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

明朝中期,以皇室为首的特权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宦官迭起执政,民族战争耗费巨大,人民不堪剥削和压迫,流亡现象十分严重。由山西和河南逃往荆襄地区的流民就达一百五十多万人。发展到嘉靖年间,山西小规模农民起义举行了十多次,同时还发生了五次兵变。嘉靖三年(1524),农民陈卿在家乡潞聚众起义,起义军攻占过潞城、壶关县、辽州(今山西左权)、沁州(今山西沁县),在太行山区纵横驰骋,杀富济贫,几年间队伍发展到数万人。而后明政府调集晋、豫、鲁三省兵力共十五万人,才将起义军打败。后来山西军民又发动过许多次起义,但是都被明政府镇压。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宰相张居正实行改革,试图挽救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但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去世,明神宗立即改弦更张,使这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半途而废,从此明王朝的政治又沿着腐败的道路继续滑下去。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其中二十年不理朝政,有志的官员失望地辞职了,他却说正好省了听他们唠叨。明熹宗喜欢做木匠活,手持斧锯时玩得不亦乐乎,朝政国事一概抛在脑后。明皇室和当权大臣贪财好物,于是悬称卖官,大肆敛财,上下一齐搜刮民众,霸占土地,贪腐之风极为严重。同时天灾肆虐,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终于导致了烈火般的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山西的活动,出现过两次大高潮,第一次是崇祯三年(1630)的三十六营,第二次是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大顺军从山西进取北京。      在公元1627年时,陕西白水农民王二在澄城起义后,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起义之火首先在陕西如火如荼的燃烧起来。但由于明政府想方设法地镇压,山西起义军开始在秦晋交界的黄河两岸往来游走。到了崇祯三年(1630),陕北起义军开始大规模挺进山西。爬山虎(绰号)率部五百东渡黄河攻陷永和城,开始在山西立足。此时,王左挂在陕西被官军击败,投降明政府,王嘉胤拒不受抚,成为了起义军中最大的首领。王嘉胤率部渡过黄河、攻克了蒲城,而后在晋南地区展开。后来王嘉胤进入山西河曲境内,山西总兵王国梁率兵镇压,用炮轰击起义军,结果火炮爆炸,官军自乱,王嘉胤乘势掩杀,攻占了河曲县城。从此河曲成了起义军的根据地,并控制了黄河渡口,接引陕北起义军向山西转移。此时明政府禁止各州县向秦地运送粮食,并改任陕西总督围剿起义军,从军事上给了起义军很大压力,促成各支饥迫的起义军向山西转移。      而山西人民与统治阶级的矛盾也非常尖锐,于是山西各地人民也纷纷加入起义军,山西就成了此次大起义的中心。      不久,明朝悍将曹文诏率军在河曲击败了王嘉胤,一路穷追起义军至阳城,王嘉胤被叛徒王国忠所杀,献与曹文诏投降。王嘉胤牺牲后,各支起义军共推王自用为盟主。王自用号紫金梁,汇合在他旗帜下的起义军有老回回、八金刚、扫地王、混世王(皆为绰号)以及高迎祥等部,共三十六营二十多万人马,李自成军是高迎祥的部下,号为“闯将”。起义军重组后,声势浩大,向南运动到稷山、闻喜、河津等地,开辟新局面。      崇祯五年(1632),三十六营起义军分道四出,接连攻陷大宁、隰州、泽州、寿阳等地,全晋震动。崇祯帝因此罢免了山西巡抚。接着起义军又在山西南部三个地区发动猛烈攻势:一是在平阳;二在泽州、潞州;三在,汾州、太古等,即今晋中地区。这是三十六营起义军在山西活动的最高潮时期。      明朝兵部制定了集团作战、分区防守的战略计划,并加派了总督和兵力追剿起义军。就这样官军四处追剿起义军,起义军各部接连失利,王自用带领十万多人开始向晋中地区转移,在辽州、沁州与官军周旋。崇祯六年(1633),西北军曹文诏进入山西,山西战局发生大变,形势对于起义军越来越不利。      早先起义军进入山西后,留守陕西的起义军遭到了曹文诏等官军的残酷追杀,由于组织分散和力量悬殊,在陕西坚持斗争的起义军很快被血腥的镇压下去,总计牺牲三万多人。      曹文诏是山西大同人,作战十分剽悍,而且用兵很有谋略,统治者鼓吹说:“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明政府为了加紧对山西三十六营起义军的围剿,决定把在陕北多次击败起义军的曹文诏调入山西。崇祯帝对曹文诏给予了莫大的希望,亲自加官授爵,命山西、陕西的将领都受曹文诏节制。      