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沟背铁棍(清徐县)
徐沟背铁棍(清徐县)山西腹地的晋中盆地,清代时就流传着“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民谣,几百年来民间口碑传颂不绝,老百姓以自已特有的审美观和谣谚形式评价着晋中民间社火艺术中的三朵奇葩。“徐沟铁棍”,是指清徐徐沟元宵节的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形式。徐沟铁棍、背棍经过人们长期的加工创造,逐渐演变成以戏曲人物为造型,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尤其是背棍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表演的时间逐渐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社火娱乐之中。表演时,背棍者根据人物角色、故事情节,随着锣鼓音乐节奏迈开步伐、摆动肢体;被背儿童也随之做出相应的表情和舞姿,达到上下默契、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背棍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上百组,俯视步履铿锵、尘土飞扬,仰视彩袖挥舞、珠光眩目,教人顿时忘却人间天上。由于背棍、铁棍表演时不说不唱,只以锣鼓音乐和舞蹈动作表演传情,历来被人们誉为“无声的戏曲”、“空中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