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九窟

第十窟前殿东壁旁辟一窟门,通往它东边的第九窟,前文说过,第九窟也同第十窟一样,是前殿后室的形制。      前殿前亦有4列柱,其西边的石柱即是第十窟东边作须弥山形的残柱。正中二石柱与第十窟的没有多大区别,柱础四面刻二双兽,中间有宝珠,柱础上有象,象背刻覆莲。雕刻象形,与印度天竺的习惯和佛教教义重视象有关。东边的边柱,刻有须弥山及佛在忉利天为佛母说法之像。      前殿的北壁,上开明窗,下凿窟门,这两处是全窟最复杂的地方。      明窗左右壁,各刻5层塔,每一层中刻二夜叉像,西塔柱第一、第五层刻出一人按另一人头,还有二人作对打姿态;第三层、第四层所刻的人像,都在习武。东塔的第一、二、三层都为对打雕刻;第四、五层二人都是“探马势”。这些塔中对打的人物形象,亦如描写少林武功所说的:“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遇敌制胜,变化无穷” 。    这些在云冈石窟中的武功架式的造像,完全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可以看出,在北朝时,中原武功已臻极佳之境了。      明窗外顶部有3层刻像:最上层刻6个尖拱小龛,每一龛中刻手持细腰鼓、螺、曲颈琵琶等乐器的乾闼婆伎乐神;中层刻8身夜叉像,下层刻9身坐佛像,圆拱边缘刻名为瑞鸟的鸽子衔绶像,两端刻一角龙,明窗外刻一梵志手持髑髅像。这身梵志造像是佛说服鹿头梵志得阿罗汉道的故事。佛经上说:其时佛从静室来到灵鹫山,遇到鹿头梵志,带着他来到一处荒冢间,佛从荒冢间捡起一个髑髅对梵志说:“你梵志上知星宿 ,又懂医药,疗治众病,并能知人死因缘。我今问你,这是何人的髑髅?是男还是女,是因何死的?”梵志接过髑髅,反复观察,用手弹击数下,说:“这是男人髑髅。”佛又问:“他因何而死去?”梵志又用手指击了几下说:“这个人是多病集于一身,身上关节无一处不痛,是病死的。”佛又取来一个髑髅,又问是男是女为何人?梵志观察数遍说:“此髑髅无本,非男非女,也不知为何人之髑髅 。”佛阻止梵志说下去,说:“这是阿罗汉的头骨,你竟不知?”梵志一听,马上跪拜说:“我能尽知九十六种道所趣向者,佛的趣向者,我却分别不清。”佛说:“善哉!梵志,你快修梵行吧。”日后梵志果成阿罗汉。      明窗拱内两侧,东刻山形,山中有池,池中引出一根粗茎莲花,上刻一勇猛跏趺坐莲花座菩萨像,右手持莲花,左手当胸持净瓶。其南侧一人持伞盖,北侧一人侍立;菩萨脚下合掌跪着两个比丘。拱西侧主像是一身骑象菩萨,其后有一持伞盖者,菩萨右北上刻着两个飞天,一个手持琵琶,一个吹着横笛。明窗拱顶刻一大莲花,由4个夜叉托持,4个称作飞天的紧那罗舞神环绕起舞。      明窗拱内所刻主像,均为菩萨,一坐莲花,一坐象,这种造型源于《法华经》,按经上所说,拱门东侧是文殊师利菩萨坐一如车轮的莲花从大海婆竭罗龙宫涌出后,来到灵鹫山礼拜如来的故事;西侧刻的则是普贤菩萨骑象劝人礼佛修行的故事。      窟门为仿木建筑形式,正脊两端刻有鸱吻,正中有4枚三角形的装饰品和5个八大护法之一的迦楼罗鸟,屋顶有瓦垄、檐椽、檩檐板、一斗三升的拱及补间人字拱。下层正中刻着博山炉式的摩尼宝珠,左右对称刻有由4个飞天牵拽着的华绳。