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彩塑的制作与修复
古代彩塑的制作古代彩塑的制作山西古代彩塑继承了中华民族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吸收、融合了外来文化及本民族姊妹艺术的丰富营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完善了塑造技法,终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雕塑艺术语言和鲜明的民族风格,表现了与西方雕塑迥然不同的特点。西洋雕塑以再现见长,注重形似,注重解剖,讲求比例及逻辑关系的精确;中国雕塑则以表现取胜,强调神似,注重雕塑的整体神韵和气势,注重主观意象的表达。西洋雕塑用块、面塑造形体,注重写实性和立体效果;中国雕塑则是色、线、面结合,注重装饰性和色彩效果。西洋雕塑在塑制过程中技法表现及材料运用单纯统一,色调一致,主要利用光影明暗表现对象;中国雕塑制作选材多样化,圆雕、浮雕、悬塑、线刻、彩绘、贴金多种表现技法混合交叉,不拘成规,圆融贯通,俱可为我所用,是多材料、多技法的统一体。 在塑作中,山西古代彩塑大量运用对比手法,在构图上有独立与组合、内含与外张、间隔与穿插、封闭与开放、繁与简、动与静的对比;形体上有明暗、起伏、疏密、线面、高低、粗细的对比;用线上有刚柔、曲直、长短、轻重、缓急、阴阳、顿挫的对比;色彩上有红绿、青橙、黄紫、金银、黑白等补色和极色的对比;人物配置上有男女、老少、文武、主从、高矮、胖瘦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各自相得益彰。中国古代彩塑在作品的塑造中,强调以形写意,以形传神,不拘泥于解剖、结构的表面精确,没有比例和形式逻辑的限制,而是大胆取舍,概括、提炼对象的本质,充分利用柔软泥土材料的可塑性,运用灵巧的双手及丰富敏感的手指触觉,使作者的主观想像力和创造性极为自由地尽情发挥,以“写意”方式来追求神韵,刻意表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把人的思想情感、智慧、力量统统融汇于雕塑形体之中,使之含蓄,寓意深远,耐人寻味,达到“以寓意而见长,以深刻而隽永”(张光仁《雕塑的审美》)的境界,取得妙造自然、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在具体的彩塑塑造技法方面,山西古代彩塑承袭了中国古代泥塑的传统制作方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而且总结出一套程式化的用料选材及上泥、彩绘等技巧。其用料情况根据文物修复实践中破损的彩塑原料分析,可分为土、木、铁、杂、颜料等5类,包括黄土、细沙、木棍、铁钉、铁丝、麦糠、谷草、皮麻、棉花、麻纸、琉璃、水胶、基石、板材等,彩绘装銮的颜料分矿物和植物两种,以上用料情况与元代《画塑记》和清代《圆明园内工佛作现行则例》中所载有关彩塑制作用料大致相同,说明中国古代彩塑不但在技法上,而且在用料上,已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并始终在民间工匠中沿用。 山西古代彩绘泥塑的制作过程,大致分为立骨、塑肉、穿衣、妆銮4个步骤。 立骨立骨,即立架。这是泥塑的第一步,非常重要,决定了以后整体塑像的解剖框架与骨胳支撑。首先应选定塑像前后左右所处的位置,确定其高度以及同相邻塑像的关系,然后调整并定好此尊塑像准确的尺寸,考虑并设计好它的姿势及转动方向。一般在立骨前,每尊塑像都要画好“粉本”,即形象设计画稿,然后选择合适的木料,搭立骨架。2米以上的较大型塑像,其木骨要粗壮结实,如果是5米以上的大型泥塑,上泥后重量可达数吨,主干木骨断面直径要在20厘米以上,否则容易断裂倒塌。为防潮湿致使木料糟朽,木骨根部要用桐油浸泡,术语称“桐油钻生”,然后将木骨直插地下约1米左右,牢牢夯实固定。