看砂货色相决定停火与否。“八杈九薰烤”是用铁制杈棍将烧好的锅坯夹入预先做好的炝眼宣窝里薰烤,讲究动作利索、准确。薰烤半小时左右,亮晶晶的砂锅就可出笼了。 常见的平定砂货有十多个品种,锅、碗、瓢、盆、坛、罐、茶壶、火锅、油灯、花盆以及工艺摆设,用途不一,形态各异。但最令平定人自豪的还是木炭砂锅,由火筒、火锅、底座、锅盖四部分组成,其传统工艺独具匠心,烧煮肉类菜蔬原汁原味,可与著名的大同铜火锅争芳斗妍。 平定久为砂器之乡。北庄村内一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石碑保存至今,碑文明确记载当地“耕陶为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平定砂货得到发展,产品拓展近百种,1962年在全国手工业会议上展出,引起广泛瞩目,参加广交会时,产品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各国。2005年冠庄村砂货艺人将平定砂花盆6000件再度推出国门,出口荷兰。平定砂货曾一度受到冲击,销声匿迹十多年。近二十多年虽有恢复,但工艺传承后继乏人,砂货烧制工艺技术全凭经验积累、口传心授,在打工潮云涌之期,青壮年多无心思守在村内。煤炭不断涨价也给物美价廉的砂货烧制增加成本,传统的砂货几无利润可图。此外,市场营销道路不畅,花色品种急需升级创新等问题也给砂货工匠带来无尽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