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福寺
慈福寺原来是菩萨顶后面的禅堂院,以菩萨顶喇嘛纳不海于清道光二年(1822)开始重建,至道光九年(1829)竣工,又因道光皇帝敕匾“慈福寺”,它才独立为寺,成了章嘉活佛的六处(镇海寺、文殊寺、广化寺、集福寺、普乐院、慈福寺)之一。 慈福寺坐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长,占地面积7826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百余间、钟鼓楼各1座、石碑11通。在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和藏经殿,两厢为二层楼阁。其建筑特点是宏伟高大、布局对称、高低有别、主次分明、雕饰精致,汉藏建筑艺术交相辉映。 进了这座寺院,首先看到的是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色彩的密拉诺娃祖师殿,再进一串院落便是天王殿。天王殿,面宽3间,9.5米,进深6.3米,五檩六椽,单檐硬山顶,正中开前后门。当心间供圆头大耳、笑哈哈的大肚弥勒佛,背后则是精悍英武、身着铠甲的韦驮将军,两山墙则是护持天下的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面宽12.9米,进深17米,十二檩十二椽,重檐歇山顶,上下分二层,前设卷棚抱厦。正中供着铜铸的藏式阿弥陀佛,是五台山诸多佛像中的杰作。在阿弥陀佛的背面是“横三世佛”的彩塑像,殿内两壁绘色泽艳丽的十八罗汉。从阿弥陀佛像东侧的楼梯上去,便是二楼外廊,极目眺望,便可纵览寺容。 文殊殿,三开间,内供“三大士”,殿之左壁前,还供着白教的两尊译师像;殿之右壁前,也供着两尊像,一是莲花生大师,一是红黄四臂文殊,具有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色。 最后一殿是藏经殿,经柜中保存着藏文《甘珠尔》和《丹珠尔》经,是该寺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就在该殿西侧,还有一座藏式殿阁,内供未拉日巴尊者彩塑像,非常值得一看。 再者,该寺还有一件本寺喇嘛桑葛阿麻格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制作的《五台山圣境全图》雕版,是一件非常珍贵的文物,既有资料性,又有观赏价值,很值得研究参观。 清代之后,五台山佛教形成了五大禅处。其中,青庙三座,为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黄庙二座,为菩萨顶、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