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社火篇 » 晋东南社火

晋东南社火

瞪眼家伙流传在屯留县东史、呈寺、上韩、下韩、司徒、交漳等13个村落。群众又习惯叫它为“一更催”、“草圪节”。据说过去元宵节一更时分,村里便响起锣鼓声,催促人们做准备,故称“一更催”。此外又因其锣鼓点像为驱邪而烤年火、烧干草而发出的噼啪声,所以也叫“草圪节”。      新中国成立前,以东史等13个村结为一社,每年从元宵节开始,大闹三天红火,举行迎神赛社活动。13年一轮,每轮由其中一家为东道主,主持祭祖拜神仪式。仪式由本村德高望重者主祭,家家上供,个个跪拜,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最后由锣鼓作敬神表演。      瞪眼家伙的表演者有18人,其中场上伴奏6人(鼓、铙、钹等),表演者12人(马锣8、大镲4)。主要动作有“马步跳”、“后勾跳”,“龙腾搓”、“双对击”、“砍击”、“龙飞凤舞”、“互瞪眼”、“龙迎凤”、“凤迎龙”、“左顾右盼”、“上敲下打”等。动作的规律为前四拍各自打自己的乐器,后四拍二人或四人相对做瞪眼动作。瞪眼时不断地耸肩、伸脖、歪头、前俯、扭胯,作夸张的表演。有时二目圆瞪像虎相斗,互不相让;有时像二龙戏珠,相互戏逗。瞪眼家伙高低起伏,进退张扬,活泼热烈,幽默诙谐的风格特点十分鲜明。      沁水花鼓流行于沁水城关、土沃、王寨、郑庄、王必等乡村,据说清初便已很普及,清顺治三年,县衙晓示百姓,举办社火,放灯5天,各村队伍进城闹元宵,哪家花鼓最好,知县赏给几石小米。沁水花鼓分为文花鼓和武花鼓,文花鼓扮相儒雅,以优美的跑场为主。武花鼓扮相英爽,头扎英雄结,在场内边打边舞边唱。演唱内容多为当地民歌,随着打击乐器的节奏,表演各种队形。      斤秤锣鼓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长治一带,是一种十分特殊而罕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锣鼓是以旧式度量衡制十六两一斤与新衡制十两一斤的换算口诀进行演奏,好像是写在锣鼓曲牌上的对数表。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因斤秤歌每遍口诀都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斤秤锣鼓按照“向斤求两”的规律,一是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五是3、1、2、5,六是3、7、5……直到十五是9、3、7、5,十六两一斤收尾,鼓点打法遍遍迥异,要求演奏者必须娴熟斤秤歌口诀和锣鼓点数。      当地社火表演中,涌现出一大批技艺高深者,深受人民群众欢迎。这种把民间艺术与数字结合起来,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娱乐性为一体的社火形式,堪称山西民间艺术一绝。      如今,它的数学应用功能虽已成过去,但其文化娱乐的职能却将永存。      顶灯流行于武乡县境内蟠龙、洪水、故城等许多村镇。原来是中秋节的活动,后成为正月十五的娱乐项目。      顶灯所用之灯是用红纸剪成五谷杂粮、家禽动物的图案贴在饭碗边缘,再往碗里放上沙土,将蜡烛插入土内,点燃后即可用来表演。表演时,数十名表演者剃成光头,身着黑色裤,腰系两片白裙,裙角分系于两手小指上,头顶碗灯,双臂在身体两侧上下扇动,翩翩起舞。舞步有十字步、小碎步和秧歌步等。各村表演形式各不相同。武乡县北上合村参加表演的人数较多,不穿彩衣。蟠龙镇在表演时走各种场图,如“剪子股”、“九连环”、“单插花”等,统称为“走故事”。洪水一带的则是“灯相伴”,在较大的场地上,用木架将花灯、起火、鞭炮等编织成“炮火城”,待各种花炮燃响后,顶灯者绕“城”跑“蛇蜕皮”、“拧麻花”等场图。石板村和大有村则是表演“顶灯围马火”,用竹木制成“马火”,将各种火炮绑在马和驾马人身上,驾马人裸身赤脚并用麻绳捆住双足,将火点燃后,“火马”首先入黄河阵中,顶灯队伍随之而入,火炮声、人声、笑声、乐声汇成一片,甚为壮观。      