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山西历史概说 » 多民族融合的舞台

多民族融合的舞台

就地理位置而言,山西是华北平原、内蒙古草原和黄土高原三个自然单元衔接的地区,南依中原腹地,北邻大漠,与塞外游牧民族相接。因此,当历史上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山西是保卫汉族政权的北大门,而当民族矛盾缓和、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的时候,山西又成为了文化交汇的走廊地带。如今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伟大民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的民族融合,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就其时间、范围和深度而言,在整个民族融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民族融合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以西晋至后赵灭亡(307—313)为第一阶段,后赵到淝水之战(383)为第二阶段,淝水之战到北魏灭亡(534)为第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以第一阶段匈奴汉国在山西建立政权为起点,至第三阶段北魏统一为终点,基本都在山西完成。就十六国内迁的五个主体民族而言,有三个民族即匈奴、羯、鲜卑都是以山西为活动中心的。因而山西成为了这个时期民族融合的基地与土壤。      东汉末年,匈奴南下内附,大部分集中在并州北部的汾河流域,以后曹操分匈奴为五部,分别居于今山西的汾阳、祁县、隰县、忻州、文水,开始打破了匈奴传统的统治机构。西晋以后又出现了匈奴内迁的大潮,前后入境的匈奴部落有十九个,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和北部。匈奴汉国和前赵政权的建立加速了匈奴和汉族的融合。北魏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时期。从世祖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到孝文帝末年,经过五十多年的改革和制度的建设,鲜卑拓跋部在完成自身汉化的同时,使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风俗习惯上基本融为一体。这个时期是十六国以来民族融合的一个大总结、大推进、大飞跃的时期。其成果主要表现在民族居住区域的被开通,社会制度的一体化,汉、鲜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内部社会阶层的融汇和意识形态与风俗习惯上的趋同。      南匈奴、鲜卑、羯族等民族在这个时期走完了各自的历程,从历史上消失了,但其人民却永远的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当中。民族融合的双向作用,一方面让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解体而迅速封建化,另一方面各民族融合也给古老悠久文明的山西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使它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保持着蓬勃向上、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