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胜寺
尊胜寺在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东侧、阳岭南麓,距五台县城20千米,是五台山南道上“五峰咽喉”处的一座古刹精蓝,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尊胜寺历史悠久,始名“翠岩山院”。唐代时,为了纪念印度僧人佛陀波利,于仪凤元年(676)至五台山阳岭遇见化文殊一事,而重葺寺宇,名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1026),演教大师奉敕重建,改名“真容禅院”,并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大明万历年间,西秦谆峰和尚复建丛林,又改名“尊胜者”。民国初年,藏峰岩公又予扩建。1986年,本寺僧人慈茂等又发心修缮,遂使其成为一座规模宏大、错落有致的琳宇花宫。 尊胜寺坐北面南,现有24个院落,350间房,从中轴线上看,自南而北有七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天王院。天王殿前蹲着两个石狮,造型优美,雕刻精细。石狮两旁还矗立着两根石旗杆,青石质地,做工精细。天王殿面宽5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门额上悬“尊胜寺”木匾一块,门两侧又嵌“法轮常转”四个大字。殿内正面木龛内供着箕踞而坐的大肚弥勒佛,背后为木雕韦驮将军。殿两侧为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拿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和握紫金龙的西方广目天王。他们威震四方,护持佛法,职司风、调、雨、顺,促进五谷丰登。天王殿两旁是钟鼓二楼,楼顶为鲜见的十字歇山顶,内置钟鼓,虎啸龙吟,镇守寺院。第二进院是大雄宝殿院,殿宽5间,进深3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正面供缅甸玉佛和迦叶、阿难,相貌庄严,雕刻精细,为现代精品。东西山墙绘佛传故事60幅,画前为脱纱十八罗汉,形象优美,生动传神。院内东西廊房是招待僧俗人等的客房。该院东面又有一院,院内有两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幢。院内东为念佛堂,南为祖师堂,内供本寺历代祖师供人瞻仰。大雄宝殿西面也有一院,内建二层楼房,上为5间木构房屋,内供“西方三圣”。楼下为3间窑洞,称为地藏王殿。第三进院是三世佛殿院,正面是三世佛殿,内供横三世佛,是樟木雕刻的佛像,面目慈祥,衣纹流畅。殿内两山墙为相好金妆的十二圆觉菩萨。该院的东西配房是客堂,两耳是二层楼房,东为方丈楼,西为钱粮库。第四进院是藏经楼院,南面为藏经楼,重檐歇山楼阁式,两层,16根明柱支撑,形成长方形的外走廊,上下对称。第五进院有三皇三圣洞,上下两层,上层三洞,中供释迦牟尼,右供孔子,左供老子,谓三圣洞。下层三洞,中供天皇,右供人皇,左供地皇,这三皇也就是通常说的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故谓之三皇洞。这三皇三圣洞表明了三教合流的特点。第五进院内有五文殊殿,内供五方文殊。最后一院建有万藏塔,故名塔院。塔系砖建,通高39米。该塔端庄厚重,宏伟高大,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是五台山唯一的十二角九层密檐式砖塔。它挺拔秀丽,高耸入云,置于该寺后高处,为尊胜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