固定好主干之后,再做四肢骨架,塑像动势姿态需预作妥善考虑,即所谓“意在笔先”,要充分估计上泥后塑像主干和四肢的承重能力以及重心位置与几个支点的结构关系,尽可能地增加其稳定性。手部需根据“手印”姿势设计好手指动作,用铁丝或方形铁钉做好手指指骨。无论主干还是四肢都要避免木骨露出像外,其长短要恰到好处,为下一步塑泥留出余地。骨架立好后即可缠绕草绳或绑缚谷草,绑缚时要捆扎紧密,其厚度要适中,这样,可以减轻泥塑的重量。手指上的铁丝要捆扎皮麻,否则会因铁丝的光滑而难于挂泥塑造。 悬塑的立骨在技术上难度更大,制作也较复杂,其支点与地面泥塑相反,它是悬挂在屋脊梁架之上的,要求牢固,其悬挂的部位要隐藏在殿堂木构架的暗部,一般用铁丝悬垂而下,由两头悬吊一根较粗的横木,在横木上再钉若干小型骨架塑作人物。有的则直接用椽木悬吊,然后在椽木上塑泥,使之融入悬塑之中。悬塑木骨的垂吊,一般视悬塑内容而分为若干组,根据殿堂内梁架、斗拱及枋木的结构位置灵活机动地进行设计,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高可低,随心所欲,运用自如。 塑肉塑肉,即上粗泥,这是泥塑的第二道工序。传统彩塑对于泥的配制比较进究,山西各地选材用料及所配比例不尽相同,如晋中平遥一带常选用当地特产的红胶泥,晋南、晋北则用黄泥,所选泥土要先过筛,弃掉杂质,土粒要纯正均匀细密,再掺和一定比例的水、细沙及麦糠、草纸、棉花、麻刀等含纤维之物,以增强泥的韧性及拉结力,避免泥塑干后皲裂。粗泥配好后即可大块大块地堆积于骨架谷草之上,好似给人体骨骼塑肉和增添五脏六腑一般,要塑出人物的基本体形、结构比例和大体动势,如果是裸露的四肢或身体,则要大体塑出肌肉块面。粗泥一般分2至3遍上完,每遍不宜太厚,要为下道工序留有充分的余地,每上一遍,要反复用木棰、塑刀捶紧压实泥体。每次上新泥时,要注意底层泥的水份挥发适度,不能太湿,也不可干透,以致新、旧泥层衔接不紧密而形成空隙,造成两张皮或裂纹。模塑技术在彩塑中经常被采用,例如天王、金刚的铠甲,菩萨、飞天的花冠、花瓣、璎珞,佛座、背光上的花饰、图案等,全是重复的小片形体,虽然尺寸不大,但数量繁多,如果手工一个个去捏塑,十分费工误时,而且其形体规格还难以统一,效果欠佳。聪明的古代匠师发明了模塑技术,即先雕塑成范本,烧成泥范,一个泥范可同时制作几十件小形塑件,然后成组成套进行组装塑制,既节省了时间,而且具有整齐、规格划一的图案装饰效果。模制技术也常用于壁塑中尺寸较小的附属性人物的制作,先预制好人物的头、手、脚等局部肢体构件,干后再分别组装到人物主干肢体上,间选一些人物进行再加工,以求变化,从而破除了单调划一的呆板感觉,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穿衣穿衣,即上细泥,是彩塑的第三道工序。细泥的配料要求更加细腻均匀,沙、土质量纯正,要用纱罗筛出,土中要均匀掺和棉花或草纸,有的也可掺和细碎麻刀,土与沙的比例一般为3∶1,用水和匀,反复搅拌揉和,此种细泥粘性强质地纯,干后坚硬如石,不易产生裂纹。上细泥是泥塑制作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塑像的衣服纹理、层次关系、飘带璎珞等装饰以及人的脸部表情、动作等,均在此道工序中完成,民间匠师形象地喻之为“穿衣”。人物衣纹的转折和疏密关系要安排合理,既能准确地表现出衣服里人体的内在解剖结构,同时还要具有中国书法、绘画中线描的装饰趣味。远看有大的形体轮廓,统一而谐调;近看又有细的衣纹层次关系,有丰富的变化。对于衣纹线的处理,塑作方法多样而纯熟,具有简练、概括、装饰性强等特点。其线型塑造可归纳为6种。(1)阴刻线,也称“凹线”,即先塑好衣服的大面,再在衣服面上用塑刀刻划出长长的、深深的线条,其断面为深凹进去的小槽,可以充分发挥线条的丰富表现力,做到线、面结合,线条具阴柔之美。(2)阳线,也称“凸线”。