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山西地区的服饰特点及其历史演变同中原地区大致相似。 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入居中原,胡服亦成为民间流行的服装形式。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的因素被吸收到汉族固有的服饰中来。隋唐时,形成了圆领袍、裹幞头、穿长靴的一般形式。宋代,服饰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即所谓“士农工商,诸行百业,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东京梦华录》)。山西商人从明代起出外经营,受外地服饰之影响,穿着打扮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又把这些外域的服饰习惯带回山西,对山西的服饰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清王朝建立之后,满人逐渐进入山西,带来了满族的服饰文化;再加上清末西方服饰也逐渐传入山西,因此到清末民初,山西的服饰特点是既有明朝的古朴风格,又有满族的异乡情趣,同时还带有西方的新颖色彩。 尽管山西人的服饰受满族和西方的影响,但俭朴勤劳的山西人及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养成了不事铅华,不图浮饰的衣着打扮习惯。除少数富豪权贵者外,一般老百姓均是以宽松合体、便于劳作的短打扮为主,颜色上男性以稳重朴实的蓝、青、灰、黑为主;女性则随年龄的变化,依次以红、绿、蓝、紫、青等色为主。临县一带有这样的服俗:“以俗戒奢靡,务节俭,谨盖藏,有为奇邪绮丽之服者,必指而笑之。”“农民衣惟粗布,……甚有家体小康,破衣衲袄而不耻。”(民国《临县志》)方山一带“俗尚俭朴,不务纷华”(清康熙《永宁州志》)。“习俗俭朴,民多质鲁,勤于农业,拙于服贾,衣冠文物饶有古风”(清光绪《永宁州志》)。大宁也有“男务农圃而不习工贾,女操织纴而弗事铅华”(清光绪《大宁县志?风俗》)。洪洞一带“妇女皆任耕作,绮罗粉黛之饰弗尚也”,“绵文珠玉虽入市,鲜过而问者”。 从整体上看,山西人的衣饰特点如同其朴实、勤劳、厚道、守成的品性一样,显得本分、俭朴。尽管从雁北到晋南,气候、环境等生活条件、经济特征、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各有差别,但深远的黄河流域文化传统仍制约着山西人民的衣着打扮,使其同汉民族大体同步。 1.男性衣着演变就上衣而言,在清末民初,乃至新中国成立前后,山西一些地区,别老幼、分四季,穿着不同的衫子、褂子、汗衫、夹袄、合袖、棉袄、马敦、皮袄、长衫、长袍、马褂等。服饰多为宽腰大襟,长袖高领子。也有对襟、马蹄袖的,也有圆领短袖的。一律缀以纽扣,有五扣的,也有七扣的。色调多为白、蓝、黑,均用蓝靛和橡壳、石榴皮等泡水染成。 布料多为自纺自织的粗布,也叫土布。富庶人家有用市布、竹布、麻丝葛、各种绸缎的。晋南平民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吃饭还是家常饭,穿衣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20世纪50年代后,过去的长袍短褂不见了,代之以中式服装,单衣大多袖子略窄、腰身略长,对襟圆领,五扣两兜。棉衣多半是长袖对襟束腰袄,并时兴起棉大氅、棉背心、狐皮领子的棉大衣,栽绒领子的小大衣。从服色看,夏衣多为灰白二色,冬衣多为黑蓝二色。从布料看,除粗布仍占大宗外,用白市布、黑市布、海昌蓝、灯芯绒、斜纹布、哔叽、咔叽、华达呢的人渐渐多起来。蓝靛和橡壳染布基本没有了。 男性衣着的种类主要有马甲、马褂、袍、大衣、衫、夹袄、棉袄、裤子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服饰起了大变化,西服盛行各地,中西结合,品种多样,色新质贵,各种呢子、毛料等,更新换代,日新月异。 2.女性服饰演变女服除分上、下衣外,还分内衣和外衣、裙子等。女装的变化比男装要明显,清末民初,纽扣兴起,引起服饰方面的巨大变革,女装在设计上亦日趋创新。清代以前纽扣多用于礼服,纽扣成为人们生活的奢侈品。那时,妇女们常穿挽袖大袄。按季节分为单的、棉的、夹的。袖子宽而短,衣身肥且长,俗称“遮裆袄”。高领子,大拈襟,衣边镶勾牙纹,襟前绣花。五个扣子偏左而缀,有绾纽扣,有银饰扣,有玛瑙扣等。领子也分高低的、软的、硬的、纯色的、绣花的等。 女性服装,夏季和春秋季节,内穿衬衫、小夹袄,外穿大布衫、合袖、套衫;冬季内穿小衫、小袄,外穿大襟祆、对襟袄和罩衣。大户人家还穿褂子和旗袍、皮袄等。在青年妇女中,为了干家务和护身子,常常还带有一种兜肚或系一围裙。不少未婚女子,以戴花兜肚作为一种必备服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年轻妇女的衣着随着潮流,多穿民国倡导的国民服装。