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佛光寺冠以中国古建筑“瑰宝”之称的佛光寺,位于五台县城东北25千米的豆村镇,佛光寺历史悠久,建筑宏伟,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该寺院东、南、北三面环山,位居山腰,依山而建,因此形成坐东向西的朝向,与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的习俗完全不同。寺内院落宽广,建筑布局疏朗,全寺建有殿、堂、楼、阁120多间。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499年)。孝文帝崇尚佛教,曾开凿大同云冈石窟,兴建五台山大孚灵鹫寺(五台山显通寺),佛光寺就是在此时创建的。此寺院在传记中的记载较多,佛事活动频繁,香火极盛,声望很高。唐元和年间(公元806年—820年),寺内建有高32米的弥勒阁。唐会昌灭法,除祖师塔外,佛光寺的其余木结构建筑均未能幸免,全部遭焚毁。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随着唐宣宗的继位,佛法的重兴,佛光寺得以在原址上重建,现存的佛光寺东大殿就是当时的建筑遗构。 东大殿建在高10米的石砌台基上,处在全寺的中轴线上,为全寺的主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顶举折平缓,屋檐伸出深远,整体比例均匀协调,建筑造型恢弘庄重、朴实拙直。东大殿的斗拱种类很多,可分为外檐柱头、补间、转角、内槽前后柱头、两山柱头等几种。外檐柱头斗拱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偷心造,在唐代建筑中斗拱的偷心造结构形式是比较普遍的。东大殿的明间、次间、梢间均安装板门,两侧尽间设直棂窗。现存的板门上保留有唐、宋、金、明各个时期的游人题记。这些游人题记,进一步证明了东大殿为唐代建构。 大殿由檐柱和内柱形成柱网承托着整个梁架,雄大的斗拱将屋檐挑出,整垛斗拱高度与檐柱高度比例约合一半,殿内的小方格天花板将殿内部分梁架隔开,进入天花板以上的梁架,可以欣赏到汉唐时期建筑构件形制和制作风格,其建筑结构被专家称之为“一绝”。天花板以下保存有建造东大殿时的当地官吏和施主的姓名,这些题记不仅为研究东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重要的文字资料,而且笔法遒劲,成为佛光寺的“二绝”。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部用土红涂刷,不施彩绘,素雅简洁,建筑格调古朴。殿顶不用后代使用的筒瓦,而只用仰伏的灰板瓦遮盖屋顶,正脊为瓦条脊,鸱吻与南禅寺相比有所发展,突出了“吻”的形象,虽为元代时期的复制品,但雄健有力的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端,愈加衬托出东大殿的宏阔壮丽。 殿内的佛坛上,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等塑像济济一堂,或坐或立布满佛坛,共计35尊,主尊为释迦佛,两侧为弥勒佛和阿弥陀佛,两梢间为文殊和普贤二菩萨。后世佛像的安排都将文殊和普贤对称,文殊骑狮居左,普贤乘象居右,但佛光寺以普贤居左,文殊居右,这种配置是唐代所特有的格式。殿内塑像姿态各一,富有变化,相貌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充分表现了唐代雕塑艺术的风格。殿内的这些唐塑被称之为佛光寺的“三绝”。五百罗汉则是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补塑的,与唐塑交相辉映,共同营造着大殿内的佛教氛围。殿内引人注目的还有出资修建东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的塑像和重建佛光寺的主持人愿诚和尚塑像,生动形象,似乎还在回忆唐大中年间修建佛光寺的浩大场面。 殿内至今还保留有60多平方米的壁画,被称之为佛光寺的“四绝”。这些壁画分别处在建筑的不同位置,壁画内容大多是佛教题材。1964年在一次的施工中,发现明间佛座背后有一小幅壁画,画中的天王、力士正施展法术降伏妖魔鬼怪,中间的一女像头戴花冠,惊恐万状,这幅降魔图色泽如新,保存完好。 佛光寺院内现存有二幢石经幢。东大殿前的石经幢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雕凿的,八角形平面,石经幢高2.84米,形体纤秀婉丽;镌刻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的经幢,处在庭院中央,通体高4.9米,八角形平面,上层为八角攒尖顶,凿刻年代虽晚于大殿前的石经幢,但造型也十分精致。 重建于金天会年间(公元1123年—1137年)的文殊殿,保存了金代的建筑风格。伽兰殿、香风花雨楼为清代时所建。另外,寺院内尚存的其它石经幢和石砌墓塔也是十分珍贵的文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