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袅袅(第二十一至五十三窟)
公元493年,孝文帝将国都南迁到洛阳后,云冈石窟的开凿工程便日渐式微了。虽然北魏的皇帝们仍然敬信佛教,为“如帝身”的大佛造像仍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然而,时变境迁,皇家开窟造佛的斧斤却是落在了洛阳近畿的龙门,“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阳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北魏·释老志》)。 不过,在武州山石窟群中仍然斧斤声不断。留在故都平城的少数统治者,虽再无大的力量主持开凿像昙曜时的五窟、像王遇时的双窟,但仍断断续续地开凿了一些小型石窟;此时,民间的善男信女亦在云冈 “染斧”,开一些小型洞窟,这就是目前云冈石窟群中的西部区,从第二十一窟到第五十三窟。 云冈西部窟区,有33个小窟(第二十一窟到第五十三窟);另外据统计,整个云冈石窟群共有147个洞窟,而其中一些如“芥子”般的窟龛就占去94个之多。如果把云冈石窟比作一部大型乐章的话,高潮迭起的旋律过后,这些小窟,便是那柔柔的、缓缓的尾声了——高潮虽已退去,亦有动人袅袅,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吧! 可以这样说,没有北魏在平城的建都,也就没有武州山石窟的辉煌,可谓“窟以城显”;反言之,现在的大同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除了它曾是百年京华、两代陪都之因外,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处举世闻名的石窟群,是“城以窟贵”了。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因与果不知在什么时候就悄悄地被时间转换了过来,可能这也是佛家所叹的无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