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民情与习俗 » 民情与风俗 » 信仰篇 » 自然信仰

自然信仰

古语说:“尊天敬地”。古代人们大都尊敬“天地君亲师”,把天地放在首位,天地是至高无上的神,天地信仰是最古老的信仰。它实际是一些自然神的综合,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风雨雷电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最初的神。山西民间供奉的天地爷,没有专门的庙祠,只在过年的时候,从市面上买一张天地神画,上有天公地母等神像,中间牌位上写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一般贴在屋檐下。忻州一带则贴在正房的柱子上,上书“天地坛”,并写有“天德—以清,地德—以宁”及“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等对联,横批是“天地神位”,下边置供桌,放香斗,摆供品,焚香点烛而祀。有的地方在男女结婚时,也要设香案,新郎新娘大礼祭拜,俗称“拜天地”。      古代人们敬奉日神,是对太阳的崇拜,晋中一带俗称“阳婆爷”。古人有迎日的风俗,《尚书?尧典》中有“宾日”于东,“饯日”于西的记载。《礼记?月令》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日于东郊。”山西有些地方还有太阳神庙,二月初一这天朔日,有的地方群众早起观日出、迎太阳;清道光《大同县志》载:“二月初一以饼祀太阳炎光星君。”人们把阴历三月十三日定为阳婆爷的生日,这一天,要在庭院进行奉祀。祀礼要上香、烧纸、叩天。遇到日蚀,俗以为是“天狗吃日”、“爷爷蒙难”,家家户户要敲铜盆去解救。      敬月神,是对月的崇拜。《祁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在皇都、州县城池,都有日、月坛,为皇帝、地方官祭日月之场所。山西许多县东郊有日坛,西郊有月坛。知县在立春日到东郊迎春。民间则有阴历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中秋节,月上中天,庭院中设供品,摆上月饼瓜果,敬上香纸,以供月神享受。山西民谣有“月亮光光,小儿烧香,月亮圆圆,小儿玩玩,月亮明明,分吃月饼。”人们一边祭月,一边又说是赏月、玩月,使祭祀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在山西也有嫦娥、玉兔的传说,晋中一带称“玉兔捣药”为“兔儿捣碓碓”。      月神又称月下老人,简称“月老”。俗认为“月老”专司人间婚姻。其袋中藏有“红头绳”暗系在男女双方脚上,使他们成为夫妇。所以许多春愁闺怨的女子,有默默拜月的风俗。      将星宿奉为神明,始于古代的星宿崇拜。大约在战国时代,天文学家将北极星作为中心,太阳和月亮所经的天区(黄道)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宿是指星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称为四象,各有七宿。这中央的北极星和二十八宿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认为他们既可主宰人间祸福,又可下凡为人。      因此,星宿崇拜也可以视作人神崇拜。一些人宣称皇帝就是北极紫微星下凡,汉光武帝手下的二十八员大将就是二十八宿在凡世的化身。民间还有人死星落的说法。晋北一带民间说木匠工具是姚期、马武等二十八员大将的化身。认为它们是星宿下凡,所以有避邪的功能,只要带一两件木匠工具,夜间行路也会平安无事。      山西人对牛郎、织女星的崇拜也较早。传说还有高辛氏之子阏伯和实沈,兄弟阅墙而化为“参”、“商”二星,一东一西,此升彼落,永不相见。      