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军、捻军在山西
公元1853年3月,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政权之后,为了摧毁清王朝的统治,遂于5月初派遣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春官正丞相吉文元等率领两万余人出兵北伐。这支北伐军从扬州仪征出发经安徽、入河南,本拟于占领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南)后取道山东向北京挺进,但因两岸船只被清军封锁,北岸又有清军堵截,遂改变计划沿河而进,至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过河围怀庆(今河南沁阳),由于清军在怀庆投放了大量兵力却久攻不下,吉文元又在与胜保军的战斗中中流箭而亡,遂西向济源。在当地人周四的向导下,经封门口直达邵原关(今河南济源邵原镇),进入山西天坛山。接着,向据山临河、地势险要的垣曲城发起进攻。 9月4日,当太平军大队人马接近城垣时,内应者即在城内放火,秩序大乱。守城兵丁五百余人,一见火起,四处逃散,太平军遂入南门,占领了垣曲县城。知县晏宗望、教渝韩澂、训导高一元以及事先“带兵访堵”到垣曲仅一天的河东道张锡藩,均被太平军捕杀。 垣曲被太平军攻占后,清政府十分恐慌,一面将驻守潞安、规避战事的山西巡抚哈芬革职留任;一面调兵遣将,企图将太平军北伐部队消灭于山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太平军北伐部队在垣曲停留三日,继续向西北方向前进。 经皋落,过横龄关,于9月7日占绛县,杀知县潘名魁,随即马不停蹄,直奔曲沃。 时任曲沃知县丁璜,刚由万泉调任曲沃,正踌躇满志,急于求功,他加紧训练乡勇,决心与太平军较量。然而,曲沃额定兵员总计只有四十四名,难以阻挡,遂将全县秀才、举人以及在学生员召集起来,激以忠义,令其赴难。当太平军于九月八日到曲沃城下并发起攻击时,这些秀才兵纷纷溃逃。丁璜为完成其功勋梦,竟跑回衙门,“着朝服,坐堂皇”,摆起官架子,对追击他的太平军战士破口大骂,被太平军战士杀死。 曲沃城陷,平阳(今山西临汾)危在旦夕,原来驻防平阳的军队又被总兵乌勒欣泰带往泽州设防,城内当时仅有留守老兵弱卒五十余名。知府何维墀十分惊慌,于是一面派人到省求援,一面召集署内所有人员,计议防守事宜。他们认为东门和东关是平阳商贾云集之地,“贼来必盘踞于此”,遂把仅有的一百余名兵丁尽数配备东城,重点防守。并让因公出差到平阳的稷山城守陈奎作指挥。另外,又强迫城内的商民编为四队,以石头、灰罐为武器,分别把守各门。何维墀与平阳知县周春阳居中,指挥全局。 9月12日,太平军从辰时抵南门,巳时陷城,前后仅三小时,这座易守难攻的卧牛城即被攻破。“太守遇害,邑宰(即周春阳)自缢”,陈奎等被歼。 太平军北伐的主要目标是夺取清王朝的京都—北京。所以,在平阳稍事休整后,14日继续北上。9月14日下午4至5时许,太平军北伐部队正浩浩荡荡出北门向洪洞方向前进,行至高河桥,突遇清军伏击,大队人马被一截为二。过了桥的迅速甩开伏兵开往洪洞;未过桥的,与清军进行了一阵激战之后,退回平阳城内。这是太平军北伐部队进入山西后,第一次与清军正式部队作战。虽然它对太平军影响不大,却提高了太平军的警惕。 退入城内的太平军故意大张旗鼓,作固守之势,同时,暗地里探知清军先头部队人马并不多,拟趁机聚而歼之。九月十六日黎明,太平军派人约清军郝光甲当晚在北关会战。高河伏击侥幸成功的郝光甲,趾高气扬,加上胜保又拨给他的五百余人已经赶到,就更加猖狂。心想在胜保的大队赶到之前,抢立头功,所以闻报后,得意洋洋。入夜,太平军在北门张灯击鼓,刀枪铿锵,一会儿冲出一股人马,喊杀一阵,便败逃入城,如是者三次,都被郝光甲率部“战败”。天将亮时,郝光甲督兵杀败了太平军第三次冲击,遂冲进府城,然而,竟连一个太平军的影子也不见了。 原来,太平军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把清军的注意力吸引到北关一带,大队人马连夜出东门开往洪洞的曲亭镇了。前哨到达曲亭后,立即通知攻占洪洞的太平军,掉转头来,急趋向南,抄袭郝部后路。