高圆领、短腰身、窄袖子、多扣子,或衫或袄都要镶一个不同颜色的衣边,显得小巧别致,这时的女服,对襟的少,偏襟的多,只有制服才是对襟的,五扣两兜或三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服装慢慢地进化,山西妇女在夏天大多穿短袖衫、小翻领、汗衫、背心、坎肩,冬季多穿薄袄、绒衣、毛衣、对襟棉袄、外披小大衣。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女式衣着大变,时兴西服上衣,有大翻领、小翻领、长袖子、短袖子;有对襟的、连襟的、中式的、西式的,甚至出现回潮,清式的旗袍、民国的小花袄也都上市流行。衣服种类繁多,款式新颖,布料相对高档。 女式下衣变化比较大。明清时代,女性一般穿长裤、扎膝腿系裙子、飘带子。这种装束现在日常生活中已看不见了。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女式裤子和男的一样,经过了一个特宽和特窄、偏短和偏长、中式的和西式的多次变化过程,裤式长短适度,宽窄合体,为城乡居民通用。 20世纪80年代后,城镇一部分女青年像男青年一样穿上了筒子裤、喇叭裤、牛仔裤以及鸡腿裤、长裤、马裤等。在女性服装天地里最受青睐的要属裙子了,半身裙、百褶裙、连衣裙、喇叭裙、超短裙、健美裙等样式在青年女性中流行,且裙料和花色日益增多。 山西妇女一般都十分注意打扮自己,衣服的式样、色泽、款式、线条都很讲究。她们多喜欢穿窄袖衫、马甲,流露出人体线条美;穿衫裙,追求活泼多变美;领、袖、襟、裙、带都饰有绣花或镶边,给人以古典美;毛衣、围巾、云肩、手套等巧妙搭配,显示其雍容华贵的姿态美。 旗袍,原为满族妇女服装,直统式,腰部宽松,臀肥下窄,下摆和袖口都较大,下摆不开叉,衣袖宽8寸至1尺,右襟、圆领,领高2寸半。旗袍长过膝5寸以上,袖、襟下摆镶有各色花边,袍身绣各种花卉、蝶蛹等吉祥图案。因满人被称为“旗人”, 故称其服式为“旗袍”。后被汉族妇女接受,20世纪20年代传入山西,至今仍为城市妇女们所喜欢。但旗袍始终未被山西农村妇女所接受,其流行仅限于城市。 衫,亦称褂子,山西在清代已广泛流行,当时衣长至膝,高领,右襟,也有对襟和大襟。到嘉庆年间,袖口加宽,衣饰镶边增多。光绪宣统时,衣袖变短,领变高,窄袖。民国以来多不镶边。20至40年代,晋南民间兴盛蓝色印花裁制衣衫。50年代渐被机制棉布所替,而今更为各种化纤织品取代。在晋南的垣曲、夏县、临猗、闻喜等其称衫为“袄”。 背心,清末,河东女人在春秋季节时,多在衫外套无袖上衣,称背心。长可及膝,圆领,有大襟对襟之分,镶边、绣花。后来,这种背心渐被淘汰,只保留棉夹两种,且短小,多做内衣使用,在老年中很流行。今天山西各地的妇女身着各种款式的毛背心、线背心以及各式化纤织品背心。 兜肚,亦称抹胸、抹腹、裹肚,一种胸间小衣。用绸、绫、布等料做成,有的还绣有各种图案,常被妇女、儿童使用。在山西一些地方把兜肚又称为贴身主腰、腰子身,有棉、夹之分,依季节而变。由腰身、背搭、搭帘三部分组成。腰身为长方形, 正中与背搭相连,三者形成一个整体。以前在晋北、大同一带,随处可见这种“红主腰、红裤带,外穿皮袄敞着怀,腰里别着大烟袋”的打扮。晋东南长治一带,单兜肚是用一块菱形白布,绣上花草图案,上端缀一套环套在脖颈上,下面两头束带齐腰, 一年四季不离身。 另外,山西一些地方还流行一种“五毒背心”,又称“五毒兜肚”,是根据百家衣及绣花裹肚的样式,用红、蓝、黄、白、绿五种色布拼接而成的背心。上面绣着蝎子、蜈蚣、壁虎、蛇、蟾蜍五种毒虫的图案。民间认为穿上这种衣服可以避邪除病。这种兜肚多为小孩穿着。在吕梁柳林一带,为保佑孩子长命百岁,孩子的母亲要征集百家的布条缝制成“百家衣”,以借百家之福,为孩子消灾免难。 3.其他服饰除日常服饰之外,尚有婚礼服、丧服、节日服、职业服等各种各样的特殊服饰。 山西民间婚礼大典,新郎、新娘装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扎帽花,身穿长袍,外套马褂,斜挂红布,谚语说:“新婚胜如小登科,披红戴花煞似状元郎。”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大都是西装革履。晋中、晋南等地,旧时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后来不穿蟒袍了,改穿红棉袄;不戴凤冠,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现在各地新娘时兴穿红色,要里外红、上下红。一来红色是暖色,热烈饱满;二来民间认为红色可驱邪免灾。 山西民间举行丧葬仪式,死者亲属都要穿丧服。丧服也叫“孝衣”、“孝服”。根据与死者关系亲疏而穿戴不同类型的丧服。民间曾十分讲究丧服中的“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现在各地丧服都以白布做成,粗针大线,毛边朝外。只在参加丧仪时穿用孝袍、孝褂,戴孝帽,重孝穿孝袍,轻孝穿孝褂。 山西长治一带回民较多,男性回民讲究戴白小帽、蓄长发、穿黑衣、套马甲。女性回民则头裹披肩,纱巾或白或黑,是特有的民族服装。 山西人民的传统饮食习俗,从结构内容上说,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晋西北以莜麦、荞麦、豆类、马铃薯和黄米为主要食品;晋中则以小麦为主,辅以高粱、玉米、谷子、豆类;晋东南的食品主要是玉米、高粱、豆类和少部分小麦;素有山西粮仓之称的晋南则以小麦为主要食品。