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在山西
20世纪是以帝国主义勾结清王朝扑灭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开端的。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仍然持续发展,层出不穷。辛亥革命前山西劳动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也是此伏彼起,风起云涌。这种自发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反教会压迫的斗争。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在山西晋中榆次、太原的一些村镇,“义和拳”反帝斗争仍在零散地发展着。1901年夏天,晋东南武乡县武生王安邦又发动“拳民”从事反教会斗争,“附之者日众”。外国传教士的侵略活动不时激起山西人民的反抗。1905年,晋南农民群众也发起了反教会斗争。较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是1906年晋北左云县赵拮、范敖所领导的。1905年左云县雕落寺村由赵喜元等人办了一座煤窑,不久由教民陈四喇吗购买经营。陈依仗“传教士”势力,虐待佣工,欺压村民,激起群众强烈不满。赵拮、范敖抱打不平,组织村民进行反抗。教堂“传教士”勾结衙门,要惩办群众。于是,赵、范率领民众于1906年8月18日赴教堂示威,并头扎黄巾,手执旗帜到县衙理论。次日,德国人裴特勒和“传教士”与知县勾结,率防军开枪镇压群众,赵拮、范敖当即牺牲,斗争宣告失败。 第二,反封建,抗捐税斗争。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把巨额赔款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山西人民不堪封建统治者苛捐杂税的盘剥,多次奋起反抗,掀起抗捐税的斗争。1901年ll月,高平县铁匠牛文炳发动农民、手工业者抵制“善后绅富捐”。在牛文炳的组织下,各村散发“鸡毛传单”,号召百姓与统治者决一死战。ll月30日,约数千群众涌进县城示威,要求免除各种新添捐税。同时,群众又向“洋教士”示威,捣毁其房屋以示惩诫。1903年,永济知县征收柿酒税,激起群众愤恨。9月29日,数千群众冲进县城,捣毁衙门,掀起了反抗柿酒税的斗争。 第三,哥老会的武装起义。咸丰年间,山西人从军于南方各省者数以万计,“若辈在南方,习于哥老会”。返晋后,哥老会组织在山西开始发展。1900年后,山西已有“中条山堂”的正式哥老会组织的活动。在20世纪初年动荡的岁月里,山西哥老会也积极活动,发动反封建的武装起义。1905年7月22日,平陆县哥老会(江湖会)在茅津暴动。这一带哥老会以李耀荣为首,发展到三百多会众,声势浩大。是夜,李率众起义,杀死茅津渡清军哨官。事后,清政府调兵加以镇压,起义失败。 是年,绛州会党为反抗封建官府和“传教士”的压迫,也发动起义,一度攻入绛州、茅津等地。不久,清政府调集河南、山西清军镇压了起义。 下层劳动人民的起义和反帝反对建斗争,仍然表现为严重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但是,相继迭起的人民群众反抗斗争,反映了山西地区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现状。再者,这些斗争不仅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协奏曲,而且为山西民主革命风潮提供了良好的斗争环境。 正是在层出不穷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中,山西同盟会的革命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了。 1901年后,清政府开始在“废科举、办学堂”的“新政”口号下大批派遣留学生。1903年冬,正在北京京师大学堂读书的山西学生景定成(字梅九,安邑人)官费留学日本。在日本,他与先已到达的日本振武学堂的留字生何澄(山西灵石人)晤谈。何澄大谈种族革命和政治革命,使景定成很受启发。1904年,山西派遣了第一批官费留日学生,共五十多人。 此后,山西留学生在日本逐渐增多,景定成等人便发起组织了同乡会,相机宣传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创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参加者有中国十七省的留学生及华侨数百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总干事,领导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山西留学生很多相继入盟,投身革命。当时,参加的很多是南方人,而西北各省则以山西人较多。根据同盟会的组织规定,山西革命党人同时成立了同盟会山西支部,总干事为谷思慎(字仲彦,神池县人)。