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嫁娶
从前,男女婚媾,自由恋爱者极少,大多是家长包办,即所谓“父母之命,煤妁之言”。议婚就是由一方家长托媒人来往于另一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婚姻关系。是婚姻的初级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发言权的,常常是双方家长根据对方的门第、财产、门风、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败。 山西各地一般讲究对男家门第、财产要求比较高,对女家则可放宽,但女家门风、品貌则必须使男方相中。自周代以来,历代均讲究男家遣人纳采、问名,近代沿袭此俗。男家相中女家品貌并认为女家的门风不错,即所谓“正经人家”,便遣人上门求婚,俗称“提亲”。民国以来提亲已不送礼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贯彻婚姻法,婚姻自主已代替了家长包办。 男方提亲后,女方家长如果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媒人到女家,问明女方名字、属相、生日,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晋东南称之为“取四柱”,雁北称之为“换婚单”,晋南叫“庚帖”。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命相有无克异。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巳、亥冲,辰、戌冲,卯、酉冲,共“六冲”。山西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等等之类的俗语。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大部分地区都不十分讲究这些了,但也有一些人仍在讲究十二属相相合相犯。这一程序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晋北一带叫“送契”,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按照忻州、长治等地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晋中一带则说女方“问出去了”。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称“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现在山西各地仍有此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象”是也。 定婚,是在议婚阶段后,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的情况下进行的程序,山西民间通称为“过帖”、“换帖”。雁北一带又称为“下荼”,晋南一带又称为“过大礼”,即“许亲”、“定亲”。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订婚时,男方要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视家境贫富而定。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俗称“定亲饭”。主食是面条,取儿女亲家长久之意,晋南翼城称“许口面”。临猗民间打听人家姑娘有婆家没有要问“吃了面没有”,回答说吃了面就是有主了,定亲了。男家筵席多半有饺子,意取“捏嘴”,表示要求女方以后不要再讨财礼了。女方家则以“臊子面”招待,一取其长,二表财礼少了不行。 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家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 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 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表示有福(麸)、有缘(盐)。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等物。 山西民间还讲究在定婚时互换“龙凤帖”,即“换帖”、“过帖”。“过帖”又有“过小帖”与“过大帖”之分。这种帖是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帖。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逑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的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上写有“允吉”字样,又叫“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用大红烫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晋南一带“换帖”要用红漆礼盒或者匣子,里面除了装帖以外,男方还要在里面放上押帖物,多是耳坠、戒指、衣物等。换帖后,这桩亲事就算是定下来了。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女方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十斤棉花,俗称“沾亲棉”、“沾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 现代城镇中已没有这么繁琐的礼节,自由恋爱成为主流,男女自己做主,但也要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大多为口头承认为主要形式,然后具体相商成婚事宜。