粮食的种类与制作成为区别各地人们日常生活特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山西人的饮食习惯在很长历史时期中是重主食,轻副食。 过去,人们很少吃肉,遇岁时节日或红白喜事才有肉食上桌,城镇居民逢节假日买肉,称“改善生活”,山西人普遍称买肉为“割肉”。过年时,有的人家杀一口自养的猪,一部分馈赠亲戚,一部分自己食用;有的卖一部分后自己吃大部分。羊肉是农村的主要肉食,每到冬天,几乎家家炖羊肉,晋西北炖羊肉为待客的上等菜肴。 乡村中的食品来源虽以种植养殖为主,但也常常采集一些野生植物的花、茎、叶、果为主粮的补充和调剂。如柳叶、杨叶、槐花、榆钱、苜蓿、苦苣、甜苣、灰灰菜、地皮菜、野韭菜、野芹菜、南瓜花、荞麦苗、豆苗都可作为食品。过去在粮食不够吃时,近河的人们到河滩去挖蒲草根,洗净晒干磨成粉后,与粮食掺在一起食用。 山西的调味品,第一位当是醋。清徐的老陈醋名扬海内外,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采用红心大曲配料、低温浓醪发酵、高温快速醋化、温火熏烤醋醅、优晒抽水陈酿的五绝技巧,制成色泽黑紫、味清香、食之绵酸、回味悠长的佳酿,曾在全国调味品鉴定会上荣登榜首。寻常百姓家也自制草麦下曲、精煮高粱、日晒拍浆,制作一大缸家醋供一年食用。 山西食用油主要是胡麻油、葵花籽油、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椒籽油、核桃油、豆油等,也有用猪油、羊油、牛油等动物脂肪油的。 过去,山西人一般饮料多为红砖茶,用开水冲泡或熬煮,夏日亦饮绿茶,炎夏酷暑有自制的甘草水、煮绿豆汤作消暑饮料的。晋北民间有在荼中泡槟果干和山楂果的习惯。产妇和病人多喝红糖水。 山西人饮酒之风也很盛。山西有汾酒、竹叶青等名酒,此外如洪洞县的玉露、临汾的襄陵、隰县的琼浆、太原的玉液、榆次的堡子酒、祁县的六曲香等都曾很有名。 山西的饮料很少,人们饮酒、饮茶之外,很少有喝其他饮料的习惯。突出的是人们在吃饭后普遍喜爱喝汤,如面汤、饺子汤或是稀米汤。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逐渐有了夏天吃冷饮、喝汽水的习惯,农村居民则更晚一些,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此饮俗出现。90年代始,诸多饮料涌向市场,如健力宝、芒果汁、粒粒橙等外地产品,受到山西人喜爱。山西各地也逐步发展起沙棘饮料并逐渐推向全国市场。 山西城乡居民在食俗上差异极大。城市居民主食多以白面、大米为主,杂粮品种有限,主食花样较为单调。农村居民多用粗粮制作主食,食品花样较多。据晋东南地区统计,仅用玉米面蒸、烙、煎制的食品就有20多种。 山西大部分地方多一日三餐制,个别地方如阳城县等地有一日吃五、六顿饭的。冬闲日短时节,一般改为两餐,称“一老晌”。民间称一餐饭叫“一顿饭”,早饭叫“早晌饭”,午饭叫“晌午饭”、“后晌饭”,晚饭叫“夜饭”。一般做重体力活时在三餐之间有饼类食品加餐称为“犒晌”,老百姓也叫“搬的吃”。 春冬寒季,晋北人总喜盘腿围坐在热炕头上,主妇坐锅头掌勺盛饭,给男人、孩子们吃好,自己拣剩下的随便吃点。吃完一碗饭如把筷子横架在碗上就表示吃饱了,如筷子放旁边或拿在手中,就表示还要添饭。 一些农村在春夏暖和时节,有到街上吃饭的习惯。各家每人盛一大碗饭,走出院门,或站蹲门口,或到街中碾盘上、大树下,边聊边吃。如在农忙收割打场时,多有手提黑陶饭罐送饭到田间的习惯。如路途较远无法送饭,便带点干粮、干菜临时充饥,谓之“打饥儿”。 山西人的主食一般以蒸食为主。玉米面窝头是最普遍的主食,有发面窝头和死面窝头。出锅后浇上羊肉蘑菇臊子或葱油盐醋等,软筋可口,浓香不绝。过去贫苦人家吃糠面窝窝、草籽窝窝、杂合面窝窝,能吃上玉米面窝窝已算是好人家了。 晋中、晋南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有的在中间夹裹枣、豆、菜等。馒头分花卷、刀切馍和圆馍等。杂粮蒸食有莜面推窝窝、高粱面鱼鱼、高粱面窝窝、荞面窝窝、莜面饺子、红面饺子、金银卷(玉米面与白面相裹的蒸食)、发糕、包子、蒸饼、稍梅、蒸饸饹、块垒(也叫“拌烂子”,有山药块垒、榆钱块垒、莜面小块垒、槐花和胡萝卜叶子块垒等)。 山西的煮制食品颇为丰富,以面食为大宗。 面条类的扯面、刀削面、剔尖、擦尖、饸饹(也叫河捞)、刀拨面、揪片(也叫抉片)、抿面、切面等。另外还有猫耳朵、捻鱼鱼、豆面流尖、拌汤、煮疙瘩等。包馅儿主食有饺子、馄饨等。 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还流行吃“包皮面”,用三四成白面和六七成高粱面各自和成面团,以白面包裹住高粱面轻轻摊平擀薄,切成面条煮食。山西农村煮制的流质饭食有小米稀饭、玉米圪糁稀饭、玉米面糊糊、油面菜、红豆南瓜饭、和子饭、撒面粥、瓜菜稀饭等。 晋西北如河曲、保德一带的糜米酸饭颇有特色,吃酸饭风俗始于北宋,当时辽兵常入侵,老百姓为避兵祸逃入深山,有时将泡好的米丢下,几天后回来糜米发酸舍不得丢掉就凑合煮粥吃。