太岁,即木星(岁星),为值岁神。《协记辩方?卷三》引神枢经:“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乾运时序,总岁成功……为国家巡狩省方,出师略地,营造宫阙,开拓封疆,不可向之。黎庶营建宅舍,筑垒墙垣,并须回避。”旧时于仲春秋上旬祭太岁。太岁被民间认为是凶神,人们把那些难惹的人物称作“太岁”,触犯他们就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很是不得了。人们一般“不敢在太岁头上动上土”,民间土木营建要躲过太岁的方位。      魁星崇拜,全省从南到北差不多都在村落东、南方建有魁星阁。传说阴夯七月七日为魁星诞辰,届时祭拜。魁星在西方白虎,七宿为头一宿,共16颗星,因布局结构屈屈相勾,似文字之画,故被附会为主文运之星。魁星阁(楼)中塑有一尊手举毛笔、单足鸡立、青面獠牙的神像,立在楼阁的神龛中,这就是“魁星”神。这是英雄人物的化身,相传黄巢文才出众,因贩私盐,被拒入考场,因留“菊花诗”一首并起义造反,死后封为“魁星”,充当文人魁首。      文昌帝君,本为星官名,包括六颗星,为文星,又称为“文曲星”。俗认为文曲星掌管功名,是吉星,主大贵,被文人学子所顶礼膜拜。《封神演义》以比干为文曲星,山西人于阴历二月初三有文昌庙会。清代《和顺县志》、《交城县志》都记载着:“(二月)三 日,各社祀文昌帝君。是时以香火牲畜为祭。”在清代,不仅士庶奉祀,官府也要在这天派遣大臣到文昌庙祭祀。      真武,原名玄武,为城乡常见的庙神。吕梁方山县北武当山就建有真武庙,封号为真君、常君、上帝,颇为显赫。其实它起始于星庙,是北方玄武七宿。乌龟,为古代四灵(龙凤麟龟)之一,蛇为图腾崇拜之物,古人将玄武七宿联想为龟蛇盘缠的形状,崇拜为神,叫玄武。其在民间的形象为赤发、赤足、乘火杖剑。俗传正月十六日为其下界日,诸神亦必陪同,与民同乐。并定二月二十六日为诞辰,乡民祭祀以驱邪妖,守村护宅。现今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各地游人、香容慕名而登武当,络绎不绝。      风雨崇拜对象主要是雨师(在山西实际崇拜的是龙)、雷公、电婆、风伯。风雨雷电是大自然经常出现的天象,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于是,人们便把它们当做神灵加以崇拜。尤其是雨师,在“靠天吃饭”的农村,更是崇尚有加。      雨师的奉祀在秦汉时就被列入国家祀典,民间祭祀雨师,主要是乞雨或乞晴。后来人们让龙王代司雨职,民间多不祀雨师。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祈雨甚为隆重。大同的坨坊(大同县属)“大祈雨”,其场面非常壮观。坨坊“大祈雨”是坟场、官堡子、大方城、小方城、康家店、路家庄、康家堡、寺儿上八个村子联合组成的祈雨活动,公推坨坊为主村,故称之。届时,请两位大水官,谓之“一坛水”祈雨。主村神社的社首进城向县府申明农民要求祈雨。得到许可返回时,一路沿村请水官。      请好水官,请老秀才撰写昭告玉皇大帝的释文,入庙焚敬。主村社首骁喻村民扫街道、摆香案、插柳枝,连夜上香敬表。然后大、二水官入庙跪香祷告。如见降雨征兆,即要出马,出马前,要给大、二水官上刑,流出的血祭奠龙王。出马三天,三天出马结束,歇马三天,宰猪杀羊、打醮、唱戏,感谢龙王。      忻州奇村祈雨不祭龙而祀赵武。因传赵武被玉皇封为雨神。奇村乞雨叫“请大王”,“大王”即赵氏孤儿赵武。请时选6人,把大王(神像)“偷”回来,“偷”时从水道里送出,其水道就是专门为请大王修的。请上大王后一路不休息,不能把“大王”(木雕像)放地下,当地人认为放到哪里,哪里就要下雨,这样,便会把乞来的雨水下到别的村庄。一直抬到自己村里,便有众人齐迎大王,然后摆七天宴席。然后根据这七天内下不下雨,各有不同风俗活动。      雷公、电婆、风伯,皆出于天象崇拜。