门楣上刻着5朵大莲花,中间满雕着忍冬草和夜叉像。门上屋顶左右各刻一个右手执戟、左手持金刚杵、上身着甲、下身着战袍高靴的力士像。窟顶正中刻着4个夜叉捧着一个大摩尼宝珠,门内左右各刻着一个充作守卫戴羽冠的金刚力士。      这种窟门的造型与造像,实际上表现了北魏国都平城的宫殿建筑形式,而且也表现出守卫宫城的禁军形象。      窟门上明窗正中及东西两半上层刻出一排尖形龛,龛内有手持乐器的飞天(乾闼婆)伎乐神。共分为3个乐队:从西往东数,第一队5个飞天所持乐器可辨识的有:箜篌、筚篥、瑟、曲颈琵琶;第二队有6个飞天,所持乐器为:细腰鼓、腰鼓、螺、横笛、曲颈琵琶、钹;第三队亦有6个飞天,所持乐器可辨识的有:曲颈琵琶、杖鼓、横笛、细腰鼓、筚篥。3个队合成一个大型乐团,如果从佛教角度来说,这是供养佛的作乐人;实际上,这是北魏宫廷内的乐队表演,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北魏宫廷乐舞的规模和形式。      第九窟前殿的西壁分为上下4层,第二层刻着可辨识的6幅连环画式“子本生故事”图:一是子孝养父母;二是子与父母入山修道;三是子在山中与兽为群;四是子为迦夷国王射死,(以下两图刻在北壁)子父母闻子死而呼天抢地;五是迦夷国王跪在子尸体前呼天抢地;六是迦夷国王跪在子父母前忏悔。在窟门东与西壁同一层,刻的也是“子本生故事”,一直到子复活。子本生故事,也佛教艺术中是最常见的一种题材。      连环画式浮雕下开一拱形门,通往第十窟。门拱上有二个舞女扶持的大莲花。西壁的第三层北龛内刻着一身半结跏趺坐的佛像,佛座下有一个作胡跪状的人,佛用手摩抚着他的头。这和第十九窟南壁西上角佛以手摩学习书写《法华经》之人的造像题材相同。      第四层是一屋型龛,其屋顶和斗拱结构与窟门形式相同。当中有一莲花跏趺坐佛像,左右有二胁侍菩萨,梢间与当心间用方形4层塔隔开,柱头忍冬花间刻着一个供养童子像,整个布局,结构紧凑,华丽堂皇。      前殿东壁形制大体同西壁。第四层也刻着一个屋形龛,龛正中有一身莲花跏趺坐、头戴宝冠、斜披络腋、下着羊肠大裙、坐于狮子座上的弥勒菩萨像。左右梢间是在树下的菩萨,是释迦牟尼未出家前观耕后在树下的形象。佛本生故事说,佛出家前为太子时,坐在阎浮树下,见耕地耕出的各种虫类互相辗转争斗吞食,于是慈心悯伤,得到了佛教的第一禅。释迦牟尼观耕虫后,顿悟大开。从此以后,更坚定了舍弃贵族华丽生活而苦行修道的决心。      前殿窟顶是分为6格的平棋藻井,在藻井正中的纵横枋上,东西两端各刻一朵“剔地起突”的大莲花;南北两边又刻两个托扛翘足的夜叉,正中南北的二个长方格内,另刻出4个斗四式藻井,藻井中有莲花,藻井四周有4个飞天;二藻井之间又刻出一身比丘像;井外横枋上刻有二夜叉托持的小莲花。      窟顶西间之北为长条藻井,刻3朵“剔地起突”大莲花,莲花中间有两个飞天起舞;藻井北的模枋上又雕有4位紧那罗飞天舞神。      窟顶东间南北二长条藻井,其造型与两间的大致相同。藻井中亦刻有3朵“剔地起突”的大莲花,莲花之间亦有紧那罗舞神,横枋上又雕出5身紧那罗飞天舞神。这些飞天,体态轻盈,舞姿飘逸 ,不由人生出对西天的向往。      后室正面为一身高10米的跏趺坐佛像和二胁侍菩萨。这3身像已风化,又经后代妆銮,不能见到庐山真面貌了。      后室的南壁明窗与窟门东西两壁,各雕出3层大龛。      