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
青莲寺据史料记载:唐代由于佛教徒的增多,原来青莲寺的寺院建筑已不能满足传经布道的需要,于是,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在古青莲寺不远处又建寺院,青莲寺实际上是由古青莲寺和青莲寺二座寺院组成的。古青莲寺建于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年—559年),最初的寺名“硖石寺”,唐咸通年间赐“青莲寺”寺名,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新建寺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明代时复称“青莲寺”。 青莲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千米的硖石山麓,寺前丹河清澈,院内古柏苍劲,中轴线上的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与左右对称的经楼、僧舍、罗汉楼、地藏楼等浑然一体,构成了完整的寺院格局,高低错落,排列有致。 藏经阁在前院,为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原藏有经书,楼下供弥勒佛,现经书与佛像已不存在。这座藏经阁在宋崇宁年间已经有不少的藏书,金大定年间所藏经书达5000多卷,上世纪30年代,这批经书中的北宋《开宝卷》曾赴京展览,其中的大部分被当时的国民党要员借去,至今下落不明。 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没有天花板,为彻上露明造,无补间斗拱,柱头斗拱为单抄单下昂五铺作,昂与耍头均做成批竹式,斗拱用材较大,合宋《营造法式》的六等材,大殿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明间的殿门用石料制作,上面刻有花卉纹饰,并铭刻释迦殿创建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的题记。用石料做殿门的门框,是山西晋城一带突出的地方建筑特色。殿内的佛坛上,供有三尊宋代佛像。 罗汉楼和地藏楼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除石柱、斗拱、梁栿等保留了宋代特征外,其余全为清代建筑样式。罗汉楼现存宋代塑造的广法大天尊和十六罗汉塑像,地藏楼内的地藏菩萨和十殿阎罗也为宋代的作品,虽经明代时期的重新装绘,但宋代风格依旧。五百罗汉为众人熟悉的艺术形象,但五百罗汉的名字却鲜为人知,罗汉楼内的《罗汉碑记》记载了五百罗汉的名字,看看碑文,人们就会了解五百罗汉的姓名了。有种观点认为,五百罗汉的名字最早出自南宋的名僧道素之手,但刻于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的这通《罗汉碑记》,把五百罗汉名字的产生年代提前到了北宋。 青莲寺寺内还存有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行、草、隶、篆字体丰富,这些书法艺术刻在石碑上,从唐至清一直保存到现在。山门前的一对石狮,为唐代的石雕艺术精品。寺外东南有一块岩壁,上面凿刻“掷笔台”三个大字,相传是当年的高僧惠远禅师为佛经作注的地方。 古青莲寺,是青莲寺的又一组寺院建筑,距唐代所建的青莲寺只有几里路。古青莲寺历史悠久,这里曾经聚集过许多当时的名僧,创立道场,讲经说法,翻译经书,北齐年间高僧慧远在此为佛教经典著作注疏;唐代宗在位时有一位智通禅师在此作《六波罗蜜疏》一书,流传于世;唐太和初年(公元827年),慧愔法师专程从太原来到此寺,建造殿宇,广罗佛徒,开辟了法华经道场;到了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各地名僧纷纷来到古青莲寺,寺院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不得不另选寺址,另建寺院。 古青莲寺现存主要建筑为正殿和南殿,原有的东西配殿仅存基址。正殿也称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明清时虽有过维修,但结构上保存了不少的宋代建筑手法,比如:门枕石的形制是宋代的遗物;柱侧角和升起明显,符合宋代营造制度。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前檐采飞,后檐有椽无飞。佛坛上的释迦、阿难、迦叶、文殊、供养人等塑像基本完整,为唐代的原物。 南殿面阔三间,平面为长方形,悬山顶形式。梁架不用檐柱和金柱支撑,直接架在墙壁上,不施斗拱,建筑结构较为简单,属于小式建筑,已没有宋代建筑的特征。但殿内的宋代佛坛保存了下来,佛坛上宋代塑造的十二尊彩塑济济一堂,神采奕奕,艺术价值很高。殿内有一通珍贵的石碑,这通石碑是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雕刻的,碑中的线刻佛殿图,对研究唐代建筑布局具有极高的考证价值。 寺院东侧的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建造的砖结构藏式舍利塔,见证了西藏佛教曾在晋城地区的流传。塔座为八角形青石须弥座,塔身为高大的窣堵坡形式,塔刹装五重相轮。西侧现存唐代慧峰法师墓塔,此塔是由数百米外的杂草中迁移过来的,总高4.8米,原为八角形的塔座,现为方形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