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山西简史 » 山西简史 » 隋唐时期 »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居赵郡,出自名门望族。      祖先李暠在十六国时期在敦煌自称凉公。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死后被追封为唐国公。父亲李昞世袭唐国公,在北周时作过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李渊出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的太守。李渊因为平定杨玄感叛乱有功,被任命为抚慰使,带到山西镇压起义和抵御匈奴入侵,从此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为后来兴兵反隋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李渊早在公元613年就曾与杨广近臣宇文士及讨论过反隋的意愿,透露了自己的野心,但是由于时机尚未成熟,一直隐忍。直到公元617年,各地反隋首领争相称王,李渊就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展开了积极的行动,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夺取皇位开始全面准备。      李渊的准备主要有三个方面:广揽人才、广贮物资和制造舆论。长子李建成和三子李元吉在河东,秦王李世民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培养自己的力量。其中刘文静、裴寂、武士彟等都成为了李氏父子的心腹。当时刘文静因为与瓦岗起义军首领李密有姻亲,受到朝廷降罪,被拘禁在太原狱中。李世民知道刘文静的才能,亲自前往探望,与他密谋起义之事。李氏父子还花了大量钱财收买人心,士兵都愿意为他们效命。他们还大量囤积物资,据说如果起义的话,太原的粮草军饷可供十年使用。李渊也知道制造舆论的重要性,也玩起了天命身受的把戏,在太原发现了一块写有“李理万吉”的瑞石,诱导百姓依附。      李氏父子反隋大计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际,公元617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心里非常高兴。但不久后,由于李渊一门心思的准备起义,对山西境内起义军的镇压和对突厥的防御就放松了。太原副留守被突厥打败,李渊因此受到了弹劾。隋炀帝派使臣要抓李渊到江都问罪。李渊非常恐慌,李世民就劝李渊说:“现在情况危急,干脆起义吧。”而李渊处事慎重,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在河东,所以投鼠忌器,犹豫不决。周围的心腹也都敦促李渊,赶快行动。于是李渊捏造罪名,指控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企图谋反,然后将二人杀死,除掉了两颗隋炀帝安插在他身边作为监视的钉子。      而隋炀帝此时也赦免了李渊。李渊之后急忙召回在河东了两个儿子。      由于隋朝时期制度规定,即使李渊这样的封疆大吏,如果没有皇帝命令,手中可调动兵权是十分有限的。正巧此时刘武周进攻汾阳宫,李渊以保卫汾阳宫为由,大量征募士兵,并开仓济民,鼓励百姓应征。之后又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亲自写信向突厥示好,并请求出兵相助。李渊对于突厥的态度非常矛盾,想依靠他们,但是又有顾虑,怕将来后患无穷,他只想借突厥的兵马,以壮声势,并以此向突厥示好,免得被他们抄了后路。      刘文静与突厥可汗约定:征伐所得的财宝玉帛归可汗所有,土地和人民归李渊所有。可汗大喜,答应出兵,并且卖给李渊上千匹战马。六月,李渊万事俱备,终于下定决心,命李世民为先锋,率兵攻下西河郡(今山西汾阳)。为迷惑试听,李渊改旗易帜,混用黑白两色的旗帜,隋朝崇尚黑色,而突厥崇尚白色。李渊是分别表示对隋室和突厥的臣服。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连李渊都自嘲是“掩耳盗钟”。之后,李渊在太原建立大将军府,并设置三军,三个儿子各领一军,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其他人各司其职。      关于李渊起兵,正史记载的是另一个版本。说李渊原本无心起兵反隋,而真正密谋反隋的人是李世民,他才是整件大事的灵魂人物和大唐的开创者。刘文静获罪后,李世民前往探望,两人谈论一番,一拍即合,于是首先开始密谋举事。而李世民最担心的是李渊不肯听从,毕竟在那个君臣父子的时代,他不能强迫自己的父亲反叛朝廷,所以犹豫了很久也不敢说。      由于裴寂与李渊私交甚好,所以李世民准备从裴寂身上寻求突破。开始他每天找裴寂交游,然后拿出自己的钱和裴寂赌博,故意输给裴寂,这样慢慢和裴寂也成了好朋友,于是便把自己的密谋告诉了裴寂,让他想办法说服自己的父亲。裴寂拿人手短,只好同意。随后裴寂天天找李渊喝酒,顺便送上几个美女,李渊非常高兴。之后裴寂找了个没人的时机,告诉李渊说前几天送上的美女,其实是隋炀帝行宫晋阳宫的宫女。李渊听后大惊,这要被隋炀帝知道那可是灭门大罪呀。随后裴寂又把李世民密谋举义的事告诉李渊。李渊更为惊讶,左右都是死罪,不如起义还可能有一线生机,于是只好听从儿子,着手准备起兵大事,就这样李渊被儿子和心腹绑上了贼船。