很少见专置庙祠,只在龙王庙中见壁画。民间认为雷公为男性,形象威武,手持大槌狠击一面大鼓;电婆为女性,持镜照人;风伯亦为男性,持大扇,手起风来。      土地载育万物,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因此人们自古信仰土地,将土地奉为神明。土地信仰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内容之一。      介休城内有座后土庙,始建于北魏,南朝宋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皆重修,后毁于地震。元延祐五年(1318)重建,现有殿堂多为明、清建筑。庙为五进院落,气势雄伟,与北京太和殿相似,顶脊一色黄,可与帝王宫阙媲美,可见其地位之尊。庙内供后土娘娘。后土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一,与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南极大帝并驾,主宰大地山川。土地神性别初为男,后改为女,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国阴阳学说中,天为阳、地为阴,另一方面也因中国社会最初的主宰曾是女性,故为后土娘娘更为贴切。万荣县亦建有古后土祠,全国著名“汾阴睢地”即指此地。      民间祀土仪式亦所多见,营造宅第要先祭土神,方可破土动工,工毕又以新米新面做供谢土,并专设神位祭祀。定襄县一带民间还有“扶梁”的习俗,即在新建房屋上梁时,不但自家操办香火祭祀,亲朋邻里也要端桃持酒去参祭,表示对后土的谢意。      离石一带在修造完房院后,要安顿土神,请阴阳先生指定方向,在地下做个小窑洞,用砖砌个坑,里边所放东西很有讲究:放一本书(这书不能有图更不能有人像,全是字,大小、内容不论)、一支新毛笔或砚台墨汁、一片猪肉、一条鱼(河里捞的水鱼即可)、一块生铁、一块木炭、一把铜刀、一面铜镜,以及五谷、五色线、五色布等等,寓含“富足”与“镇宅”之意。然后把洞盖严,上面砌个土神小庙庙(不做泥人),写个纸牌位贴在内,过年写副对联贴上。也有的地方在墙上挖洞做土神庙的,所谓“家有土地堂,早晚一炉香,保一家安宁,佑四方平安”。      忻州奇村一带在照壁上或门道里供奉“土地爷”,神位两旁贴对联,上书“土地门前坐,保佑一家人”。      城隍庙是城市里的土地庙。城指城墙,隍是护城的壕沟,原属战争防御实体。大概为了增加防御的精神力量,就赋予了神的品格,创造了城隍这位尊神。据说,城隍是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庸”演化而来。显然,城隍神的产生和土地爷的产生背景是相同的,有了城池,就要保护城池,于是就有了城隍神。      城隍神只建在县州府治城里,乡间不敬城隍。俗语“城隍土地各占本位”,即各司其职。城隍好似城里的阎王店,下有一拨小鬼,专管阴间事务。浮山县城隍庙的对联是:“阳世官刑虽幸免,阴司法网总难逃。”大同的城隍则又是一番景象。传说五月十一日是城隍的诞辰,每年要举办为期八天的城隍庙会。不但倾城男女出动祭祀,连当时二州(应县、浑源)七县(大同、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怀仁、山阴)的信男善女也来参祭,老幼妇孺皆来求子、添寿、免灾、祛病,有虔诚笃信者,口衔嚼环,身背马鞍,跪爬进城隍殿里,献袍献匾,往神盘里丢放布施。      山西到处是山,因而到处都有山神,庙祠都建在山里,山民们随时祭祀,以保佑放牧砍柴、狩猎平安,保护村里人畜不受野兽毒蛇伤害和山洪威胁。有的地方把老虎敬为山神,“捕之不杀,饿死为止”。正月十五要上山燃烧旺火,给山神过十五。冬日宰杀羊,第一只也要献给山神。      奇石祭祀亦为敬山神之属。灵石县北门外的吕祖庙院内,有一石块满身孔洞,似铁非铁,似石非石,其色茫茫,其声铮铮。