乡村从议婚到定婚程序也日益简洁,只要看好人家,大多已革除了繁杂的礼仪程序。 成婚又称“迎娶”、“迎亲”、“娶媳妇”等。始于周,历代沿袭,流传至今。亲迎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冗琐细的仪式,也可谓最丰富多彩、饶有情趣的仪式。 娶之日,礼俗颇多,其中迎娶新娘过门是最关键的一项。 山西各地迎娶方式和迎娶时间差异甚大。雁北、太原、晋东南、晋南等地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由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迎娶新娘进门的时间过去一般都在晚上,因“婚”同“昏”;也有在中午的。 迎娶这天,男方请人帮忙,搭喜蓬,贴对联,摆酒席,请亲朋,张灯结彩。亲朋好友馈赠礼品,道喜庆贺。宾客来后先吃喜面,后吃酒席,此席称“正席”、“正筵”。“正席”是有讲究的,席座安排是这样的:北房为上,主席设在上房是媒人桌,主人家陪坐。座次以左为上,媒人坐,右为下,主家坐,南亦为下,由主家请的陪客坐。桌子摆设也有讲究,旧时都用方桌,桌上有纹,应东西放,否则为“欺心之桌”,对客对己都不利。桌上的菜一般是七个碟子八个碗,摆设荤素位置都有一定的规矩、讲究。隆重者还有九、六、八规制,即九碟、六小碗、八大碗。菜摆好后上酒。酒过数巡,再上碗。最后上四碗吃馍菜,然后上馍,奉茶,奉烟。此席主要为招待媒人及男方至亲好友。席后,一般亲友即回家。晚上娶亲回来的席主要招待娘家的送亲人。 正筵后,新郎着装,清末民初一般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脚踩皮底鞋,身系挽有大红绣球花的红绸条去迎亲。 山西各地迎亲队伍中都有伴郎。晋南一些地方称“假婿”,是从同龄人中选出担当;左权一带称其为“冰人”,是从年长亲友中找,再从新郎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同去,称“引婚”。雁北平鲁讲究“女一男二”,要求新郎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者为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者担当。陪伴新郎的人俗称“伴客”;陪伴新娘的人称“送客”。 迎亲前,新郎要整容,即理发刮脸。晋南闻喜理发刮脸要坐马褥两个。坐后一个交女方,一个自用。结婚这天,有谓“终身为民,一日为官”,俗称“小登科”,七品知县路遇迎亲队伍也得让路。山西迎亲过去大多用花轿,花轿有四人抬的、八人抬的,八人抬的称八抬大轿。结婚时用轿的数目或式样根据地区和贫富不等而不同。大户人家有两顶,一顶是迎新娘的花轿,装饰华丽漂亮,一般在红绿绸缎的轿围上绣吉祥图案,如丹凤朝阳、富贵花开、百鸟朝凤、百子图等等。讲究的还要绣金丝银丝,镶点钻石。一顶是新郎官的,轿子装饰庄重。小户人家一般是一顶。无论是一顶还是两顶,均需一小孩压轿,俗称“拦轿”,意在避邢。少数地区不用花轿,如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一种特殊交通工具叫“骡驮轿”,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顶长轿,驭轿把式“骡夫”身着黑衣,头缠白毛巾,他有本事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的,也可以使新娘新郎一路颠簸不堪,故而双方家长都以“红包”关照。 迎亲日民间都选择所谓“黄道吉日”,常常一个村有好几家结婚。如两家迎亲队伍相遇,各地也有不同讲究。晋南就有三种习俗:万荣、芮城、河津一带双方主动躲避;闻喜、运城、永济、平陆、新绛则要交换礼物;稷山则要抢道,争抢中还可能发生对抗。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门时,女方家门往往由娘家姐妹紧闭上锁,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这一习俗传承至今,更多的变为凑热闹要“红包”。 柳林一带,有“手撞门”的习俗,即迎亲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手赶在闭门前面先进门。 新郎到丈母娘家后,要向女方家及亲戚中的长辈一一磕头相认。女方设筵盛情款待。首席设在上房屋里,是专为新郎、媒人设的,由女方主事人作陪。晋南一般都设九、六、八席招待女婿及迎亲者。襄汾还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榆次等地除酒席外,还备薄饼多张,新女婿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带走,俗谓之“得富贵”。晋东南沁县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谚有“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招待女婿的筵席撤后,新郎再次向岳父母叩头辞行。辞行前女家要给女婿披红、簪花,即给新郎身上再披一条挽有绣球的大红绸条,从右肩披向左下方,与原来男家披的相交叉。 簪花,新郎礼帽上原有一对金花,是男家自备的,插在左右两侧。女家这时再配一对,插在前后两边,由新娘亲自插上,用丝线缀好。山西不少地方,如晋南,这时才给新娘“开脸”、“上头”。 山西各地在出嫁前多有“哭嫁”的习俗,人谓“女儿哭,娘家富”。“哭嫁”习俗原是原始社会掠夺婚哭诉演化而来,如今出嫁女哭泣,不是乐极而悲,而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恋兄嫂弟妹及众亲友的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女眷一般都要陪哭。