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物产与特产 » 物产与特产 » 工艺产品 » 长子响铜乐器

长子响铜乐器

山西省长子县享有“铜乐器之乡”的美誉。据《长子县金石志略》记载,唐贞观元年(627),在今长子县西南呈村所在区域范围的手工铜业作坊制作的响铜乐器就已享誉天下。如今的响铜乐器的形制与古代造型并没有太多出入,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着古代乐器文化的特色。      长子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上党盆地西南侧。尽管在太行山与太岳山之间,但是交通便利,利于响铜乐器的贸易输出。      长子地区有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相传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发生于此,几千年的时光酝酿了响铜乐器发展的丰厚文化土壤。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与师徒传承,需要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很多工序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尤其是“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定音技术更是如此。这些制作技艺是中国民间匠人在长期劳动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长子响铜乐器的兴盛与地方戏剧、宗教音乐关系密切,源于西汉时期的乐户吹打乐,以打击吹奏乐为主的长子八音会,明末清初传入且至今经久不衰的上党梆子,民间闹戏的上党落子以及秧歌、鼓书、道情等地方艺术形式丰富了响铜乐器的覆盖范围,也使得乐器逐渐多样化,地方戏剧和宗教音乐的多样性使响铜乐器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这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      长子响铜乐器适合于晋剧、京剧、评剧、梆子腔等戏曲和道教、佛教音乐伴奏。      制作响铜乐器的主要工序是:将铜坯放在土制火炉中升温至600摄氏度取出进行热锻;将热锻好的粗型蘸入盐水;使用各种型号的铁锤和铁砧子加工乐器粗型,由于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乐器各自有固定的音阶,所以要在锻打过程中不断锤打校音,定出乐器的基本音调和音质;在第一次定音时,使用锤子敲打乐器各个部位,调整材质厚薄程度,在基本统一的厚薄情况下再不断有区别地用锤子“拉紧”和“放松”分子间的组织结构,使乐器产生理想的音色;然后使用传统刮刀将乐器正反两面铲平刮亮,旨在铲平锻打过程中泛起的铜皮等杂质,如果不刮平,则会直接影响乐器的音响效果;待完全抛光后,继续深入调整音色、音质和音调,做到同类乐器音响效果一致,不同类型乐器音响个性鲜明。如同其他许多传统手工艺一样,长子响铜乐器制作不仅是单纯的制作技艺,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熟悉整套工序的“全把式”,需要对各个型号和调式的音乐了如指掌,这种技艺单凭个人摸索是很难见效的,它需要数代工匠的经验积累和长久的音乐熏陶。长子响铜乐器制作的传承主要为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形式。由于响铜乐器的工艺制作习艺周期长,体力劳动强度大,尤其是“一锤定音”的技术,是需要匠人对整体工艺流程完全掌握后才能够有资格学习的高难度技术,更是需要凭借学徒自身悟性和长期的实践操作才能掌握的。以往一面锣往往要经过千锤锻打,才能使铜皮厚薄均匀,大小合格。最后定音的一道工序,多由经验丰富的老匠人执锤,在锣面上不停轻敲碎打,耳听目观,寻找定音的很小的地方,找准之后,只需一两锤,就使一面新锣臻于完美了。据此,民间便有了“千锤打锣,一锤定音”的成语。      但由于响铜乐器的工艺制作习艺周期长,体力劳动强度大,年轻人多已不愿学习,已经濒临后继无人的惨淡局面。再加之经济利益的驱使,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乐器日益缺乏丰备的人文积淀,缺乏艺术审美。响铜乐器正在逐渐丢失古老的文化传承。      如今在长子西南呈村精通全套手艺的老一辈民间匠人只有三位,其中一位已有81岁高龄,另两位也有70多岁,他们的子女中没有几人继承技艺。现今西南呈村的中青年一代精通全套手艺的不超过六七人。在20世纪90年代西南呈村还有16家生产,目前存留6家。      代表性传承人阎改好出生于铜乐器制作世家,从18岁开始制作铜乐器,20多岁时,他把较为先进的锻打、测量和抛光设备、空气锤、百分表和抛光车床引入到铜乐器的制作工艺中,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半机械化的制作条件下,工人每天的铜乐器平均生产量由原来的1.5公斤左右提高到15公斤以上。他还对炼铜的火炉进行了封闭性改造,使温度由过去的忽高忽低达到了基本恒温(摄氏600度),保证了铜乐器的成品率和质量,彰显出新一代年轻艺人比父辈更为可贵的创新精神和经营意识。      2009年5月12日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表演的交响乐《大地安魂曲——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中,就用了长子县宏晟鑫铜乐器有限公司生产的3口中国钟,它在乐曲中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强烈鸣响,惊天地、泣鬼神,令作品表现的告慰亡灵、感恩生命的主题增加了厚重感。2009年6月,阎改好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甘因循守旧,不断推陈出新,这正是古老的工艺得以代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