其味如酸奶,其色黄亮坚韧,食之清热解渴。于是,当地人们用心制成酸汤,将米放入,在15℃以上温度下浸泡4至8小时后澄出,即成酸粥,做成稀饭者叫酸稀粥,从汤中捞稠食叫做酸捞饭。盛夏时一日三餐多以此为食。河曲家家户户锅台上有个“江(酸)米罐”,子孙相沿,爱莫能舍。此外,吕梁地区流行的小米钱钱(黄豆捣扁)稀饭也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是当地百姓早晚的家常饭。 煎烤类食品有煎饼、烙饼、锅贴等。煎饼有两种,一种为葱花煎饼,稀面加葱花调味碾薄,或调成糊状,置煎锅内摊匀,白面红面等均可制作。另一种是将玉米面发酵成糊状,放碱中和以勺舀倒到特制的铁鏊上,熟后对折起来,晋中一带称为 “摊黄儿”。晋北也有用高粱面做的,叫“摊糊儿”或“摊折饼”。把高粱面加榆皮面调成糊,流在大锅内刷匀,熟后折起切成条加菜拌食,叫做煎锅。 晋北人爱吃玉米面锅贴,其做法是大锅内盛少量水,烧热,把发酵好的玉米面拍成圆饼,依次沿锅贴满一圈,封锅加热。这种饼子贴锅一面又焦又脆,另外一面绵软香甜。煎制食品还有肉馅饼、菜馅饼、菜盒子、火烧油旋饼等。 山西的炸制食品中以油炸糕为最有名。尤其是中阳油糕,以其香脆而闻名省内外。晋东南一带称油糕为黄糕,将黍米面蒸熟后,揪剂做皮,包入红豆馅或菜馅,入油锅中炸制。晋东南从前多用米面炸制小麻花(麻糖),现在多用白面制作。 山西人日常副食以新鲜蔬菜和腌菜、干菜为主,再加以少量肉食。晋西北夏秋多食用自产的南瓜、豆角、萝卜、菠菜等,冬季则食用自家腌制的咸菜、酸菜或晒制的萝卜丝、南瓜条等干菜。一股用马铃薯(即土豆,山西人俗称“山药蛋”)加酸白菜共烩一锅,配捞饭食用。若待客,则把山药蛋切块用油煎,加豆腐粉条、青菜、烤肉等,称“肉烩菜”,一些地方也称“混混菜”,配蒸馍食用。平定、阳泉一带群众喜腌制豆叶菜佐餐。豆腐是农家的常用食品,大多是自己磨了豆浆做。 有的人家则拿自家的豆子去换豆腐吃。 蔬菜以白萝卜、胡萝卜、白菜、茴子白、茄子、西葫芦、南瓜、豆角、黄瓜、西红柿、辣椒、芥菜、菠菜、芹菜、莲菜、蒜苔等为常用菜。马铃薯在山西省既可代替粮又可代替菜。 腌菜和干菜是过去冬、春两季“青黄不接”之时的农家常用菜。每年秋菜上场,除一部分大白菜、马铃薯、白萝卜、胡萝卜下窖贮存外,大多百姓家要将一部分用来腌制。忻州、太原等地习惯将萝卜叶子、芥菜、雪里蕻菜叶子等洗净,开水焯后放入瓮中,加盐、花椒、茴香等佐料,叶子上面放一块压菜石,经发酵后,便成为清淡可口的酸菜。一些地方还把咸菜经切丝、蒸、晒、焐等工艺,制成多种多样的风味小菜,如平定的豆叶菜,定襄的老咸菜以及太原酱菜等。 山西最有名的干菜是五台山的蘑菇(台蘑)、中条山的猴头、大同的黄花菜和管涔山的银盘蘑。银盘蘑产于管涔山的自然森林,呈乳白色,干后呈黄色。大同黄花菜又叫金针,亦称萱草,为多年生宿根植物,于含苞末放时采回其花瓣,蒸熟晒干,可作配菜或制汤用。 山西各地因生活条件和土特产品不同,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地方风味小吃。现在这些风味小吃已日渐从家庭餐桌走向集市摊点。 在晋中、晋南等地,孩子做满月时,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香脆的“疤饼”去祝贺。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食用方便,易于消化,产妇吃后多生乳汁,增加食量,滋补身体。疤饼又叫石子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置于炉鏊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饼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其中繁峙疤饼最为有名。 碗饦,又名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有白面碗饦和荞面碗饦,以特殊的加工方法蒸制而成。食时切成条状,浇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利滑爽口,味美异常。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饦的摊点。 晋中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饦热炒居多,俗称“炒灌肠”。 荞面饸饹,荞面用温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饸饹床压入锅内,煮熟后捞入兑好的盐醋汤水中,浇上羊肉臊子,香味奇特。山西各地都有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面食,也称“河捞”。 豆腐脑,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淀粉,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入适量豆腐脑、葱盐椒调味。 