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塔院寺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的南面,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亦是十大青庙之一。这里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万历十七年(1589),神宗敕建显通寺塔院竣工后,赐额“大塔院寺”,从此它便独成一寺。      塔院寺恢弘壮丽、巍峨壮观,建筑布局以牌楼、山门为前哨,廊房、禅堂为两翼,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大白塔和大藏经阁。寺宇坐北面南,占地15625平方米,现有殿堂19间、楼14间、塔2座、牌楼2座、石碑21通。      传说在大白塔腹内安置了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8年—公元前232年在位)所造的舍利塔。据称,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造了84000个舍利容器。传说大白塔内的舍利塔,便是84000个舍利塔中的一座。除了大白塔之外,在方丈院还有一座小白塔,人称文殊发塔,塔形与大白塔相似,高10米。它与大白塔遥相呼应,是塔院寺的一大景致。在文殊发塔东南角还有一座山海楼,原名风水楼,后称青龙楼,明台高阁,面宽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文殊发塔的后院为毛主席路居馆,陈列着当年毛主席用过的物品和当时所摄的图片。      大慈延寿宝殿是塔院寺的正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四围青白石栏杆,门额上悬着蓝底金字“大慈延寿宝殿”木匾。现在的殿堂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建成的。在佛坛上,安置着一佛二菩萨,东西墙台上还有十八罗汉。这些佛像都是明代塑造的。而在佛坛的前面,则有一组贴银箔的藏传佛教像,一尊叫绿度母,另一尊叫白度母。后面为以观音为中、文殊为左、普贤为右,善财、龙女是站在观音前侧的一组“三大士”彩塑,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大慈延寿宝殿的后面就是大白塔,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书的记载,高75.3米、周83.3米的大白塔是在武则天时修的二层八角佛舍利塔的故基上,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于元大德五年(1301)建的。其形状如澡瓶,塔刹、露盘和宝珠都是用铜铸成的精致装饰品。塔上系以垂带,悬着252个铜铃。塔顶上,刻有铜板8块,造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方位安置。塔顶之中装有金光闪闪的风磨铜顶,高5.3米。铜板边缘吊着36块铜质垂檐,每块长约2.3米,宽约0.7米。大白塔底座的一个石券洞里立着释迦牟尼佛足碑,碑上的佛足印有0.51米长、0.2米宽 ;足心有千幅轮相和鱼剑图,是蒙、藏佛教徒必朝之处。      藏经殿面宽5间,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正面,悬挂着“大藏经阁”的匾额。殿堂入口的门额上,有清高宗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诗。      阁中有1座八角形、三十二层、高12米、能转动的“华藏世界转轮藏”。转动经架,便可随意取出经书诵读,据说有“消灾解难”之效。这别出心裁的“转轮藏”是明代高僧憨山大师设计的。      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门楣上挂着“敕建护国大塔院寺”的匾额。所谓“敕建”,就是根据明万历皇帝的命令而建的。殿内正面供着铜铸观音菩萨,观音背面为圣旨碑。碑后为木雕韦驮菩萨。殿内两侧为明代所塑的四大天王,彩塑高大威风,一派慑人气势。      牌楼3门4柱,面宽14.5米,深6.2米,四柱三门三层,当心间高大凸起,前后安设斜撑柱,立架稳固,檐下斗拱密致,结构玲珑雅致。牌坊正中,嵌有木刻“清凉胜境”四字,牌坊阴面刻有“园精舍”四字。这一牌坊比例适当,雕工精细,是明代留存下来的珍贵木雕作品。      传说先前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将要圆寂时,站在一块巨石上,对大徒弟阿难说:“吾今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有能见者, 生大信心,瞻礼供养,灭无量罪,常生佛前。”后玄奘法师到印度见阿育王古寺石上有佛足,长1.6尺,宽8寸,临摹图形,带回中原。唐太宗敕令按图刻石立于祖庙供养,以便百姓朝拜和参观。      位于塔院寺内,下层为砖石结构,外呈堡形,正面顶端嵌“山海楼”牌匾一面。内为窑洞,上层是木结构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下部四周围有木栏杆。历史上传说,楼上经常出现神灯,现在已成为一处重要旅游景点。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