郝光甲进城后发觉上当。 遂尾追太平军的后卫部队不放。即将到达曲亭时,由于一夜战斗,人困马乏,准备吃饭时,突然发现太平军从其背后抄来,急转身还击,背后又来一彪人马,太平军南北夹击,清军乱作一团。郝光甲见势不妙,与十几个卫兵落荒而逃,其余清军不是被歼,就是被俘,七百余人全被消灭。这是太平军入晋以来第二次正式与清军作战。第三次是在长子境内的柳花泊。 平阳失守,郝部被歼,清政府大为恐慌,一面将哈芬革职拿问,解京治罪,命郭梦龄护理巡抚事;一面命胜保在韩侯岭一带阻击太平军北进。太平军在这种情况下,遂改变进军路线,由洪洞东向趋岳阳,经岳阳之古县、永乐、府城、上郭都,然后进入屯留境,经摩河岭,良马等地,由良马再经西流寨、丰宜(即丰仪)以东进入长子境内的柳花泊。在此与清军发生遭遇,太平军迅速包围清军,并发炮轰击,清廷江宁将军托明阿中炮坠马,头受重伤,几被太平军活捉;清军副将福龙豹为掩护托明阿突围,却被击毙。太平军大获全胜。 柳花泊之战后,清军败兵逃往长子城。托明阿借此被准予离开前线养伤,其残部由副都统明庆接统。从此,太平军在山西境内再未遇到过清军的拦截。 太平军于9月14日巳刻入潞城,将城内正在“需索骡马”骚扰百姓的清军四十余名全部斩杀于店坊。二十五日晨由五里后、微子镇、神头、涧口等村直趋黎城,下午到达黎城城下,守城清军四散逃命,途中由于人多拥挤不堪,连知县李钟杰也被挤跌到城下,典史刘必纲被挤进城壕里。太平军声势浩大,可想而知。 26日黎明,太平军从黎城出发,经停河铺,东阳关、上湾、下湾进入河南的涉县。从此离开山西,结束了在山西境内的行程与战斗。 咸丰三年(1853)七月二十九(9月2日)太平军北伐部队从封门进入山西,到八月廿四日(9月26日)过东阳关进入河南,前后在山西的行进和战斗时间总计二十五天。其间先后占领过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山西临汾)、洪洞、赵城、岳阳(今山西古县、安泽)、潞城、黎城等九座府县城池。太平军所到之处,军纪严明,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有的地方,人民群众积极帮助太平军攻占城池。太平军北伐部队占领过的9座城池中,垣曲、曲沃、平阳都是有内部群众起而响应才迅速破城的。 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陷落后,余部与捻军联合对清军展开游击战。1866年10月23日,捻军歼灭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击败了曾国藩指挥的湘、淮军之后,在河南许州(今河南许昌)将部队一分为二:一支由遵王赖文光和鲁王任化帮率领,在中原地区坚持抗清斗争,是为东捻军;另一支由粱王张宗禹和幼沃王禹爵率领,“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掎角之势”,是为西捻军。 1 8 6 7年冬以后,西捻军也曾赴山西作战。从同治六年十一月廿二日(1867年12月17日)渡河入晋,到十二月初九日(1868年1月3日)主力部队离开垣曲东下河南,捻军在山西境内活动总计十六天,前后经过吉州、乡宁、太平、绛州、曲沃、绛县、河津、稷山、蒲县、临汾、洪洞、赵城、浮山、沁水、阳城、翼城、闻喜、襄陵、垣曲等十九个州县,其中占领过吉州,乡宁和垣曲三县城池。 与太平军北伐部队比较,捻军活动于乡村,范围较广。太平军北伐部队则多攻占城池,夺路前进。太平军进军山西,时在农民革命的高潮时期,响应者多。捻军入晋,时在农民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响应者不是很多。 从咸丰三年八月(1853年9月)太平军北伐部队进入山西,到同治六年十一月(1867年12月17日)西捻军东渡黄河入晋,前后经过了十五个年头,中国农民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两度入晋,不仅表现了中国农民与清王朝反动统治誓不两立的决心,而且他们的进军行动本身,对于促进北方农民、尤其是山西农民的觉醒起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