后来兵败突厥,隋炀帝再次问罪,李渊被逼上绝路,后来又被隋炀帝赦免官复原职。李渊感到皇恩浩荡,准备出尔反尔,但又担心让宫女陪侍的事情败露,对举义的事犹豫不决,李世民和身边心腹大臣又连番劝说,最终李渊才决心起兵。      这里的李渊被描绘成了一个懦弱、平庸、胸无大志的人物,把李世民树立为起兵的主导。但经过史学家的推敲,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正史为后人所著,当中有意歪曲了事实,过分渲染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而大唐初年李渊记室(书记员)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记载(前一个版本)应该更符合当时的情况,太原起兵依然是以李渊为主导的。      但是,李渊想要入主关中,还有一个最大的关乎成败的后顾之忧,那就是当时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的向背问题。当时起义军虽然都打着反隋大旗,但各方势力都拥兵自重,相互较力,谋取天下。李密的兵力有三十万以上,战将上千,谋士如林,盘踞在河南。如果跟自己作对,从太原进军长安的路途就坎坷多了。他必须使李密对自己不生疑心,并能为己所用。      恰好此时李密来信,提议“盟津之会”,联盟之后,准备攻打东都洛阳,合力灭隋,并自恃兵强,要求做盟主。李渊此时心想,我去攻取长安,李密此时正好可以为我阻挡东面的兵马,李密现在就好比当年的韩信、彭越呀(当年刘邦和项羽决战至胶着,韩信、彭越拥兵自重,他们的态度决定着天下的局势,但最后决定帮助刘邦,改变了战局,助刘邦成就霸业)。      于是李渊派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写了一封态度诚恳的信。      在信中首先盛赞李密是当今乱世唯一能够济世安民的英才。然后表示自己胸无大志,但愿意拥护和支持李密灭隋,最后说自己愿意与李密结盟,但并州的起义军和突厥横行,无暇参加会盟。这番花言巧语把李密说得得意忘形,从而放松了对李渊的警惕和防范。后来李密大举进攻洛阳,隋军也以洛阳为中心展开防御,洛阳的王世充拼命据守,宇文化及也赶来夹击李密,就这样李密心甘情愿的帮助了李渊阻挡了东面的隋朝兵马。      李渊窃喜之中展开了自己的计划,趁机进军关中,占领长安作为根据地,然后据守肴函,这样就可以成大事了。七月初四,李渊在野外举起大旗,举行誓师大会,命李元吉为太原留守,镇守晋阳。然后点兵三万,从太原向关中进发。一路上继续招募人马,并开仓济贫,吸引百姓应募。唐军到了霍邑(今山西霍州),遭到隋朝将军宋老生的拦截。      霍邑一带道路狭窄,又正赶上接连几天大雨,唐军的军粮运输中断了。兵士中还纷纷传说突厥兵正准备偷袭晋阳。李渊动摇起来,想撤兵回晋阳去。李世民劝说李渊“现在正是秋收季节,田野里有的是粮食,哪怕缺粮!宋老生也没有什么可怕。我们用义兵的名义号召天下,如果还没打仗就后撤,岂不叫人失望。回到晋阳,是一定没有生路的。”于是李渊听从了建议。      直到八月,天刚刚放晴。唐军一早沿着山边小路,急行军来到霍邑城边。李渊先派李建成率领几十个骑兵在城下挑战。      宋老生一看唐军人少,亲自带了三万人马出城。李世民带兵居高临下从南面山头冲杀下来,把宋老生的人马冲得七零八落。      宋老生急忙回头想逃回城去。李渊的兵士已经占了城池,把城门关得紧腾腾的。宋老生走投无路,被唐军所杀了。      随后唐军攻克绛郡,来到龙门(今山西河津),刘文静带着匈奴可汗相助的五百骑兵和两千匹马也到了,李渊为此非常高兴。此时镇守河东郡的隋军毁掉了黄河上的桥梁阻止唐军,而河东水滨的居民前后有数百人给唐军送来渡船。有两个人对唐军的军事进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一个是汾阴人薛大鼎,他建议李渊先不要进攻河东郡,以免耽误进军速度,直接渡河占领永丰仓,解决军粮问题,关中就唾手可得了;另一个是河东县的户曹,他曾在韩城尉多年,人际关系广泛,向李渊分析了黄河对岸各地的隋军布防情况,并自告奋勇,渡河说降了关中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领袖孙华,然后又说降了韩城。      九月,李渊自任太尉,率军渡河,在长春宫休整了几日,三秦地区的人才都来投奔唐军,李渊都以礼相待。      之后李渊派李建成和刘文静镇守永丰仓和潼关,防备他人窃取自己的胜利果实。然后派李世民攻略关中北部地区。早在李渊渡河以前,原本在关中地区的李渊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女婿柴绍已经在长安西面集结了一支由强盗、亡命徒组成的军队,有七万人之众,号称“娘子军”,此时也率兵前来会合。李渊的表弟李神通也带来数万人前来投奔。十月,声势浩大的唐军向长安发起了总攻。      十一月初四,李渊攻克长安,杀死了坚决顽抗的隋军将领,然后废除了隋朝的苛法,约法十二条,安定民心。十六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并自封唐王。之后李氏父子独揽了朝政大权,并大行封赏,收买人心。第二年三月,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消息传到,李渊便让杨侑下诏,把帝位禅让给自己,并表演了一出自己多番推辞,百官劝进再三的戏。五月,关中地区已经完全平定,李渊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从此开创的大唐王朝。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