这种线的塑作方法是先塑好人物大体的服饰大面,然后在衣服面上再粘贴长短不一、具有弹性的细泥条,使其高凸于衣服表面,此种形式线具有强烈的明暗阴影,具有圆浑、立体及凸起的线条感觉,具有阳刚之美。(3)结构线。这种线主要用来表现对象的结构关系,一般较短,用线平直、坚硬。例如头盔、花冠、铠甲、璎珞、佛座等部位多采用此种线型。(4)层次线。这种线型常用于人物衣服的转折中,呈阶梯状,棱角分明,层次清晰,质感较强。(5)凸凹线。这种线型表现为阴线、阳线混合使用,线的光阴、明暗和凸凹感更为强烈,可加强体积的空间效果。(6)波浪线。线感厚重波动,横断面圆浑,表现力丰富,动感强烈。另外,头部塑造是本道工序的关键,要塑好眉弓、眼球、鼻子、嘴巴、耳朵等五官,脸部要塑出生动的表情,双目传神尤为重要,眼部塑造好以后,也要开光“点睛”,即根据人物身份、性格的不同,结合面部表情嵌入黑色琉璃球作为瞳仁,因琉璃富有光泽,因此,人物的眼睛倍感逼真传神。头发、胡须也可突出人物性格,塑造时要根据发型结构分组、分面,然后刻划出纹路走向,要求脉络清晰,富有装饰性。 妆銮妆銮,即装饰彩绘,是彩塑制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一项难度大、工艺复杂的专门技术,彩塑作品的成与败,在此一举。为泥塑进行五彩装绘,是中国雕塑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而优良的传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秦陵兵马俑、汉代彩绘陶俑、唐三彩俑等等,无一不是在雕塑上涂饰彩绘,放射出灿烂的艺术光彩。到了宋代,彩绘雕像甚至定为制度,被载入营造术的书中。宋《营造法式》卷二载:“今以施于缣素之类者谓之画;布彩于梁栋、斗拱或素(塑)像什物之类者,俗谓之‘妆銮’”。《元代画塑记》中对寺庙彩塑的用料、制造规格等也有较详细的记载,对泥塑强调:“范金埏土而加彩饰”。妆銮彩绘可使塑像增加表现力,突出质感、重量感和空间体积感,还具有绘画般的笔墨情趣和装饰意味,同时也可以起到使塑像、壁画、建筑三者之间统一而谐调的作用。因此,民间雕塑工匠世代相传“三分坯子七分画”的口诀,对泥塑彩绘十分重视。中国古代画史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绘塑兼工,留下许多传说佳话,如戴逵、蒋少游、吴道子、杨惠之、郭熙、刘元等人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古代泥塑工匠大多也兼营建筑彩绘和壁画,以致出现了绘塑不分、技法通用的状况。彩绘常用土红、赭石、钛白、铅粉、黑烟、金粉、银粉、金箔、银箔等,这些颜料覆盖力强、经久耐光,经数百年都不易褪色,缺点是大多有毒,有些颜料配合后易沉淀,并起化学变化。第二种为植物质颜料,有洋红、桃红、胭紫、玫瑰红、紫罗兰、藤黄、柠檬黄、花青等,这些颜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透明,易调和配兑,使用方便;缺点是不耐光照,容易褪色,有些也起化学变化,色彩变异。 色彩调配方法难度较大,要求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纯熟的绘画技巧。调色时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服饰和不同肤色,运用冷、暖各种色调搭配调合,以求表现出不同物体的不同质感和量感。例如飞天衣裙的柔丽轻软,罗汉麻衫的粗实绵密,金刚铠甲的坚硬冰冷,菩萨璎珞的富丽繁华等,轻者迎风飘舞,重者落地有声,都需借助色彩和涂染描绘而各尽其妙。对于人物的肤色,要根据不同的年龄身份,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加以不同的描绘,就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形容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色彩调配中要注意各种色彩的色相、明度和色彩饱和度,恰当地使用色彩互补、对比技巧。