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名优特产 » 太原面食

太原面食

面食(专指水煮面类饮食),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皆有,各地不乏名品,像四川的担担面、西安的凉皮面、南方的阳春面等。但面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当首推山西。太原作为山西文化之中心,更是面食萃集、精彩绝伦之地。如今,太原面食不仅名标国内,而且誉飘四海。      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包括山西太行山一带,黄河西岸的中原地区,是北方农村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而面食制作的先决条件,正是依赖于面粉的加工。      太原面食其发展状况不可考,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很广泛食用,当时称作“促律忽塔”,最迟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制作很精美,它处不敢与之争雄。程敏政《傅家面食行》诗中有句“美如甘酥色莹雪,一匕入口心神融”。在对面食大加赞美之后又言:“并、洛人家亦精办,敛手未敢与争雄。”《河东备录》曰:“并代人苦于嗜面。”可见,古时太原面食是民间的家常便饭,不然绝不会“苦于嗜面”。正由于有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才能产生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面食在并州,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充实、提高,以致形成了独特的食俗文化。远的不说,从清末到民国期间,志籍记载的面食品种已十分丰富。      民国刘文炳的《徐沟民俗志》记载当时太原郊县的面食则更为丰富:面之用指撕片而煮者曰揪片;以和水之面块用刀削片落于釜煮之者曰削面;以水和面重叠扯长而成圆条而煮之者曰拉面;以面切丝煮之者曰尖尖(音);以铁箸分条曰剔尖;稀面用箸垂条者曰流尖;面用网钵挤丝者曰压尖,大者曰河捞;面用网抿丝者曰抿尖;用擦网制者曰擦尖;以豆面切丝者曰赶面;以荞面用指捻成小锅状而煮之者曰圪垛儿;以各种菜叶或野菜蘸以半液体之面而煮之者曰蘸片子,一曰扫鱼儿;以手搓面寸长而两尖者曰圪搓搓。虽然这里记述的面食,名称因方言关系与今日大众化名称略有不同,但这些面食仍盛行不衰,为民间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家常便饭。有些品种已走出民间,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宴席上的地方风味饮食。今日太原面食,比起旧时来,制作更精美,品种更繁多,风味更美。每一品种,还因采用原料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四十年来,先后所用原料就有白面、红面(高粱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以及作为增加高粱面韧性的榆皮面(以榆树细皮加工而成)。加工制作方法则有擀、切、搓、拉、压、擦、剔、流、拨、铲、揪、抿;熟制过程有煮、蒸、闷、炒、炸;挠头、菜码和小配料亦是各式各样。真可称得蔚蔚面食大观园了。      太原面食品种繁多,历史悠久,制作方法独特,浇头菜码考究,主要品种有大拉面、刀削面、刀拨面、剔尖、搭面、拨鱼、揪片、猫耳朵、擦面、河漏等十大面食。拉面——又称大拉面,用手拉面,柔软、筋道、耐嚼,配以三鲜打卤,荤素打卤,别具风味,晋中以平定县的拉面最著名。      太原地区何以能形成独特的面食文化呢?这里有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的原因,也有历史传统的原因和文化因素。山西一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届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太原却处于这种气候环境地理的中部偏北,晋中平原的北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除汾河两岸外,大都为山区,适宜耐旱五谷生长。早在周代,太原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历史上,交通又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子以及荞麦、莜麦、豆类等杂粮,限定了谋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强化、定型,又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再者,太原地处近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型,且食用方便。煮类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之内,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亦不必拘于饮食礼仪,饭间也费时不多,忙时干、闲时稀也很节约。久而久之,面食得以在太原扎根,并不断在人们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选出,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食俗文化。      太原面食的传承方式以家庭成员间的言传身教为主,历代民间“巧妇”、“名炊”辈出。但是,时代进步、经济发展使得社会风俗发生变化,太原面食的许多品种在选料、形制尤其是口味上亦发生显著改变,一些原汁原味的传统面食(如尖尖、溜尖、河捞、抿尖、包皮面、煮疙瘩等)已不多见,一些传统品种濒临消失,一些“技艺”与“口味”将无以续递。      太原面食是山西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太原面食丰富的种类、俭朴的品格、独特的佐味、奇异的工具以及人们对太原面食的热忱、欣赏、依恋与自豪,构与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生活画卷。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