九连灯又称“跑灯”、“耍灯”、“花果灯”。流传在晋城、高平、沁水、陵川等县。      高平县凤和村的九连灯是根据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话故事编制而来。初时由8名男青年表演,各执桃花、石榴花、桂花、腊梅等16盒鲜花、瓜果彩灯,分别代表八仙。后来,将人数增至24人,在花果灯中,加入了一种手提的圆形红色纱灯,使花灯相互映衬,为舞蹈增色。      九连灯在街头表演时,由“飞灯”(即由长竹竿高挑一纸糊的白鹤或蜜蜂、蝴蝶、金鱼状的灯)前导,后随各种花灯,在锣鼓伴奏声中,列队游走于大街小巷。当到了场地表演时,仍先由“飞灯”绕场一周,然后舞者或举或提彩灯,以圆场步变换各种队形图案,载歌载舞在歌唱声中摆出“天下太平”等字样。歌舞毕,施放烟火,其他演员扮妆孙悟空率众小猴翻腾上场,抢吃鲜果、耍猴棒、逗笑取乐,扑打嬉戏后退回花果山结束整场表演。在牛角号声中,演员退场,飞灯导前,另换场地。      襄垣秧歌起源于明末清初,农民在田间劳动时唱出心里久久压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一种称之为“挑高”的秧歌。      所谓“挑高”即由二人对唱,一手摇着响铃,一手拿着雨伞,见景生情,即兴编词,你唱我和,二人竞唱,声调越挑越高,故人们称这种形式为“挑高秧歌”。襄垣一带,每年元宵节,村村演,人人唱,形成当地民间“闹秧歌”的热潮。后来,挑高秧歌与当地民间曲艺唱腔渗透,出现了一种“干板秧歌”,大约到清乾隆年间,又发展成为用一把“呼胡”伴奏、说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广场)秧歌。清末时,这种秧歌广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乡的东部。从此,襄垣秧歌与武乡秧歌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地方把这两地的秧歌形式统称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都经过了多方面的改进,以演唱现代化生活内容为主,虽然在元宵社火中频繁演出,但已日益具备了地方戏剧的要素,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秧歌了。      长治民间娱乐中有别具一格的车链秋千和八挂秋千,人民群众习惯在节日社火和某些庙会上搭设,供人们娱乐。      车链秋千的主要构件为大车轮和铁链,搭设比较简便。      先竖立一根木桩,俗称老杆,将下端固定,在上端设轴装大车轮。轮上缚绑四根木棍,各伸一截于轮外,悬吊四挂秋千。老杆下部横装推杆,车轮转动,秋千即旋转海港起来。速度加快时,四挂秋千荡升幅度几乎近于水平,让人惊险无比。八挂秋千是一种装饰华丽的亭式秋千,因悬吊八挂秋千而得名,为其他地方罕见。八挂秋千的主体骨架是一条可以转动的木桩,也称老杆。老杆下端不固定,而是设置为转轴。扒杆与老杆固定在一起,推动推杆使老杆旋转。以老杆为中心搭设圆形木台,台座周围以棚布遮苫;台沿搭着两架木梯供上下。老杆顶端制成一个八角亭式的伞形,也有搭成复杂的八角楼阁的。八个檐角高高挑起,每角悬吊秋千。玩者登台上秋千,人力推动扒杆,八挂秋千便同时旋转并逐渐游荡起来。      五鬼盘叉亦名“小鬼捉刘氏”,是流传于陵川县赵活池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个人的舞蹈动作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在跳、打、逗、闹中,渲染了因果报应的思想内容。      五鬼盘叉的活动多在每年正月初四举行,地点在该村佛爷庙门前广场上,当地称“接香客”。此外,还在农历六月初一、初六赶庙会时,到邻村演出,当地叫“行香走会”。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