其色泽金红透亮,质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带丝、金针、韭菜花、胡椒粉,淋点香油,浓香无比,泡食饼、馍、麻叶是山西人喜爱的早餐。 鸡蛋醪糟,是流行在晋南、太原一带的风味小吃。以江米为原料,大火蒸熟,按不同季节不同用量放入糟曲搅拌均匀,入缸封口,发酵至酒味浓香即成。喝时加水和白糖,烧开后打进鸡蛋,黄白相间,酸甜清香,具有健胃、助消化、润肺、活血等功能。 羊肉泡馍,流行于运域一带,以鲜美的羊肉汤泡食白馍、饼子。 羊杂割汤,“羊杂割”是指羊的头蹄、骨架和内脏。将这些杂件清洗干净,煮熟切碎,与老汤熬在一起,加入辣椒、生葱、芫荽等即可食用,是山西人冬季饮食中的常见食品。 头脑,流行于省城太原的一种汤状药膳。原名“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据说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医学家傅山所创。“头脑”由八种原料配制而成:羊肉、黄芪、煨面、莲菜、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外加腌韭菜做引子,久食活血健身。 此外,山西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风味小吃与地方名食,如太谷饼、孟封饼、晋阳一窝酥、闻喜煮饼、子推蒸饼、稍梅、高平烧豆腐、岚县磨擦擦、临猗酱玉瓜、周家酥饼、郭杜林月饼、神池胡麻油月饼等等。 山西以善于建房著称。山西人十分重视盖房屋,许多人毕其一生辛劳,就是为了盖房,为子孙后代留下房产基业成为许多山西人一生中的重大事情。 山西的村庄,在房屋建筑上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村内房屋互相毗连,前边房屋的后墙就是后面房屋的正面墙。左邻右舍,墙房相连,也叫做连山连墙。对户而居,中间相隔一条街道。在山区,则单门独户的院子较多。二是高低层叠的比较多,远看酷似楼房,其实是由地形决定的。三是处在交通要冲的村庄,逐渐扩大为集镇,房屋格局相对整齐,街道也相对平直,其商业较发达,居民增多。 山西北部、西北部、中部以及南部农村有其各自的居住特征。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吕梁地区,许多居民以窑洞为居宅。一种是土窑,削崖为壁,挖洞为室。一种是在窑洞外砌上一层砖或石,称为“接口子窑”。还有一种是用砖或石在平地上璇的窑洞。当地人之所以要砌这些窑洞,是因为它有“冬暖夏凉”的特点,而且省木料、经久耐用,与普通群众的经济能力较为适应。 窑洞这种居住形式,较多地保存了古代穴居的遗风。柳林县唐代的窑洞至今保存完好。 晋中各县居民挖掘不同形式的土窑洞作为住宅。其中以太原、平遥、太谷、祁县、介休等地为典型代表。凡有丘陵与山地的地方都“倚壁穴土成窑”。晋南霍州市、隰县等地区均有土窑洞。闻喜县“村依土崖者,窟室为多”(民国8年《闻县志》),县境东北两个平原地带,又有叫做“下跌院”的居所,这种院子与平陆县的“地窨院”相似。平地的村庄,还有用土坯砌成的窑洞。每村都有堡,但十有八九不住人。 靠山的地方,院内大都有井,有碾子,有窨室。尚有延绵数十里的土窑,到民国年间已经废圮,是过去人们用来避乱的。有的窑洞“曲折而入,如层楼复式,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墙,高下数层,缝裳捆履,历历可指”(清康熙四十八年《隰县志》)。据新编《隰县志》载,县境平地多有砖砌窑洞。 吕梁地区的土窑洞建造比较简单。将坡上的向阳一面铲平,挖洞即可住人,条件好的,用一层砖砌在外墙面,保护墙面不受雨水冲刷,称为“夹壳”。在窑洞内后墙挖一小口,进去再挖一个大洞, 以堆放粮食、杂物,或躲避灾难时用。顶和墙砌一层砖,称“搪券”。有的土窑洞装修门脸,有的只用黄泥或白灰抹个门面,木构门窗,糊的白麻纸上贴上鲜红的窗花;门口爬一两串葫芦,呈现出一派典型的黄土高原农家风情。 晋北、晋西北一带居民除了以窑洞作为住房外,还建有平房。平房墙一般是土墙或砖墙,平顶,房顶可以晒粮食、存放谷物。还有一种瓦脊平房,一般都采用一明两暗的分置形式,一明为堂屋,两暗为住室,一连三间。晋北还有纯粹用泥土筑成的泥坯房子。 大同民居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布局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但大门(俗称街门)位置却不全开在东南隅。较为讲究的大门有广亮门、抱厦大门和垂花大门,多用砖雕花饰装修拱头。有的做砖雕垂柱,有的做砖雕斗拱。一般门楼瓦顶都设脊,排山滴水。即使不做垂脊,也要设正脊安兽,砖博缝披水脊。大门与二门之间谓之 “门阖廊儿”。一般民居迎大门正面大都设有砖砌影壁(俗称照壁),壁心嵌一大砖雕 “福”字或其他吉祥如意花卉,其上是仿木椽檐,单披瓦顶。有钱人家还有砖雕垂柱,额枋上设砖雕斗拱、挂落,其间还镶嵌“八洞神仙”、“鹤鹿同春”等花饰。二门用垂花门和广亮门或抱厦门相匹配。如为拱券门或随墙门,则多和青砖门楼的大门相配。 大门二门一主一次,一偏一正,“要知家境看门楼”。一般来说,从门楼砖雕匾额上的词句和花饰上,就可看出这家主人的秉性喜好。