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足迹
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北方游牧民族——狁趁机大规模南侵,“狁孔炽,我是用急”(《诗经》),周宣王姬静即位后,派卿士尹吉甫率军北伐,“薄伐狁,至于太原”(《六月》),“征伐狁,蛮荆来威”(《采芑》),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据《平遥县志》记载:“尹吉甫驻兵于此,筑京陵城”,因此,后人建造点将台、尹吉甫庙、尹吉甫墓以奉祀、纪念这位拉开平遥筑城史序幕的古代将军。 春秋时期,“陶”地多被北戎、仇由、代等戒戎控制,直到晋平公时(前557-前532年),才纳入了晋国的版图。当时平遥一带属于晋国六卿之一中行氏的采邑地,所以又称为“中都邑”。晋平公十八年(前540年)“晋侯执齐使陈无宇于中都”(《左传》),成为史料中关于平遥古地名最早的记载。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今平遥、文水一带设置平陶县,这是古陶地设县建置的开始。 西汉时,在今平遥县城西6千米的桥头、冀壁村一带设置中都县,在今县城东2.5千米的闫良一带设置京陵县,与平陶县一起归属太原,为三县并置的状态。 西晋时今平遥一带属太原国。这一时期平遥的孙氏一门彪炳史册。著名文学家孙楚,字子荆,其祖父孙资是三国时魏国的重臣,官至中书令,加拜骠骑将军。孙楚才智卓绝,豪爽不群,少年时以“流洗其耳,石砺其齿”来表达刚毅不畏权贵的志向,“漱石枕流”的典故就来源于此。他曾赞美家乡“其山崔崔而嵯峨,其水甲洪而扬波,其人磊落而英多”。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因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平陶县为“平遥县”,并京陵县入平遥。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中都县治迁移至榆次县境。至此,平遥县名真正确定了下来,并延续到了今天。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介休郡为介州,平遥县属介州统辖。唐初,东突厥族经常南下,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引兵攻陷平遥城,掠夺财物而去。贞观元年(627年)废介州,平遥改属汾州管辖。天宝元年(742年)改属西河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由汾州管辖。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派昭义节度使李继勋率军攻伐北汉,焚烧平遥县城,大肆抢掠而去,平遥县再次饱受了战火的践踏。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平遥由北宋统辖。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经过9个多月的围攻占领了太原。金兵随后一路南下,在平遥遇到了守城军民以及5000援军的顽强抵抗。长期对峙后,平遥终被金将鹘沙虎攻陷。此后,平遥归金国统治,由汾州管辖。 明洪武三年(1370年),平遥城墙扩建重筑为砖石城,规模为九里十八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蒙古兵侵扰山西,移兵至平遥,破堡7处,杀掠万人。由于平遥城池坚固,城中士民赖以保全。万历二十三年(1544年),平遥属汾州府。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北上,路经平遥县境,男女尽避山寨,只留空城。清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襄反清,各县纷纷响应,邑人刘三元组织反清武装,同年10月,清军攻陷平遥城池。 有清一代,平遥商贸逐步繁荣,城市建设也进入了辉煌的时期。城池完固,商号林立,赢得了“小北京”的美誉,而票号的诞生,更使平遥富甲一时,名动全国。 平遥悠久的历史,记载了一桩桩腹地要区的史实,孕育了一代代文豪武将,显赫人才。独特的山川风物,塑造了邑人性刚气烈,忧深思远的民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遗风未泯,古道长存。 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0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城,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平遥古城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