现在的哭嫁习俗已极淡薄,尤其在城镇一带,认为新婚日哭泣是不吉利的。 女儿动身前要行升冠礼,即由细心的“全奂人”给新娘戴凤冠、穿蟒袍,腰扶玉带,宛如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新娘穿衣时要奏乐。民国末年,民间婚嫁不穿蟒袍了,改穿红衣;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现在,无论城乡,山西新娘出嫁讲究插头花,穿一身大红,或大红上衣大红裙,或一套大红时装,连内衣鞋袜都一律大红,红遍全身。讲究“红火热闹”,寓有喜庆和驱邪两重含义。 女儿上轿前,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和财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的好运气和财气。所以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新鞋,由娘家哥哥背出门去,没兄长的由舅舅背出门上轿,没有兄舅的则要在鞋底贴上红纸,上轿后将红纸去掉。有的地方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铺地,女儿脱去旧鞋,进了轿再穿新鞋。总之,新娘上轿脚不落地。 上路前,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泪绕轿三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迎亲队伍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去时路。晋南一般讲究到点灯时分,一行人马踏着暮色才上路。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遇到桥、井、石、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其后顺序是炮手、开道锣、“肃静”“回避”牌、龙虎旗、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团扇、白罩、吹鼓手、傧相、新娘、新郎。最后“压阵”的是送亲的大队人马车辆。一路上打着灯笼、火把,吹吹打打,鼓乐齐鸣,好不热闹。 迎亲队伍回到男家时,一进村,便鼓乐大作,鞭炮不断,男家亲友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南新绛等地在男方家门不远处常搭有彩门,迎亲队伍过彩门时,众人挡住,少不得吹奏一番,给个喜钱,才过彩门。至家门,男家门前从落轿处通往花堂的整个路上红毡铺地,新娘脚踩红毡,由捏姑(男家专接新娘的少妇)搀扶缓缓步入花堂“拜天地”,花堂也称“拜堂”。 这时,司仪撒五谷,唱着撒喜歌:“一撒青龙前开道,二撒白虎早开门,三撒日月三元新,四撒四季保平安,五撒五世多福寿,六撒六爻镇宅中,七撒双七牛女会,八撒八卦配新婚,九撒九宫大吉利,十撒满门保清平。”围观者熙熙攘攘,人们争先恐后,一睹新娘风彩,甚是热闹。 撒五谷,古代叫“撒谷豆”,意在驱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转化为求吉利的行为。如今婚礼上撒纸屑的习俗乃古代“撒谷豆”之异化晋东南沁县,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全奂人”搀扶踩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扫三下,取一点土,这种习俗可能与对方嫁女“不带娘家土”的风习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土,影响娘家财气,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点,以利我家财气。 雁北平鲁等地,新娘未出轿前婆婆要给她搭点粉,名为“添胭粉”,随后新郎手捧古书《春秋》或《礼记》和司仪到轿前迎接新娘。新娘头蒙红盖头,手捧“宝壶”(内装米、谷等物),由司仪先生抛撒五谷开路,新娘脚踩红毡步入院中。 晋南闻喜一带由新郎手端搽油盘进轿,掀起新娘盖头,在额上点一点胭脂,名为“搭油”,然后由女方的“送姑”和男方的“捏姑”左右掖扶新娘下轿,脚踩红毡或红布进院,名为“铺踩布”。翼城、曲沃一带负责“添胭粉”的是女方的伴娘,搭好脂粉后,新娘怀抱柳斗、桃枝、历书、秤、铜镜、铜锁、箭等镇物,由“扶女嫂”扶出。随即以红绸一条,新郎新娘各执一端,男前女后踩红毡入院,名为“牵红”。 旧时,新婚要拜花堂。花堂一般都设在院中,在上房屋前设供桌,供有天地神位、祖宗神幔;花堂也有设在正房厅堂中的。新郎新娘面对神位并立,司仪高唱“拜堂”,拜堂也称“拜天地”。其实并不仅仅是拜天地,而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新人(夫妻对拜)”。拜堂后,新郎新娘拉上同心结(红绸条)在众人簇拥下入洞房,司仪边撒边呼:“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入洞房时新娘要一跳马鞍,表示勤劳,二跳火盆,表示红红火火过日子。入洞房后,新郎将新娘盖头揭掉,有的地方用秤杆挑掉。 用秤杆挑盖头,是因为旧秤一斤为十六两,十六颗星,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再加福、禄、寿三星,共十六个数,取“吉星全到,大吉大利”之意。旧时新郎往往这时才见到新娘模样,而新娘则因害羞尚不敢细看新郎,许多新娘白天不敢抬头看新郎,常有十日后新娘回娘家时,还不认识自己的丈夫。 新娘进入洞房后,盘坐在炕上烟囱角处,面墙而坐,此谓“坐帐”。这时,有人端来栗子、红枣、花生等撒在炕上,边撒边念:“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此谓“撒帐”。