由此,山西民主革命运动在同盟会山西支部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在同盟会的领导下,山西民主革命运动基本上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革命的宣传、联络;二是运动新军,发展武装。 为了宣传民主革命,扩大影响,在《民报》的影响下,山西支部创办了《第一晋话报》,由景定成负责编辑,用白话文宣传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同时,留日的山西学生革命者还出版了《晋乘》等刊物。1905年开始,山西留日学生陆续回国,他们把民主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娘子关内。1905年景定成首先回国,倡导社会改良,鼓吹民主革命,和李鸣凤(字岐山,安邑人)创办“回澜公司”(取“挽狂澜于既倒”之意),从事输送革命书报、传播革命思想的工作。 1906年,谷思慎、丁致中由日本回国,在晋北传播革命思想,发展革命力量。当时,山西革命党人建立了各种秘密联络点,借以发展力量、掩护同志。在晋南有“回澜公司”,晋北有“恒元楼客栈”,太原有“大恒客栈”等。其中以太原为中心,形成了三个最主要的联络点:一是桥头街基督教浸礼会崇实学堂教员,基督教徒霍全德寝室,霍负责保存同盟会山西支部的有关文件;二是宁化府五台会馆;三是东辑虎营五福庵黄国梁寓所。大体而言,前两处为中层和基层人员接头联络之所,后者为领导人员接头、策划之地。 在革命宣传的同时,山西革命党人也积极从事运动新军,发展武装的活动。在日本讨论革命实行方略时,山西革命党人就主张“趁早联合军界同志,大小握些兵权”,以利举事成功。从此,山西籍同盟会员加强了在军事方面的工作。当时在日本东京,为培养将来进行武装斗争的骨干,孙中山指示组织了“铁血丈夫团”。山西的同盟会员就有阎锡山、温寿泉、张瑜、何澄、乔煦等五人加入。毕业后,他们分别回国,进行武装斗争和军运工作。 1907年,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山西学生相继回国。温寿泉回到太原,当了山西大学的兵学教员。不久,阎锡山、张瑜、马开崧、李大魁、黄国梁、姚以价等人也回国,被分派到山西省督练公所为督练员和担任陆军小学教员,其他人也都在新军中担任了职务。从此,革命党人加紧了在军界的活动。 1909年11月,清政府陆军部对归国的留日士官生进行了考试,山西的温寿泉列入优等,黄国梁、阎锡山、张瑜、姚以价、乔煦等列入上等。试毕,温寿泉被提升为山西督练公所帮办兼陆军小学堂监督,黄国梁、阎锡山分任山西新军第85标、86标教练官。同盟会在山西新军中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了。 为从根本上控制新军、扩大革命力量,迫切需要选派同盟会员和革命志士担任军队的各级领导职务。经阎锡山、黄国梁的安排,山西同盟会员常樾担任了第85标教练官,南桂馨任军需官;马开崧任第86标教练官,后调任马队管带;乔煦任第一营管带,张瑜任第二营管带。如此,加上第85标第二营管带姚以价,可以说,山西新军的领导权基本上被革命党人所控制。 山西革命党人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从革命舆论的宣传组织和军队运动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为山西民主革命创造了条件。到1910年前后,山西党人在军队中的布置已初步就绪,只等民主革命第一声炮声“南响”,山西党人就立即“北应”,实行直捣北京、掀翻清廷统治宝座的革命方略。此时的山西已临“山雨欲来”之际了。 1911年,全国政治局势日趋紧迫,同盟会发动广东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风潮稍显沉寂,却是“万木无声待雨来”的光景。更大的革命风潮在悄无声息中酝酿看。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全国风云为之变色。不几日,山西近邻西安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响应武汉,光复了陕西。这时,山西巡抚陆钟琦惶惶不可终日,接连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这时,山西革命党人也在积极活动,准备起义。黄国梁、阎锡山、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煦、张瑜在得知陆钟琦的调兵阴谋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事不宜迟,待领到子弹后,立即在太原发动起义。 10月29日凌晨3时,姚以价和革命党人在狄村集合85标一、二营全体官兵,进行了慷慨激昂的誓师,宣告太原起义。随即,姚以价率领起义军千余人夺开新南门,向巡抚衙门和军装局进攻。起义军迅速击毙了清朝山西巡抚陆钟琦,占领了弹药库等要地。至此,太原起义即告成功。 太原起义成功后,于1911年10月29日中午,同盟会山西支部及参加起义的重要人物,山西咨议局、立宪派人物齐集在咨议局开会,决定成立山西军政府。会议最终选举阎锡山为都督,并按照武昌军政府先例,确定各部负责人。 