色彩种类调合得越多,色彩明度、彩度就越低。古代彩塑一般讲究运用单一原色直接彩画,追求鲜艳、浓烈、明快、刺激的艺术效果,色彩最多也不过两种相合,很少使用3种以上进行调合的。在泥塑上彩之前,先要打底,这要等全部完成塑作之后,待泥干透后进行。先在泥塑表层通刷2至3遍胶矾水,干后用鸡蛋清加胶水制大白粉底色,通体涂刷2遍。在一尊与真人等大的泥塑涂料中一般加2颗鸡蛋蛋清,能使彩塑具有油润光泽的效果。刷白底色后待其干透,用棉布使劲反复擦抹,直至擦出光泽为止,以后再以此为底上彩,可使颜色光亮鲜艳。彩绘用色应多层刷染,每遍宜薄,次数要多,才能显得层次丰富,厚重沉着。 中国民间彩画匠师在彩画时,为了提高工效,在色彩调和及操作中常常使用代号,此处录之,以资参考。 彩画用胶技法。因彩画所用颜料大多为矿物质颜料,本身不含胶性,直接用水调和涂绘,容易掉色。因此必须在颜色中调和一些胶,提高颜色的附着力。彩画用胶种类有骨胶、桃胶、广胶、明胶等。用时先将胶块打碎,提前一天用冷水浸泡,第二天进行熬制,熬时要用两层容器,一层用小铝桶盛胶,第二层为铁锅盛水,盛胶铝桶浸泡于铁锅之内,文火熬制不怕烧糊。胶熬化成水状后,用细纱罗过滤掉杂质,即可同颜色调配使用。调配时要注意颜料、胶、水三者的比例,既要有粘性,又要避免胶量过大,色彩龟裂。气候温度对于胶水比例也有影响,夏季气温高,水份易挥发,要经常在胶水中加添清水,多加搅动。胶矾水是用胶、矾加水配制而成的,在彩塑彩画中经常用到,可对色彩起封固保护的作用。在泥塑上彩完成之后,一般要在表面通罩1层胶矾水,塑像表面颜色的干涩枯燥之感便一扫而光,画面微有光泽,倍感滋润,这是传统彩绘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配制时要注意胶、矾比例不宜过大,民间匠师一般用舌头尝试,凭经验就知道味涩者为矾大,以微甜、色清为宜。正确的胶、矾比例为胶4矾6,然后加清水稀释使用。 沥粉技法。沥粉也是民间画工塑匠在彩画中常运用的一种装饰技法,它动用特殊工具把颜料堆积突出,以加强画面立体感与层次感,装饰趣味极强。沥粉一般运用于人物的服饰或建筑的彩画、壁画中。沥粉工具一般由工匠自制,市面上难以买到,其工具有粉通、猪膀胱、塑料袋、长针、线绳等。粉通用薄铁皮卷制,前细后粗,有不同口径的通口,也可用大号医用针筒代替,效果也不错。沥粉原料是先用老粉、胶、桐油按照7∶2∶1的比例调合成糊状,盛入猪膀胱内,一头与粉通连接,用线绳扎紧,然后在需要彩绘的部位沥出图案花纹。沥粉要求线条流畅、饱满,干净整齐,挤压粉线时五指一齐用力,速度均匀,一气呵成,切忌拖泥带水,手指颤抖,犹豫不决。沥出的粉线要等半天时间才能干透,干后要细心检查,有无败笔,多余的要用铲刀铲去,缺线的部位要补沥,使之完美。 贴金技法。彩塑中有许多部位要贴金,如佛、菩萨中的重要人物需全身贴金,技术要求是很高的。贴金前要选用好的金箔,其中库金最为昂贵,为真金制成,光泽宜人,经久不褪色,但价格很高。一般用普通金箔即可,也有用铜箔或金粉代替的,但这些代用品色泽不能持久,时间一长即氧化,金色变暗,效果不佳。贴金前先应备好工具,有小圆形刷、小扁刷、金夹子、金帚子、丝棉球、擦布等。贴金开始时,要先在贴金部位刷金胶油,这是一种经加工熬制的桐油,其中可适当配合一点黄油漆。刷油后,要注意掌握油干、湿的程度,适时贴上金箔,过早过晚都不行,否则易出现金箔掉皮、粘接不牢等质量问题。一般要等油干到八成左右即可贴金,贴金要按顺序,先贴大面,再贴小面,每片之间交接要准,贴好后要扫金,最后用棉花团全面均匀地压实。贴金质量高,则金面饱满,色泽光亮,浑然一体,天衣无缝,金碧辉煌,这是需要不断积累总结操作经验,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如果贴不好,金面皱皱巴巴,接痕明显,就需要返工了。 彩画操作注意事项。