南壁东部底层是一个形顶方格交角帐式龛,龛内有一身着通肩式大衣、半结跏趺坐的佛像;左右上层刻比丘和比丘尼像,其下有优婆夷和优婆塞等4众像。      中层又刻出华盖式大龛,盖下有一立佛像。像的东侧刻出五体投地拜佛的3个人,下面有一身菩萨像;西侧有上下二个比丘像。这一组造像也是一段佛本行故事。佛经上说:舍卫国有兄弟二人,互相争斗,求如来判决谁是谁非。其时正值佛为众比丘说法,兄弟两人被佛法所感,于是俱得罗汉道。其父闻子遇佛得道,心生欢喜,随即命终,死后生于天上,来到佛住的地方,佛亦为其说法,其父亦得须陀洹,也是一种圣道。这组浮雕中佛像东侧五体投地拜佛的那二个人,便是含卫国的那兄弟二人,下面那个菩萨就是其父;佛西侧的二比丘,是兄弟二人得道后成为比丘的形象。      南壁西部也是开3层龛。底层屋形龛中刻束腰墩上右舒相的二鬼像,前面坐的一鬼倒持一个小孩。这组造像也是鬼子母失子后经佛点化成为护法夜叉的故事像。      中层是一个形顶长龛,一直连到后室的西壁。龛内有一身半结跏趺坐佛像,左右二层各刻在那里长跪的8个菩萨,这是佛经中所说的16菩萨像。他们分别是:跋陀婆罗、宝积、星德、帝天、水天、善力、大意、殊胜意、增意、善发意、不虚见、不休息、不少见、导师、日藏、持地等菩萨,这是大乘佛教《思益梵天所问经》里的说法。北魏时,大乘佛教很盛行。      上层有一屋形龛,内有半结跏趺坐的佛像,其西侧有3个菩萨装束的天女,手中各持一柄华盖;东侧刻有同样的二天女。佛经上说,天女以莲花等供养佛塔,或持八戒斋事。据《杂宝藏经》卷八《尼乾子投火聚为佛所度缘》中说:佛在舍卫城时,有500外教徒因不信佛,家资破尽,于是相约说,我们家破资散,不如烧身早死早转生。便积起很多柴薪,点燃后欲集体投入火中。这时如来大发慈悲,欲拔彼苦,作法让入火光三昧于柴堆,使火不能燃烧。众尼乾以为不须燃而柴已烧,便纵身投入,却没有烧着身体,于是更感佛之恩威,集体出家礼佛,终得阿罗汉。佛坐在这个尖龛中的火焰纹中,是佛入火光三昧的形象;长跪在佛前的5个人,是代表500尼乾求佛出家的形象。      后室西壁胁侍菩萨之南,有上下4层龛。第三层上层刻两菩萨,各托一钵,相向对话,龛外刻二个站立的菩萨;下层形龛内刻一结跏趺坐佛像,左右有两个跪着的比丘。这组浮雕是佛经中的《须达长者归供养佛获报缘》的故事。佛经上说:昔时佛在世时,有一位须达长者因布施多而穷困下来,他为了维持生计,只好出外当佣工。一次得到3斗米,妻子做了一锅粥。粥刚熟,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便来乞食,他妻子给其盛满一钵。其后佛的其他弟子亦陆续前来乞食,他妻子把锅中最后的一钵交给佛。当须达长者从外打工回来吃饭时,锅已空空如也。他问妻子缘故,妻子如实俱告。须达长者说,咱们宁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施给诸圣人。不久,他们发现仓内谷米全满,而且用尽复生。这组造像上层对坐两菩萨,便是须达长者夫妇;下层坐佛和比丘,是向须达长者夫妇乞食的佛及其十大弟子像。      后室窟顶半边刻有华盖,还有牵华绳的飞天舞神;最南一列藻井中刻有不同形式的阿修罗护法像。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