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在山西北部的应县县城,巍然耸立着一座举世瞩目的古代佛塔,这就是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关于它的建造年代,目前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年至942年)创建,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重修;第二种说法认为是由一位姓田的和尚于辽清宁二年募化修建的。随着木塔内部发现文物的认证和对木塔结构研究的深入,目前一般认为第二种说法是可信的。木塔建在高大的台基上,台基分上下两层,高度达4米,这与大同其它几座辽代建筑“高处建构”的建筑理念如出一辙,木塔塔刹高10米,塔身高53.31米,总高度为67.31米,平面八角。从外观看,木塔有五层,但进入内部,就会发现,木塔又有四层暗层,即“明五暗四”,实际上木塔为九层。底层为重檐,四周环绕围廊,二层以上每层都设平座,站在平座上人们可以凭栏远眺,应县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如此大的体量,使用的木材数量之多肯定是惊人的。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认为:木塔一至五层所用木材约为3745.8立方米,使用木材的总重量达7430多吨。 木塔位于佛宫寺山门与大雄宝殿之间的中轴线上,这是南北朝时期典型的以塔为中心的平面布置。为了保持塔身的稳定性,建筑采用双层套筒式结构,六层出檐由斗拱承托,斗拱形制有54种之多,如此丰富多样的斗拱集中反映在一座建筑上的情况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明暗各层以阑额和普拍枋及梁架中各类木构件相连接,暗层内柱之间,以及内外角柱之间,加设不同方向的斜撑,类似现代建筑水平桁架的垂直支撑,使整个构架成为一个整体。木塔所使用的树种为北方地区的红杄树,这种树木质地坚硬,耐腐蚀。由于木塔使用了上好的木材和其结构上良好的整体性,在漫长的900多年的岁月中,木塔经受住了强劲的塞北风雪的侵袭,以及数次强烈地震的摇撼。1921年军阀混战时塔身曾遭到多枚炮弹的射击,木塔仍然稳如盘石,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一层塔的南门是游人进入木塔的必经之门,跨入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米高的释迦坐像,墙壁上绘有六幅佛像,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在门的两侧,门额壁板上的三个供养人,在所有壁画中是最为精彩的,画中人物体态均匀,面容丰满,安详的神情中透露出对佛的虔诚,飘飞的衣带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可见辽代的画工在作画时颇费了一番思索。可能是由于后人的重新描绘加工,我们看到画面的色彩至今还很艳丽。二层以上每层都供奉有佛教造像,二层的一佛二菩萨,三层的四方佛,四层的释迦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五层的毗卢舍那如来佛和四周的八大菩萨等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而且为木塔增加了许多神秘色彩。 木塔的内部空间处理非常成功,底层设置为供人们礼佛朝拜的场所,佛像顶部层层内收的藻井,做成穹隆顶形式,尽管人们观赏塑像时要仰首举目,但并没有不适的感觉,反而更增强了这个佛教空间的神圣气氛。 木塔在建成后的近千年中进行过多次修缮。明万历年间的《应州志》中曾追述金代明昌四年(公元1193年)整修的情况;木塔第三层匾额刻有:“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特逢敕建造官荣禄大夫平章政事阿里伯重建”字样,说明元代时也进行过修建,以后的明代和清代对木塔和木塔所在的佛宫寺均有过修葺。1928年和1929年曾补修过塔顶和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