一般彩画所用颜料均含毒性,其中矿物质颜料毒性更大,因此要识别了解颜料的种类和特征,严防施工中出现中毒事故。在矿物颜料中,对石绿、铜绿、银朱、铅粉、石黄等毒性剧烈的,要单独存放,专人看管,如误入口中,足以致人死亡。在研制操作时,有条件的可配戴防毒面具,尽量不使颜料粉尘飞扬。与胶水调合后在上色使用时,也须戴口罩操作,每次作业完工一定要洗手。天热也不要赤裸身体,尽量避免同颜料直接接触,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古代彩塑的修复古代彩塑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许多属于珍贵历史文物。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每年都拿出不少资金,对古代彩塑进行认真保护和修缮,使之发挥新的作用。在修缮文物彩塑时,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事先制定修缮设计方案,经有关部门审批后进行。修缮方案要周密、详尽,具有科学根据,事先要认真考察寺庙古代彩塑的年代、宗派、艺术风格等,写出详细的修缮措施,同时还需画出修缮设计图纸,科学地进行施工。修缮前,要认真仔细检查彩塑残损的部位,进行摄影和文字记录。古代彩塑经过历史沧桑,自然和人为损坏情况不一,有的是脸部五官或手、足等局部残损,有的是主干骨架断裂和倾斜摇晃,还有的则完全塌毁。悬塑部分则是悬垂的铁丝或椽木开裂,塑像裂缝,还有一些彩塑因地势环境潮湿而酥烂糟朽……总之,要认真记录残损情况并找出致残的原因,为以后对症下药进行修缮确定科学依据。 文物彩塑的修缮技术非常复杂,除了要掌握彩塑基本塑作工艺之外,还需要掌握宗教、文物保护、工程力学、现场施工等方面的知识,综合考虑进行施工。以山西朔州崇福寺文物修缮为例,弥陀殿内金代金刚像高近6米,自重约达八吨,因体内主杆折断,前倾达15°,重心倾斜,下肢泥皮失去,露出腿部木骨,身躯后、下部泥皮损毁不存,导致塑像头重脚轻,随时可能塌毁。1985年山西文物保护部门对这尊塑像进行了加固修缮。首先对塑像前倾重心进行拨正归位,然后加固其主干木骨,折断处用槽形钢板加固,内部用高分子化学粘接材料粘牢,两侧用螺拴拧紧。第二步在塑像胸、腹部隐蔽部位横向系一圈钢丝,然后往后侧下方斜拉,深埋于地下的水泥地梁紧系拉扯钢筋,使之稳固。第三步,由泥塑工匠高手根据塑像整体情况,将残损的泥皮补塑彩绘完整。修复后的塑像经十几年的观察,效果良好。 对于悬塑中残损部分的加固修复,必须事先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工作,要对塑像人物的衣冠、服饰以及背景中的建筑形制、器物装饰进行考证,对颜色的化学变化进行分析化验等。例如塑像中妇女的发髻形式就有许多种,有高髻、灵蛇髻、九环仙髻、蝉髻、螺髻、反绾髻、堕马髻等等,发髻上还有许多复杂头饰,常用沥粉堆金技法来塑造,遭受损坏也最多,需要我们在修复时找到科学根据补充完整。残缺部分经补塑彩绘后,会焕然一新,与原有彩塑极不协调,也不符合文物修缮原则,因此,还要在“做旧”上下一番功夫。致使古代彩塑变旧的原因很多,如岁月长久,颜色老化,紫外线照射,温度湿度的影响,霉菌虫鸟侵害,风沙雨患等等,还有烟熏、划伤等人为破坏,做旧时要掌握好整体协调,特别要把握好做旧的程度,具体技法很多,要在设色时就同时考虑到做旧效果,对泥皮、颜色的断裂、剥落痕迹,颜色的明度等,随时做适当的处理,给人感觉真实自然,富有层次。新彩绘的部位颜色太新,感觉太“火气”时,可以用海绵、丝瓜络沾泥土色,细心均匀地拍出,也可在新彩绘部位上薄薄刷一层蜂蜜,然后用喷雾器细密均匀地喷上一层泥尘,做旧效果显得自然而协调。总之,彩塑做旧是一项细致而又灵活的技术,不拘成法,要凭经验才能熟练掌握,要求既要做出各个局部的细微效果,又要掌握全殿彩塑总的协调统一关系,修旧如旧,使其艺术风格一致,达到完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