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思想文化的光芒
战国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代表各方思想的各个流派学说纷纷涌现,同样三晋大地也是孕育思想文化的重要摇篮之一 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儒家,主要活动区域虽然不在三晋,但是在战国晚期却出了一位划时代的儒家人物——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少年赴齐都学习,后来到过楚国、秦国,而后回到赵国。晚年再次赴楚国,受到春申君的礼遇,最后老死在楚国。荀子的思想以儒家的礼治为主,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还兼收了百家的思想,特别吸取了法家的法制理念,第一个把儒法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以法辅礼”的治国理念。其弟子中韩非成为了法家的杰出代表,而李斯成为其思想的实践者,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荀子的天道观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突破了古人对天的神秘理解,认为天的变化纯属自然,与人世毫不相干。天有其自然的运行规律,把人事和天意联想起来是完全错误的。荀子还在人性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主张人性本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的自然本能使人生来就追求欲望的满足,由此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斗。人民必须通过礼仪道德的教化、邢狱法度的约束,使人民去恶从善,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所以他主张统治者应该“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他在多方面都有深刻的论述,他的学说是对诸子百家学说兼容并收,并形成了符合封建大一统社会的政治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统治者重视和采纳,沿袭了两千年而不衰。曾有人说中国的传统儒学并非孔学,其实是荀学。 战国其实是法家大出风头的时代,而三晋大地正是培育法家的摇篮。战国初期的三大法家人物——李悝、吴起、卫殃均出自魏国。此后申不害又在韩国主持变法。而三晋为何能成为法家的摇篮,还得追溯三晋的历史文化。 早在晋国建立之初,统治者就意识到,晋国建立在应该多民族部落融合的地区,这就要求统治者能制定一套不同部落人民习惯的法律制度,于是在晋国建立之初,就有一套不同于周朝制度,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的法律。这也是晋国不同于其他各国的一大特色,也由此开辟了晋国崇尚法律的先河。从晋国建立到三家分晋,统治者多次立法和修改制度,都具有进步意义。公元前513年,赵鞅还向百姓征收四百八十斤铁,铸造了一个大铁鼎,上面刻着范宣子制定的刑书,这个鼎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公布的成文法令。这些做法不但让法律制度由粗到细,还让社会性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晋国这种崇尚法律和改变旧法的特色,成为了法家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法家的根本精神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崇尚法律,树立法律的至高权威性,使社会的各阶层都无条件地服从法律;二是从实际出发,改变旧法中过时的成分,建立适应现实的新法律,更好地为现实服务。法家学说重法轻礼,追求的是现实利益,所以适合在礼制薄弱的国家推行。晋国的尚法传统被三晋所继承,其中最典型的魏国,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施行法制,用李悝、吴起等人变法,改革土地和军事制度,从现实利益出发,促进了国家生产力的大幅提高,由此取得了成功。这样魏国依靠法家思想变得强大,法家学说也因此得到了发展。后来赵武灵王冲破华夷之别,推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政策,也使赵国强盛一时。 正是三晋有了宜于法家生长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环境,所以三晋涌现出来许多著名法家,像李悝、吴起、申不害,以及后来的商鞅、韩非等等。法家学说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成为了系统的政治理论。法家学说传播到了秦国,秦国重用商鞅,推行变法,才使秦国社会有了长远的发展,也使秦国能够后来居上,最终兼并六国,统一天下。这些功业应该归功于法家。 战国中期,还出现了一批奔走于诸侯间,利用外交手段组织军事集团的游说之士,称为“纵横家”。“纵”即为“合纵”策略,目的在于“合众若以攻一强”;“横”即为“连横”策略,目的在于“事一强以攻众弱”。纵横家中最先发起纵横活动的是张仪和公孙衍,二人都是魏国名士。当时秦国通过变法崛起,威慑中原诸侯,公孙衍主张合纵抗秦,而张仪本是秦相,由秦入魏任相,劝魏国与秦国连横,其真实目的是“欲全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企图组成秦魏军事集团,对付其他国家。而公孙衍取得了其他五国的支持,五国向魏国施压,迫使魏国与五国联合抗秦。张仪又进入楚国游说,诓骗楚怀王与齐国决裂,之后秦军又打败楚军,抓了楚怀王为囚,白起又带兵南下大举入侵楚国,屈原便是因为此事悲愤的投汨罗江而死。从此纵横家成为了战国历史舞台上的一支显赫力量。 纵横家产生于三晋绝非偶然,从历史原因看,它和三晋崇尚功利的文化传统有关。纵横家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追求功名富贵;二是善于权变游说。由此看他们为他人谋划的过程中首先在为自己和自己的立场获得利益。这些与三晋崇尚功利,勇于变革的传统有关。从现实原因看,他们与三晋和秦之间力量强弱转化有关。战国中期,三晋趋于衰落,秦国日趋强大,这种情况打破了以往以三晋为首的列国间力量的平衡,尤其秦国以绝对力量压倒六国,使六国为自己的利益不得不联手,而三晋之间、六国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各国都想制衡其他方势力,扩大自己利益。在这种局势下,纵横家从三晋大地应运而生。纵横家们为了各自功名富贵,往来穿梭于诸侯之间,运用外交才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合纵连横运动,为战国纷争的舞台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