崇祯六年七月,曹文诏奉召进驻霍州,命一批西北战将围剿起义军,先后在晋南、晋东南、太原、五台等地区连连击败起义军,起义军将领混世王、满天星等人先后牺牲,王自用等也先后被打败,三十六营遭到重大损失。但起义军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在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不断转移,避实击虚,曾一度进入顺德(今河北邢台)、真定(今河北正定)两府,给明政府的京城以威胁。      而明统治层内部也是矛盾重重,相互猜忌,曹文诏被调往大同,兵部指责没能扼守太行之险,导致贼兵进入。就这样起义军在华北平原给了官军有利的打击后,再度进入太行山区。      后来明政府调集各路官军集中到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区,将起义军压缩在河南黄河以北的区域,企图将起义军围剿在这个狭窄的地带。面对严峻的局面,李自成等六十一名起义军领袖假意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招安,以争取渡河的时间。不久,天气骤寒,黄河冻结,起义军乘官军不备,越过了黄河天险,粉碎了明军的围剿计划。从此挺进中原,在更广阔的区域展开斗争,明末起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十六营离开山西后,结束十年的卓绝奋战,形成了由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两个起义大军,使明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李自成在河南汝州歼灭了明军的精锐部队,乘胜攻下潼关,迅速占领了陕西全境。次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准备对明王朝发动最后的攻击。      这时山西巡抚手下只有三千残兵,驻守在平阳。山西从蒲州到保德上千里,倚黄河为险,但是冬季黄河结冰,处处都可以渡河。巡抚向朝廷求援但是未得批准,只好让一千人守平阳,一千人守汾阳,自带一千人回太原。就在他离开平阳的同一天,李自成的先遣部队就渡过黄河占领了山西荣河县,之后又迅速攻下了平阳、河津,然后又攻克蒲州,控制了沿河各渡口,为李自成大军渡做好准备。      公元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领步兵四十万,马军六十万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军,渡过黄河后,攻取了汾州,二月直逼太原城。大顺军开始攻城,明军驻守南关阵地的三千人马起义投降,太原城内大乱,巡抚急调张雄守迎泽门(今大南门),张雄决定投降,于是当天夜里布置士兵放火烧了火药库,火借风势,吓得其他守城官军纷纷逃命,大顺军乘机登城杀入,经过巷战,于次日凌晨占领了太原城。巡抚自缢而死,负隅顽抗的官吏被李自成处死,晋王朱求桂投降。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了八天,设置地方官,而后率大军北上攻取宁武。沿途发表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诏书”,斥责明政府的暴行,鼓励广大人马参与斗争。      明军镇守宁武关的是山西总兵周遇吉,他十分骁勇善战,与曹文诏同称万人敌。先在代州扼城据守,与大顺军激战,粮草用尽后,退守宁武关。大顺军将宁武关团团包围,在此地与周遇吉展开了一场空前的血战。周遇吉只有两千多人马,大顺军限他五日内投降,周遇吉四面开炮轰击,大顺军遭受惨重损失。他还设下埋伏诱使大顺军入城,然后紧急关闭城门,将数千人困在城中,全部歼灭。大顺军也用火炮攻城,把城墙轰开缺口,但是又被他重新堵上,如此反复几次。但大顺军人多势众,前赴后继,奋勇冲锋,终于攻克了宁武城。      周遇吉宁死不降,带领残兵继续巷战,身上中的箭如同刺猬一样,还杀敌数十人,最终战死。宁武关战役是李自成进军北京途中遭遇过的最顽强抵抗,起义军伤亡了数万人。      宁武关的沦陷,给大同守军以极大的震动,大同总兵向大顺暗递降表。李自成率大军继续北上,三月一日到达大同,大同守军开城投降。大同巡抚卫景瑗被俘,李自成知道他的名声,诚恳地劝他投降,继续做巡抚,他却死心塌地的要为崇祯帝尽忠,后来自缢于寺庙中。李自成大军从大同向东,驻阳和(今山西阳高)的总督携库银逃跑,军兵向大顺军投降,至此,大顺军胜利地完成了在山西的进军历程。      大同的投降在明朝营垒中其了连锁反应,河北的明军纷纷倒戈,大顺军势如破竹,长驱直入,直抵京城,北京城外明军三大营都溃降。三月十八日,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今广安门),大顺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景山)树上。当天大顺军占领北京城,李自成策马进入承天门(今天安门)。明朝就此灭亡。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