如有的人家不慕仕途,以农为乐,他们的门楼匾额多刻“耕读传家”、“农家乐”等词句;有的则刻有“平安如意”、“吉祥”等字样,反映了主人祈求安泰祥和的心理。 朔县富有者多住四合院、两进院。建高墙,垒照壁,砌石阶。门旁立有石狮、石鼓,朱门装兽面衔环。院内铺石子或青砖。贫者只有两三间房,为混合院,甚至仅孤房一座,有的是土墙小门,有的以树枝围墙。 浑源县民房大都是北方常见的砖木结构或木石(土)结构、屋顶有脊的平房,也有土石结构的窑洞,山庄窝铺还有部分土打窑。若家有功名者,开八字正门,五脊六兽,双瓦盖顶,五正三配的三连四合院(俗称三连院),正房过庭各正间双出水,起堆花正脊。凡兽头张嘴、插双铁角、门前树斗杆、安鼓石、栽双马桩者,称为府第。一般殷实人家,住五正三配的四合院。经济比较宽裕者,也有四合院双连的形式,叫“两接院”。贫寒人家居大杂院,此种院子房屋搭配不拘形式,屋小檐矮,牛羊棚、鸡猪窝以及粪坑、碾房,杂乱无章。 忻州一带的瓦房,其特点是高脊一出水,坡度较大。繁峙县平川村庄居民,一般住宅是土木结构的筒板瓦房或白灰平房四合院,厕所在院中的西南角。山区居民住宅则多是窑洞,窑洞多用砖碹,靠山崖掏土窑,设有门楼,形成院落。四周围土墙和篱笆,设柴扉或栅栏以供出入。五台县砖木结构住房居多,黄土坡以北,多为砖墙瓦顶;东冶镇一带,多为土墙平房;台怀地区情况有所不同,这里的房屋低矮,多为一堂两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人以排房(一般是正房)院子代替了四合院,具有采光好的优点。 晋北一带的民间住房,普遍要盘炕,主要为冬季取暖。室内安灶,锅台连炕。墙内掏烟囱,烟通房顶。定襄一带,在烟囱上安一个木制盖板,拉一条绳子,从房檐上垂下,点火前拉开,烧完火便拂绳盖上,以避免炕中热气跑掉,成为一大地方特色,人称“定襄一大怪,烟囱拿上绳绳拽”。 太原、晋中、阳泉一带,住房以四合院为多。其居室一般设在北房。太原、晋中,包括汾阳、交城、文水等市县,一般人家的四合院都有围墙,有院门。院门装饰比较讲究。有门楼、照壁,照壁上刻有“福”字。 晋中一带砖木结构的瓦房,排场一点的有木雕卷口,雕花平拱,砖雕门洞。方砖铺地,窗台一垛墙磨砖对缝。院门街门较为讲究,常以各种磨制的砖组合成边饰结构。平遥县对房屋外观的装饰非常讲究,尤其是房顶周边的花栏。祁县没有那么多讲究,但比平遥的房子高。 太原、晋中一带的四合院,过去砖夹土坯房居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大多建一砖到顶的房屋,还有不少住房用水泥浇铸做梁柱,室内地板用水磨石或瓷砖。 晋中一带老百姓,不少人喜欢住窑洞。在平川地用砖、石碹窑洞,有些偏远县份则仍然住土窑洞。灵石县产煤,烧砖容易,因而修砖窑洞的居多,在靠山的地方打土窑洞居住,城关一带,多盖瓦房。 阳泉市的盂县南乡一带的群众住土木结构的房屋,也有部分砖木结构的房屋。院落有的是四合院,也有的是三合院,还有上、下两进的 “两进院”。院内,房屋的分置一般正房为三间或五间,里面套间。正房对面是南房, 当地人称之为倒坐。 北乡则大都是土、木、石结构的单瓦房。院墙用石垒,再用黄泥抹平。东乡多数人家住青砖砌成的窑洞。 晋东南,包括长治、晋城,住房变化较多,有瓦房、砖房、平顶房、窑洞等。最有特点的是二层楼。在长治一带,也包括长治以外的晋东南部分地区,一般住房都是采用二层楼的结构。即使经济上并不宽裕,也要修建二层楼。但二层楼第二层不住人,只是放些粮食、杂物之类的东西。一层是居室。在晋东南的平顺县境内,农村住房以窑洞居多,但陵川县却是二层楼较为普遍。晋东南山区农村利用片石材料在屋顶成鱼鳞状铺设片石以代瓦顶,俗称“石板房”,其石色不同,花纹各异,石缝中长有山花野卉,颇富山乡情趣。新中国成立以前,晋东南大部分百姓都住平房、矮房、土窑、土楼,宅院狭窄,居室简陋,山区住窑洞的很多。当然,缙绅富豪之家则又是一番景象,住房讲究几合几串,院子以四合楼院为主,多达两串、三串。软装明柱,猫头滴水,半圆桶瓦,五脊六兽,院内厅台楼阁。有功名者,门前竖旗杆,挂匾额,附属设施一应齐全。 晋南一带,包括临汾、运城两地。大多数人家住土木、砖木结构的大屋顶瓦房,也有不少人住窑洞,窑洞以闻喜县较为典型。平陆县有所谓“地窨院”,也有少数地方盖有二层楼。 晋南大户人家的庭院大都为四合院。这种四合院的院落要建门楼与整体建筑配合。也有个别家境贫寒者在墙上掏个门洞。最简陋的门楼是比墙高一些的带顶而出檐较少的门楼。 新中国成立后,晋南农民住宅多数为独门独院,住房大都改建成以五间北房为主的形式,门窗高大,宽敞朋亮。20世纪90年代以来,修建二层楼的人家逐渐增多。晋东南地区的居住情况变化很大。进入80年代,居民普遍新建了砖木结构的房舍,多数为单门独院。进入90年代,许多城乡出现了个人修建的钢筋水泥结构的二层楼。 1.择地择日居民修建房舍,首先要择地。一些人择地要看风水,俗以为在一块风水好的地基上建房,可以人财两旺,否则便会家遭不幸。过去择地十分讲究,要请风水先生按四时八运生辰八字来判定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选地基时要顺势,一般是坐北向南,忌坐南向北。本省人喜散居,旧有“居不近市”的习俗。晋南地区选择好房基,还要“谢土”(即祭祀土地爷),民间认为,土地为土地爷掌管,所以动土之前要表示感谢。 祭祀时要摆上面蒸的猪头、羊头、牛头等“三牲”作为供品,燃香烧纸。