据明清《灵石县志》记载,此石为隋开皇十年(590)挖掘河漕所得。 其时文帝驾幸太原,傍汾河开道,获得此石。石上文曰“大道永吉”,因此为瑞,遂于其地建设县治。据说此石有镇水灾、捍城垣之能,故灵石县由此而名。附近乡民视为神石,每逢春秋佳节,扶老携幼,前来焚香膜拜,乞求平安。其实,这块“灵石”只是古代陨落的一块陨石。      石崇拜当溯至远古,晋代《山海经》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应是其滥觞。山西许多地方至今六月初六吃煎馍、椒叶象征五色石。运城市郊辛庄村女娲庙,亦是根据神话传说而建。      民间有的墙壁上装有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字样,亦源于石崇拜。《急就篇》说,古代石匠为石氏,成为名门望族,“敢当”表明所向无敌。      水,既给人类带来福利,也能给人类带来灾祸。出于对水的需求与畏惧,人们便产生了对水的原始崇拜。尤其是生息在黄河流域的山西人,面对桀骜不驯、肆意泛滥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黄河,更是既敬又怕。道教中的三官,即水官、天官与地官,皆为水神之属。      山西的水崇拜,当推对河神的崇拜。近河的城镇村庄大都建有河神庙,供祀河神。人们去庙敬祀,乞求河神不要发怒,不要让河水泛滥,保佑行船和人们在河中游玩平安,并赐予人们灌溉之利。沿河村民多有祭祀活动,船家在行船前先祭河神。河曲、保德县正月开河(冰冻化解)后,要在黄河上“放河灯”。永济市一带的背水锣鼓,也是一种祭河活动。      汾河是山西最长的内河,发源于宁武县,在定河村建有汾神庙,塑台骀像。相传台骀治汾有功,而他娶宁武的女子为妻。后归葬随女,民间祈为汾河雨师。      运城盐池是山西的盐水湖,有悠久的产盐历史。相传在虞舜时代,人们已用湖水晒盐,百姓将池水作为神灵祭祀。后来在池边置庙祭祀,有池神庙。后又分祀东池神与西池神。      晋祠王母娘娘也是泉神。难老泉原本是晋祠风光的精华所在。泉出悬瓮山,分流南北,灌溉着千顷良田。人们感谢泉水泽润之德,遂在圣母殿南侧泉水出山处建水母楼二层五开间,塑水母坐像及侍女。      洪洞县水神庙为山西最宏丽的水神殿宇,庙在霍泉源头,有山门、戏楼、仪门、主殿和左右厢房。殿内塑水神明应王及侍者像11尊。周围墙上满布行云乞雨壁画。霍泉灌溉周围十五里良田,泉神庙常年香火不断。芮城五龙泉的水神,封号广仁王,建有唐制广仁王庙。五龙泉从庙基前沿涌出,故又名五龙庙。临汾市姑射山麓,有龙子祠,平水泉源即从此出。《水经注》载,平水出平阳西壶口山(姑射山支脉)。群泉争涌,如蜂房蚁穴,四周渠道纵横,密如蛛网,秒流量6.26立方米,分汇道官河,灌溉襄陵、临汾两县市汾西地带。      广灵县壶山水神堂,在县城南里许壶山上,为大士庵与丰水神祠的合称。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明清遗物。这里有定期庙会,香客云集,亦为有影响的水神庙。      河东许多地方建有泉王庙,仅禹王口就有东西泉庙隔河而建,然皆毁于日本侵略中国之时。各沿河、沿涧村庄都有龙王庙,以求龙王赐水,并祈不致有水患为害。      井神,井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水源,尤其是那些河流不到之处,井就更重要了,故人们创造并享祀井神。井神几乎村村都有,但多无庙祠,亦无固定祭祀日期,只在井旁墙上写个神位,贴一副对联,如“金波不竭凭神德,玉涂常盈赖圣恩”,由村民祭祀。汾阳市杏花村古井祭祀尤为隆重,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传如醴,甘馨清冽。”汾酒、竹叶青成为世界名酒,全赖此井之水,故申明亭常年香火不断。      河东有正月初一“抢水”的风俗,初一早到井、河边挑水,谓之进财、得福。河东人读“水”为“福”音,俗以为进水即得福。      