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云冈石窟 » 话说云岗 » 金华银相(第十一窟)

金华银相(第十一窟)

此窟是在云冈石窟群中,最早出现中心方塔的洞窟,该窟与第十二窟、第十三窟构成一组洞窟。第十一窟与第十二窟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前后室之分。      此窟东壁有数组造像。东壁南上角最上方有一组帐幕,下有5个小龛,小龛两侧各刻11行、每行4龛的千佛。中间5个小龛中的其中一龛为顶形天幕式龛,龛内刻莲花跏趺坐、上身戴宽项圈、短璎珞及蛇形饰物的弥勒菩萨像。      另一龛刻出高宝冠、斜披络腋、勇猛跏趺坐三身菩萨像,像南刻“文殊师利菩萨”题名,像北刻“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题名。其下刻有《太和七年邑义五十四人造像题记》。      这篇题记虽然缺了一些字句,但仍可看出是一篇比较完整的发愿文。《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应当发愿,生彼佛国”,造像后所书刻的发愿文,就是发愿者即施主表达的这种意愿。这篇太和七年(483)所刻的发愿者,是京师一个称为“邑义”的民间佛教组织中的54个施主,他们造像发愿有3个内容:其一,愿北魏统治者“国祚永康,十方归伏”;其二,愿死去的祖先及内外亲族,上升净土,不再受苦,随时有饭可吃,有衣可穿,永离三途八难之苦;其三,愿同邑诸人,生死永华,佛性明显。      东壁23个龛内的造像,是云冈石窟中最早由民间集资所雕刻的。      西壁有3层,中层有一大屋形龛,龛内刻着高2米的7个立佛像。屋形龛为长方形,龛上沿雕出屋檐和瓦垅的形象。七个立佛之中,北面2身风化较重,较完整的只有5身:水波纹发髻,着双领下垂大衣,右领甩向左手腕上,双带从大衣内引出作结垂于胸前,衣裙微微向外飘扬,形象逼真,雕刻细腻。所谓的七佛,是由佛经《佛说长阿含经》及《佛说七佛名经》而来的,意思是说,在过去九十一劫时,有毗婆尸佛应正等觉,而出现世间;三十一劫时,有尸弃佛、毗舍婆佛出现世间;在此贤劫中第六劫,有拘留孙佛应正等觉,出现世间;第七劫有俱那含牟尼佛出现世间,第八劫有迦叶波佛出现,第九劫是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以上七位佛,统谓七佛。所以在石窟的造像中,专有七佛的雕造。      第十一窟的南壁正中开明窗和窟门。在明窗拱内东侧之北,刻有一尖拱龛,龛内刻结跏趺坐的佛像,龛外侧各刻一塔,塔中开一龛,龛内刻释迦、多宝佛说法像;塔上有一覆钵,上又有三刹柱,每刹柱上有七相轮和摩尼宝珠。尖拱龛下南半部分刻一比丘和供养人,北半部分刻二比丘尼和两供养人像。正中隐隐可看到题记,大约为在太和十九年四月,周某某为其亡夫发愿所造像的意思。      明窗的西侧,刻有一座具有民族建筑形式的五重圆形塔,塔的上部有5个小龛。明窗及窟门之东,上部、中部各有佛像龛,下部有6行小佛,上4行,下2行,大部分已风化。      第十一窟的显著特点是石窟中心有方形塔柱 ,这是中国北朝石窟的造型特征之一。塔形的方柱分上、中、下3层,上层刻忍冬花图案,之中刻护法像,中、下二层刻佛、菩萨像,中心柱根据佛经“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的义理,是为右绕的。      方柱上层每面左右刻忍冬花,正中刻三首四臂上二手托日月、下右手扶膝、左手当胸、下着裙的半身阿修罗王像。方柱中层每面在正中各刻一头戴化佛冠,面形丰满适宜,上身着帔帛交叉于腹间,下着羊肠大裙,右手上扬,左手扶膝莲花跏趺坐的菩萨像。有两胁侍,左胁侍头戴花冠,右手扶腮,身着帔帛和大裙,为左舒相菩萨;右胁侍为左手托腮的右舒相菩萨。      下层南面大龛中为一立佛像,已被后世妆銮,只是其左右两胁侍菩萨像没有妆銮的痕迹。据有关专家研究,这两个胁侍菩萨不是和中间立佛同时所造的,而是在隋代时雕造的。      在中心塔柱顶四周的窟顶上,每面各刻二龙王,合起来是八龙王的形象。这8个龙王和中心柱上的4个阿修罗王的形象,都是根据《法华经· 序品》中记述参加佛法会的八大护法而创造出的龙与阿修罗护法像。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