祭者口中默念土地恩赐的祷词,并磕头敬酒。有许多地方谢土是在新房落成之后进行,用白面蒸大供,炸油花,烧香燃纸,贴黄联,诚谢神灵。保护新宅平安落成,安请土神回新宅。文水一带房屋竣工后,也要谢土神。谢土的日子除农历十月十五外(传说,此日为土神生日),其余要请人择日。其仪式是:房门贴红纸白字对联,院心设香案,上放装土的斗,内设土神牌位和五色纸旗,供献一刀豆腐一刀肉,一瓮(蛋壳)酒,一个熟蛋及白面捏的鱼、鸡、猪头等供品,白天供一天,晚上将这些东西拿到动土处,点灯敬纸,祈祷后,将牌位焚烧,供品埋于地下,并将五色旗插于地上。 择好地,还须择吉日方可动土。一般多在春季大地解冻后、雨水尚少、农事不忙时动工。民间习俗要请风水先生测定方位,如果认为正是太岁所在方向,便要风水先生测算一个太岁出游的日子来偷修,或等来年再建。假如按命相算只能盖南房,就不要盖正房,否则以为容易招灾惹祸。 2.破土起基动工之日要面向测定的神祇方向摆香炉供品,在院里挂起一块红布,并燃黄表叩头。举行仪式,告知神灵,俗称破土。 在定襄一带,传说土条蛇就是土神,破土之日往往能看见土条蛇。如有蛮横之人斩打土条蛇,俗以为此人将会遭报应,不是伤筋动骨,便会五官伤残。离石一带,动土忌一闰月和三、六、九日。 打地基俗称“打夯”、“打硪”。在挖开的壕沟里一层一层垫上石灰与土混合起来的“霸王土”,一层层夯实。木夯一般由两人来打,夯是用一根直径七八寸的坚硬粗木做成,两头粗,中间细,下平,上面一段中间掏空,留四根细木柱,一人握两根,齐起齐落。石硪为方形石块凿成,上面安两根横木,大的要四个人抬打。打硪时,十来个青壮男子,在喊硪号子中齐心用力,稳扎稳打,周围许多人围观,欣赏喊硪人的才华。 一天中,唱硪的见人唱人,见事唱事,编的词通俗生动,惹人喜爱,使打硪人情绪高昂,步调一致,干劲十足。打到最后,喊硪的节奏逐渐变快,越打劲越足。 3.上梁起墙砖木构平房在墙基打起后,紧接着就要起架上梁。俗称“立架”或“升梁”,晋南叫“立木”。一般在打基之前就请来木工整饰木材,开铆开榫,按房间布局尺寸做准备。 立柱支架固定好后大多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在中午举行,届时请人在中梁画八卦,系红布,捆匝红筷、酒盅等。并贴吉祥对联,如“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迎门墙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太公在此,上梁大吉”。木工大师傅将大梁放稳后,便烧纸焚香放炮庆贺。其时亲戚朋友和邻居还要蒸了白面馍馍,带烧酒、黄表纸来“扶梁”庆贺。中午主家设酒席招待匠人、亲族和扶梁者。在闻喜县,亲戚家盖房砌窑,到立木上梁那天,拿上白馍、酒、鞭炮,前去敬贺道喜,名为“浇梁”,主家则设宴招待来客和匠人。晋南一带还要唱《上梁歌》,歌词很长,大意是祈使梁稳房固,祈求神灵保佑工程顺利等。 砌墙俗称“起墙”。如是砖墙,砖需经水浸淫,然后用白灰或沙灰浆黏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有用水泥拌沙黏合的。 起墙有包芯墙、砖面墙、全砖墙等。包芯墙是中间用版筑法做土打墙,四周围砌砖沿;砖面墙是里层为土墙,外面挂砖。如垒土坯墙,也要在石基上先砌三至十一层砖后才垒土坯,为的是保护土坯,以免遭地面水浸泡倾圮,这叫“过河砖”。土坯只用草泥黏合。很多地方的院墙,悉用土打墙。打好基础,装实湿黄土,用木杵、木夯打实,然后把夹板往上提一层,接着打,打好后,用圆头铁锤在墙面上捣成各种图案,既好看,又结实。土打墙简便、快捷,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土建形式。 4.钉椽盖顶钉椽,有的地方叫“铺椽”、“贯椽”,过去用铁匠打制的四棱长钉固定。椽分前批椽和后批椽,前批椽选粗细匀称、质量坚韧的钉。椽摆好位置后,木匠先用引钉打钻出钉孔,再打入铁钉,椽的前面横钉一根叫“淋沿”的木条,用以固定和保护椽头。 上好椽,铺上栈帘,用麦秸泥抹顶,有的地方叫“摆栈”。此项工程很紧张,下面强劳力往上搭泥,房上大师傅左右开弓抹泥,不管是几间房,都要一口气干完才吃午饭。第二天一早上房踩实,干透后,若是平房,再加泥抹灰,瓦房则加泥压瓦绕脊,到此,房子主体工程便告完成。山西农户盖房,盖顶这天十分热闹,要请全村的人来帮忙,并备有炸糕、烙饼、面条、酒菜等招待四邻。 总之,山西的宅居类型有窑洞、平房、瓦房、楼房等,每种类型各地又有所不同。居室陈设包括家具卧具、取暖通风以及日常器用都各有特色。 山西人称旅行外出为“出门”、“行路子”。 旧时人们的行旅大都是为了谋生。晋西北河曲、保德一带人们为了逃避灾荒,过黄河、走西口谋生。当地有民谣云:“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晋中、晋北买卖人多,手艺人多,出门的也便多了。有的买卖人生意做得很远,做到了大库仑——蒙古的乌兰巴托,人们称其行旅为“走草地”。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足迹,他们的行旅交往极为频繁,形成了山西行旅习俗的一个重要特点。 行人出门首先要带足路上的费用。俗话说“穷家富路”,故行人往往竭尽家中钱物以为上路费用。