在山西民间,打铁的、烧窑的、开茶馆的、卖醪糟的,都认为火是他们的生意之本,进财之源 ,所以在他们中间形成了敬火神风俗。常见民间在神龛贴对联:“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德君。”一般商号最怕火灾,对火神都优礼有加,山西南部许多地方正月初七有火神会。民间害怕火灾,称谓火灾为“背水”、“失水”。      山西的信仰习俗中,还有以动物和植物为崇拜对象的。      牛王、马王等都是农耕社会的民间神灵。马还是古代战争不可少的资源。《周官》有“春祭马祖,夏祭马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的记载。关于牛王的渊源,则传说是秦代的一棵大树所化,这棵树随砍随合,后来在其创口撒上石灰后才能慢慢砍断,树断化为牛,没入水中,时人立祠奉为牛王。一说是孔子的弟子冉伯牛,这纯粹是有“牛”字相同附会而成。又一说汉代有渤海太守龚遂为牛王大帝。民间俗传,玉皇大帝派牛王菩萨下界传旨三日一餐,牛王菩萨体谅民间疾苦,改传圣旨一日三餐,激怒玉帝,贬其下凡。牛王菩萨即请求转变为牛,为百姓拉犁。      俗传“马王爷三只眼”。这里的马王爷,是民间信仰的马神,他像二郎神一样长着三只眼睛。马王也叫马明王,俗称马王爷。有说马王爷是房星(天驷星)下凡,有说是汉武帝时的金日驹,有说是殷纣王的儿子殷郊,更有说法将其与灵官马元帅联系起来。民间俗信马王掌管马的生死与病疫等,故受人重视。      山西对于牛、马的祭祀极为普遍,许多城乡都有牛马王庙祠。临汾市魏村有牛王庙及戏台,始建于元,重修于明。牛王庙正殿供三王(牛王、马王、药王 ),塑像基本保存完好,有定期庙会。夏县上牛村堆云洞为道观建筑,内置三王祠,亦奉牛王、马王、药王神。代县凭牛山上有牛神庙,宋真宗曾封为文教神侯,每年五月五日祭祀,亦有庙会。      民间俗信神牛有避邪驱鬼的功能。俗传牛能看见鬼,故鬼惧伯牛。新春到来,晋北不少乡民们剪贴神牛图,有的还写上几句偈语,如“我是天上一神牛,上天差我人间游,不吃人间草和料,专吃各种小鬼头。”山西民间对蚕神的信仰和崇拜也很早,甲骨文有祭蚕神的记载,东汉以后称为先蚕,指最初植桑养蚕的人。北周以后祭祀传说中炎黄始祖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为先蚕,刘恕《通鉴外记》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也有祀马头娘娘为蚕神的。夏县西阴村曾发现蚕茧化石,说明山西早有养蚕事业。民间养蚕人都供蚕神,不但祭蚕神,还要谢蚕神。      不少村落建有虫王庙,祀虫王刘猛将军。俗传刘猛即南宋名将刘錡,他的封号是“杨威侯灭曹猛将”,据说曾有过驱蝗之验。虫王职掌百虫,人们为了避免虫灾,所以奉祀他。      树神、花神皆为古人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民间有“百年老柏能成仙”的俗语。汉应劭《风俗通义》有“伐木血出”的记载。大凡具有特别意义或造型奇特的老树,乡民们就视为神树,不敢轻易惹动。对树木进行祭祀的例子莫过于山西洪洞大槐树了,至今被视为华夏民族列祖列宗的象征物,全国乃至世界华人多来到大槐树下祭祖。此外,晋祠周柏、太原唐槐等,均受人敬仰。在乡间,一些奇特老树下,常见有人前来敬献香火,上供挂匾,乞求消灾除病,保佑平安。有的人甚至刮点儿树皮当药物治病,以为有神灵。      山西南部种藕的地方供荷花神,称为荷花仙子,并认为阴历六月二十六日是荷花神的生日。民间习俗荷花准看不准掐,一是掐了花要坏藕,二是伤了荷花仙子不吉利,于是请出了荷花神来看管。      山西民间百姓将动植物的奇异现象视之为神怪,如母羊长角、牛生三条腿、桃树秋天开花等等。1990年,定襄县邢村一户农家种的南瓜,瓜蔓长得像“龙”形,人们以为神,烧香敬纸上布施的络绎不绝,农户院里多日像赶会一般。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