旧时,新娘坐帐三天,后改为一天,有的地方只坐一晚上。新娘“坐帐”时亲朋邻里都来看新娘,让其点烟,讨要红鸡蛋、点心、糖果吃,吵吵嚷嚷总要闹腾一番才肯罢休。男家盛情招待送亲的宾客,席毕送走亲友后,就转入闹洞房阶段。 雁北平鲁一带,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晋南、晋中等地则把弓箭挂在墙上,均取避邪之意。民间以为邪魔易侵入洞房,如不镇压禳解,于新郎新娘都不利。 晋中一带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肩坐炕沿上,由“全奂入”把新娘衣角压在新郎的袍襟之上,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然后新郎退走。新娘的嫂嫂脱去新娘的鞋,另换一双,正所谓“换新鞋,就新范”,意思是新娘以后要受婆家的约束,按婆家规距办事了。忻州河曲一带,新郎挑去新娘的红盖头以后,要用梳子象征性地给新娘梳几下头发,俗称“上头”,表示从今以后这位女子便是他的媳妇了。 山西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闹洞房”习俗,又称“闹房”。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各地民间多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日之内,宾客、男女老幼都可以汇集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听房”也是各地流行的习俗。新婚之夜,洞房之内要点长明灯,新郎新娘上床就寝时,和他们亲近的小姑、小叔以及男女伙伴们,在窗外悄悄等候静听房内动静,谓之“听房”。 新婚之夜,有“新娘先说话生女孩,新郎先说话生男孩”和“新婚之夜不说话,将来的孩子是哑巴”的说法,因此新郎总要先开口说话,这时新娘便要开柜子取些鸡蛋、点心与新郎共享。听房者自然又要讨吃说笑一阵,然后散去。 民国时期,西风渐入,山西有了文明结婚的开端。尤其在文化、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中,如太原、太谷等地,已有摒弃旧俗、文明简洁办婚事的例子。但是,文明结婚在当时并不能左右风俗。 新中国成立后,由城镇率先改革,波及乡里,山西婚俗发生了明显变化。成婚礼的特点在于热闹红火和亲朋相聚吃喝为主。成婚日期要通知亲朋好友,送礼金之风越演越烈。山西多数地方新娘仍讲究全身穿红色衣裙鞋袜。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中结婚以自行车接送为普遍,80年代后,以小卧车迎亲成为城市中的一大景观。 婚后的第一件事是“回门”,就是新婚夫妇一同回女家省亲。回门的日期,山西各地不一,晋南新绛、襄汾是第二天,但当天两人必须一同再回到男家,称“打来回”。广灵一带婚后第三天女家派车马迎新婚夫妇回门,新郎在女家要拜见岳父岳母及女方亲友,一直住九天才回来,称“合堂”。榆次一带是婚后第三天新郎带上礼物与新娘去女家,称“谢婚”。安泽等地,女家则在第三天或第六天、第九天请新婚夫妇回门。晋南永和一带是第七天回门,名为“对七儿”,也有第九天的“对九儿”。闻喜、翼城等地都是在第十天由娘家把女儿、女婿接回,连住十天再返回婆家,叫“出十”或“唤十日”。浮山一带则是婚后十二天才回娘家,称“出十二”。平鲁是第二天回女家,新郎也要在女家住一两天,称“回亲”。 山西民间把新娘娶到男家叫“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这一习俗,从女婿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和拜会结识女方主要亲友的意义。从女儿来讲,则表示出嫁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同时由于新婚闹洞房的折腾,疲惫的新娘回娘家后一般都要整整睡一天。“回门”习俗对新郎来说,並非一件美事,女方亲友要“评头论足”,新娘姐妹及女友们要嬉戏耍弄,常瞅准机会给新郎一些难堪,让新郎吃包有辣椒、花椒、食盐的饺子,弄得新郎手足无措,却又无可奈何。 “见大小”,也叫“分大小”,是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早上新娘拜谒公婆和家族长辈的习俗,家中平辈和晚辈也要进来见新娘。其目的在于相认家中大小,确定新娘在家中的地位。 晋南新绛、临猗、闻喜等地还要引新娘拜见街坊邻居,称为“拜巷”,浮山称为“拜村子”。新绛还要在第三天由一中年“全奂人”引导走街串巷,为“拜村”,所到之处,各家老少一拥而出,接受新娘拜礼,此时总有人评头论足,拦住新娘,旧时要新娘撩起裙子看“三寸金莲”;引导人要挡驾,给糖,让新娘再行拜礼。岚县一带在新婚当天就要让新人拜见众人,称为“呼过街饭”,一般是男方本家或近邻请新娘到家吃一点饭,行拜礼。此俗主要是让新娘认一下本家邻里至友,也显示婆家人缘。所以,请过街饭的越多,主家越高兴,事后,婆家都要给请过街饭的送帖,以表谢意。 婚后第二天或第三天,山西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暖女”的古老习俗。翼城叫“看三日”,沁县叫“打听三日”。这一天,女方父母带着点心、烧饼、鸡蛋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 山西许多地方还有“会亲家”的习俗,这是婚后由媒人约定男方出面在男家设宴招待女方父母的首次聚会。晋中在新婚夫妇回门时举行,晋南一些地方则定在第三天或第十天。通过会见,两亲家加深了解,联络感情,从此便常来常往。 婚后何时回娘家住,山西各地风俗不一,太原、大同等地有“住对月”的习俗,即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一个月才回婆家。晋南等地婚后十日新媳妇即可回娘家住十天至一个月。至此,人生大礼才算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