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悼公死后,晋国的霸业走向了衰落,列卿实力不断强大,已到了轮流操纵国家的程度,而公室的统治权在逐渐地丧失。 列卿之间的相互斗争也屡见不鲜,晋国早先的名门望族,如狐氏、郤氏、栾氏都在斗争中相继没落。最后只剩下了赵氏,和后起的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位居六卿。他们不断吞并其他贵族的封邑,培养自己的家臣和军队,扩张着自己的实力,同时利用晋国盟主的地位,联合其他诸侯国作为外援,六卿之前的兼并战一触即发。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就早早地作出了三家分晋的预言,并认为范氏、中行氏和智氏会在六卿争斗中提早灭亡。 公元前500年,这场酝酿已久的战争等来了它的爆发点。 赵氏分为两个家族,一族以邯郸为首,一族以晋阳为首,晋阳一族的宗主(家族的首领)赵鞅,是赵武的孙子,赵盾的四世孙,人称赵简子。赵鞅围攻卫国,卫人将五百个奴隶送给了他,于是他就把奴隶暂时安置在了邯郸赵氏。三年后,赵鞅向邯郸赵氏索取五百个奴隶,邯郸的赵午却没能及时送还,于是赵鞅杀死了他。赵午的儿子就带领邯郸赵氏背叛了赵鞅。于是赵鞅就围攻邯郸,而邯郸赵氏与范氏有姻亲,范氏就联合中行氏攻打晋阳赵氏的官邸,赵鞅无奈逃回晋阳。韩氏亲近赵氏而与中行氏不和,魏氏和范氏相恶,智氏想取代中行氏,于是三家联合起来调集军队帮助赵氏,中行氏和范氏战败逃往了朝歌,封邑归晋公室所有,赵鞅则控制了邯郸赵氏,继续担任上卿。 两族已灭,赵氏的强大实力凸显了出来,智氏想削弱赵氏实力,借口赵鞅的谋臣董安于是引发叛乱的祸首,要求赵鞅处死董安于。赵鞅六神无主,深恐赵氏也成为众矢之的,又自觉愧对于董安于一片赤诚。事情依然僵持,董安于慷慨为赵鞅开导:“如果我死,晋国便会安宁,赵氏得到安宁,那我哪里还用得着继续活下去呢?”转身便上吊自尽。 由于范、中行两族的残余势力仍在朝歌,赵鞅把国内政务交给了智氏的智跞,自己专心在外讨伐朝歌,于是晋国形成了“智氏主内,赵氏主外”相对平稳的政治局势。在对朝歌的战争中,赵鞅为了团结族人和晋国其他家族,进行了多次的盟誓。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西侯马发现了盟誓遗址,就是这一时期的。其中发现大量有字的玉片、石片,就是当时盟誓而埋在土里的“载书”,现在我们称为“侯马盟书”。经过几年的征战,赵鞅终于铲除了两族残余,同时打败了作为他们外援的齐、鲁、郑、卫等国,再一次横扫中原,巩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而这时南方的霸主吴王夫差势头正盛,正希望与晋国竞争霸主,于是双方约定在黄池会盟,选定出新的霸主。赵鞅陪同晋定公到会。 吴王夫差正兴致勃勃的等待晋国让出霸主之位时,噩耗传来,国都姑苏被越王勾践攻陷,太子战死,夫差强忍着眼泪,继续参加会盟,希望能等待晋国让位,而晋人仍然坚持,按照惯例歃血为盟,一般由盟主先来,而两国互不相让,于是就这样僵持着。但毕竟吴国人后院起火底气不足,夫差只好同意让先,于是晋国再一次保住了霸主地位。 之后赵鞅去世,其子赵无恤继承卿位,政权落入了智瑶手中。公元前454年,智氏与赵氏、韩氏、魏氏一起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全部土地,引起了晋出公的不满,于是他想借齐国、鲁国的军队来驱逐四卿,结果四卿联合起了驱逐了出公,出公逃往了齐国,却死在了半路。智氏又立了晋哀公。智瑶狂妄骄横,又向赵、魏、韩索取领地,赵无恤不肯割让领地,于是智氏联合韩、魏进攻赵氏。赵无恤走保晋阳,三家围攻晋阳,一年不克,智瑶便引汾河水灌入晋阳城,城中已到了“悬釜而炊,易子而食”的生死存亡关头,赵无恤与张孟谈策划,由张孟谈暗中与韩、魏二氏联络,约好里应外合,共灭智氏。韩、魏之兵突然发动兵变,在夜里杀死智氏守卫河堤的兵,决开河堤,反使汾河水冲向智氏军中。赵军从城中杀出,韩、魏二家从旁夹击,杀死了智瑶。三家瓜分了智氏领地,几乎占尽了晋国土地,而晋公室也只剩下国都和曲沃两地,晋君也成为三家的附庸。由此,韩、赵、魏三家也开始自称诸侯,成为和秦、齐等国一样的政治实体,三家分晋的形式基本成立。 后来周天子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晋公室也逐渐在历史的洪流中灭亡了。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不但是晋国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东周举足轻重的事件,它代表着霸权政治的终结,和七雄兼并的起点。于是后世把东周建立到三家分晋之间的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把三家分晋以后到秦灭六国之间的历史称为“战国”。同时,三家分晋也是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建立的标志。 在山西这片热土上,叱咤风云、称霸天下的晋国走到了该谢幕的时刻,而我们又迎来了九州争雄的韩、赵、魏三国。且看它们又会在这片土地上演绎怎样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