为防止钱财丢失或被贼人发现,便用布袋包了盘绕裹于腰间,故称出门人的费用为“盘缠”。也有带“钱衩”的,所谓“钱衩”,是一种用布缝制成前后都有口袋的搭袢,背于肩上。旧时交通不便,出门一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所以出门多带衣物是乡间行旅习俗之一。衣物及其他生活用品一起包一个包袱,挎在身上。外出打工者要背上铺盖,打工者被东家辞退谓之“卷铺盖”。 出远门的人多带雨具,如油伞、草帽、蓑衣;灯具有马灯、风灯;水具有葫芦、水壶;吃食多为干粮,如烙饼、馒头,贫困者多带玉米窝头,宽裕些的则带一些煮鸡蛋。 若是骑驴乘马出行,还应带足草料,备好鞍具。夜间行路,要在马脖子上或车辆上挂一个或数个铜铃,行进时叮咚作响,以免与别的行人相撞。过去,赶大车的出远门,要在车辕上贴红纸对联,内容通常是“车行千里路,吉祥保平安”等语词。现代的赶车人多在车上悬挂各种吉祥物或彩带丝穗。长年在外的驴马帮,随行数只狗,晚上歇脚或打尖时用来看护货物。出远门到异地,常有出行者带一包家乡土,到达目的地后将它倒在水缸里,认为这样就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疾病。 人们出门背井离乡,往往掌占卜、算卦、看黄历来确定出行时日和方向。出门时间一般要选择“黄道吉日”,即使不是所谓“黄道”日,也要选在农历逢三、六、九的日子。有些地方人们出门要穿红腰子(肚兜)、扎红腰带,以为可以辟邪气、保平安。临行前要在天地神位前烧香跪拜,有的要到五道神庙去烧香上祭,祈求神灵保佑。出远门者行前要拜见家族中各位长辈,是为“道别”,长辈们必定要嘱以吉利词句或资助点盘缠之类。 出门多选择上午或凌晨,行前全家一起吃饯行饭,出行者要吃荷包鸡蛋、饼食类的耐饥食物。晋南一带要给出门人吃饺子,忌吃“揪片子”,因“揪”字读音与“诀” 近,忌讳“诀别”之意。讲究一些的人家要摆宴席饯行,请家族兄长、亲朋好友一起以酒祝愿。至亲者要远送至村外大道旁。出行者对父母兄长要施跪别礼。 民间出门赶路,多以路边固定景物为计程标志,如桥梁、老树、碑幢、村庄、坟地等。路段名称也以地名而定。道路的远程标志为关口,对行旅者来讲,出了关就意味着行程较远,在关内和关外的心情大不相同。 途中问路要先施礼,加称谓问路。俗谚道“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路见别人遗失的帽子不得去捡,谓之“愁帽”,谁捡了会头沉脑重,一路不能轻松。见了布袋也不能去捡, 谓之“气布袋”,恐怕因之惹来是非。坐车忌说“翻”或与之谐音的字,坐船忌说“停”。 山西民间长期有种俗信,以为出门在外梦见掉牙,兆家中长辈凶丧,必写信或亲身返回探望。耳朵发烧谓家有人想念。 喜鹊枝头叫,谓有客人到。泡茶时荼棍竖起,兆外出之人要归来,这些俗信多表现了一种家人和出门人之间相互思念的心理。外出后以书信往来或托人捎口信是行旅者与家人主要的联系方法。捎口信多以贴身信物为证。 旅店是出门人歇脚的临时归宿。旧时在县城、集镇、大村交通要道地方都有私办的“客栈”、“车马店”、留人小店。讲究一些的还有字号,如晋城著名的“新泰店”、 “万顺店”,店前用灯笼、旗子、门匾做招幌,有的干脆在门墙上写字以招揽旅客,一般字样是“仕宦行台,安寓客商”。客栈一般只留客人不存车马,带有车马的旅客大都寻找车马店住宿。 古代有许多驿站,如祁县的贾令驿,寿阳的太安驿等,除供驿卒和过往官吏食宿、调换马匹之外,还为商旅游客提供膳食住宿,视投宿人员的身份而提供不同等级的食宿。一般百姓和小商小贩多投宿于简便的客栈和车马店。客栈内备有卧具、被褥、桌椅、茶具、脸盆等,并备有饭菜。差一些的客栈往往是一室住多人,有被褥而无其他设施,也有粗茶淡饭。车马店多为一条长炕通铺,可睡十数人,院内有牲畜棚和供牲畜草料、饮水的简陋设施。出门人衣食艰难,住不起店的则有亲戚朋友的多投亲靠友。忻州一带到外地找活儿的人,一时未果,则可以投住到老乡或亲戚朋友供职的店铺字号,住上三月五月、一年半载都不用出食宿费。也有付不起店钱又找不到亲朋老乡的,只好夜宿破庙残窑。买卖做得大的商贾,在外都设有自己的字号,备有一定规模的接待设施,一般不对外,只为自己商号人服务。 旧时的寺院庙宇中也常设有旅舍,食宿价格无一定标准,由居住者视财力随意施舍银两。近代的寺院大多不设旅舍,只有个别名山大寺还保留着简易的客舍,如五台山有一些寺院至今还设有客舍。 出门人回家前要预先告知归期,让家人有思想准备。归家者则日夜兼程按期而归,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逾期,以免家人担忧。外出谋生者,不论贫富,归来时都要给亲人老小每人一件礼物,多寡不限,以表心意。亲朋好友,四邻乡亲,遇远行久别而归者,多要去探望问候,在街上碰到也要问询在外情况,有的还要约请吃洗尘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西的行旅风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是乘坐的行旅工具发生了变化,行旅的心理习俗也发生了变化,出门行旅已成常事,人们不再有那么多复杂、缠绵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