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晋祠 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瓮山麓晋水源头,是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宇,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园林建筑。始建年代甚早,相传为纪念周武王胞弟叔虞而建,因其封地晋国,故名晋祠。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南北朝天保年间(550~559)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游晋祠撰《晋祠之铭并序》碑文,又一次扩建。太平兴国九年(984)依山枕水建正殿,供奉唐叔虞,至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其母姜邑亦供奉於正殿之中。熙宁年间(1068~1077)封姜邑为“顕灵昭济圣母”,遂有圣母殿之称。后来唐叔虞祠堂迁於北侧,形成今日格局。 祠址坐西朝东,沿中轴线有山门、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献殿两侧为钟鼓楼,其北为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其南面是水母楼、难老泉亭和舍利生生塔。周柏、隋槐、唐槐与难老泉和宋塑侍女被誉为“晋祠三绝”。 水镜台,始建于明代,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为重檐歇山顶。金人台,古称莲花台,因台上四隅各铸铁人一尊,亦称铁太尉。四隅金人每尊高2米有余,以西南隅为最佳,其胸前有“北宋绍圣四年(1097)铸”铭文。经历八百年的风霜雨雪,迄今明亮不锈。据《太原县志》载,祠为晋水源头,故镇以金神,为防水患。 献殿是祭祀圣母的享堂,供献礼品的场所,重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斗拱简洁,五铺作双下昂。前后当心间辟门,四周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围护。 鱼沼为一正方形水池,沼上架桥曰“飞梁”,建于北宋。其结构为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东西平坦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翼下斜至沿岸,四周有勾栏围护凭依,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 圣母殿是晋祠主体建筑,为国内规模较大的一座宋代建筑。创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崇宁元年(1102)重建。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殿内宽五间。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有木雕盘龙八条,是全国建筑实物中木雕盘龙柱子最早的实例。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抄出两跳,柱头出双下昂,补间为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抄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双下昂,并施异形拱。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殿内采用减柱法,共减去12根内柱,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的屋架,扩大了室内空间。殿内有宋代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神龛内;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是我国宋塑中的精品。圣母殿建筑构造与式样上继隋唐,下启元明,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贵实例。 晋祠内还保存有唐太宗李世民行书《晋祠之铭并序》碑、宋代铸造铁人、铁狮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雕塑、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