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琉璃咯嘣
3 0岁左右的山西人,小时候大多玩过或见过“琉璃咯嘣”。每年临近春节,村里的大街小巷里便不时传来“咯嘣”的声音,夹杂在孩子们的嬉戏笑闹声中。“琉璃咯嘣”是一种民间音乐玩具,早在明代已经流行,尤其是晋商分布密集的地方,几乎处处都有,是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梁市交城县夏家营镇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产地,已有四百年的生产历史。《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上布政使丁陈管见》“即以晋论,各处之绒毛,阳城之丝茧,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辫,我之售于他,获利甚微……”。 交城有句童谣:“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阵阵”。“琉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时候很有讲究。用力小了出不了声,用力过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小时候缠着家里买,大人们被逼不过了,就吓唬说,“当心那东西吸到嗓子里,让玻璃碴子疼死你!”但不管大人怎么吓唬,每年冬天男孩们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琉璃咯嘣”,大家聚到一起吹,听谁的声音好,看谁更会吹。虽然玩不了几天,男孩们手中的“琉璃咯嘣”就陆续被吹碎了。但因为一年中只有那么几天可以玩,所以在童年的回忆中十分珍贵。 “琉璃咯嘣”大多是锤形的,葫芦形的就属高档。而到了覃村才发现,原来“琉璃咯嘣”可以这样五花八门,锤形的、葫芦形的,还有盘龙、檀香壶等样子,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这里的老匠人还可以制作出琉璃喇叭,其中以三尺以上的长号最为罕见,它可以模仿军号声,吹出悦耳的声调。 经历代传承生产的交城琉璃咯嘣,其产品流传于全国汉族区域,而以黄河流域较为突出。一些靠近河流的百姓还用它来作为“河灯”,祭祀河神,是具有浓厚民族色彩、乡土气息的音乐性节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物美价廉的琉璃咯嘣,它只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出现,流行时间短却普及面广,制作技术独特,工艺造型独特,玩法独特,得到社会的欣赏,对青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犷憨厚、稚拙朴素而又艳丽悦耳的民族特色。 如今,传统的“琉璃咯嘣”工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由于工艺独特,“琉璃咯嘣”无法用机器制作,纯手工的工艺局限了它的发展,使得这一传统工艺更加宝贵。在交城,掌握这种手艺的只有高殿补和李呈祥两位师傅。两位老师傅一天大概能生产700~800个“琉璃咯嘣”,但是因为市场萧条,买的人少,靠做“琉璃咯嘣”连糊口都难。交城文化馆馆长张学海说:“‘琉璃咯嘣’的衰败,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市场的冲击,覃村村民大多转行做玻璃的其他产业。”为抢救这一珍贵遗产,交城县成立了传统玻璃工艺研究会进行挖掘整理,并建设“传统玻璃工艺博物馆”和设立保护基金。2007年1月,“琉璃咯嘣”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