山西毗邻京畿,形势至关重要,北进可扼京汉铁路咽喉,制北京于死命;南退可联秦军之力,成北方之雄师。因而,对于山西民军,清廷必然会倾力攻剿。为了巩固起义胜利果实,使山西革命势力进退有据,战略上必须北夺大同,南取运城、临汾。1911年11月间,随着太原、大同、平阳、运城等重镇的光复,一些州县也先后程度不同地光复和归附革命,由此,山西全省基本上被革命党人所控制。 在全国各省市义旗高举、纷纷光复的形势下,清朝统治大势已去。袁世凯这时刺吴成功后,入京就任清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重掌军政大权后,并不急于向革命军全力进攻,反而施展政治阴谋,实现其既逼退清帝,又篡夺革命成果的野心。 1911年12月3日,在帝国主义插手下,民军与清军开始停战,准备南北议和。12月7日袁世凯委任唐绍仪为全权代表,12月9日革命党推举伍廷芳为议和代表,由此,在全国范围内,革命党人同清廷及袁世凯进入了停战议和阶段。 然而,山西战局却日趋激烈。山西形势险要,为革命与反革命争夺之要地。袁世凯要实现其逼退清帝、攫取革命果实的阴谋,首先必须扫清山西,以除其心腹之患。因而在南北停战议和时,袁世凯提出民军不包括秦、晋,而黎元洪也迂回地答应了袁的条件,声称“停战条件与该三省(秦、晋、蜀)无涉”。袁世凯借此增强了兵力和军火,加紧进攻山西。山西人民和革命事业遭到空前的摧残。 1911年11月15日,清政府任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命令曹锟第三镇进犯山西。12月8日,山西民军在井陉与清军开战。12月11日,当停战议和消息传遍全国时,曹锟、卢永祥(第三镇第五混成协协统)拒绝停战,继续进攻娘子关。12月12日,民军伤亡甚重,娘子关失守。 娘子关失守后,阎锡山等仓皇返回太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阎锡山不作保存革命成果的打算,提议放弃太原,避开清军锋芒北上出走,温寿泉则主张固守太原策应各方。最终,阎锡山、赵戴文等北走包头,温寿泉、景定成等南下运城。山西革命军政府濒临危机。 从此,清朝旧官僚、清军残余力量开始活动集结,大肆进行复辟活动。在太原,清政府原高级官员王庆平、李盛铎,连印出示安民告示,恢复了旧日的行政机构,挂起了大清的黄龙旗。 1911年12月18日,革命党人代表与袁世凯代表举行南北议和的第一次会议。伍廷芳提出民军四项议和条件,又议决山西、陕西等省一律停战。然而,山西此时的战局却十分险恶。 阎锡山北去后,山西军政府瓦解。为了保存革命成果,维护革命影响,温寿泉、景定成、李鸣凤决意留在山西境內坚持斗争,相机行事。由于清军节节进逼,革命武装力量势单力薄,温寿泉等人决定进取河东,联合晋南诸民军,或可重整旗鼓,不至断送山西革命之一线希望。河东军政分府成立后,温寿泉发表通电,代表晋南民众意见向南、北两政府表示,拒绝承认张锡銮和李盛铎为清政府山西巡抚,欢迎都督阎锡山回晋主持军民两政,向全国宣告了山西革命力量历经磨难而继续存在。 1912年夏,阎锡山返晋,军政分府始告结束。 1912年2月中旬,阎锡山到达山西河曲。此时,清帝退位、共和成立的消息已经传来。阎锡山快马加鞭,兼程进军。2月11日,阎锡山率军到达忻州,忽接袁世凯不准擅自行动的电令。阎锡山莫测所以,驻足不前。 南北议和后,民国宣告成立,袁世凯又耍花招,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企图阻止阎锡山还晋主政。为了巩固北方革命成果,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力争山西起义省份的地位;而阎锡山还督心切,又巧于机变,伺机讨好袁世凯,方才获准其任山西都督。1912年4月4日,阎锡山由忻州返回太原。 袁世凯攫取了大总统权位后,先是步步紧逼,迫使革命党人不断让步,继而玩弄政治阴谋,解散国会,撕毁《临时约法》,最后实行军事镇压,讨伐革命党人,使民主革命的成果丧失。 山西民主革命的成果也很快枯萎了。曾为同盟会会员、革命军政府都督的阎锡山,在清军的大举进攻伊始就丧失了革命斗志,仓皇离并撤出山西。形势好转后,他相机行事,急切返晋,并且千方百计取媚于袁世凯,重获山西都督之位。由此,阎锡山开始苦心经营,奠定独霸山西的基础。阎锡山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投靠袁世凯,逐步取得了袁的信任;一方面大肆排挤革命党人,党同伐异,使许多老同盟会员、革命志士、起义功臣受到打击,山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果最终被断送。 近代以来,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迭起狂澜,成为中国历史中绚丽多彩和惊心动魄的一章。山西虽处僻壤,但自甲午以后,也受近代文明催动,生发出新的活力。从民族工业的创建到近代学堂的兴起,从义和团反侵略的怒火到争矿运动的凯歌,从太原举义到晋南党人的拼死守晋,构成了山西历史篇章中光彩夺目的一页。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终结了清朝封建制度的统治,也结束了清朝封建制度在山西的统治。从此,山西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