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古建筑 » 古建筑 » 造像 石刻 经幢 碑碣 » 造像、石刻、经幢、碑碣

造像、石刻、经幢、碑碣

碑碣碑碣是古代用以标志、记事的石刻。山西古代的碑碣,最早见于临猗县出土的东汉建宁元年(168)残碑。临猗北魏刻《密云太守霍扬之碑》、永济隋刻《首阳山栖岩道场舍利塔铭》,均为北魏、隋间的名碑。唐宋之际,寺庙碑刻留存渐丰,其中不乏精品。新绛唐代刻石《碧落碑》,书法奇古,以大篆著名全国;太原晋祠唐太宗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碑,是李世民效法王羲之,习兰亭行书的得意之作,开古代行书入碑之先河;唐玄宗李隆基书《裴光庭碑》,行笔豪放,气度非凡。此外,《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铭碑》、长子《白鹤观之碑》、交城玄中寺唐代女书法家高氏的《石壁寺铁弥勒颂》,均是唐代具有较高成就的碑碣。其后万荣县后土庙宋真宗御书《萧墙碑》、汾阳《狄公神道碑》、大同善化寺金刻《重修薄迦教藏殿记》、万荣金刻《后土庙图碑》、翼城元代赵孟頫所书《裕公和尚道行碑》、临汾明刻《尧庙尧陵图碑》均为山西寺庙碑刻中的精华。      北朝以来,由于宗教特别是佛教的传播,记述寺院沿革、歌功颂德的碑碣日渐增多,其内容也更加广泛,记载人物传记、宗教活动、民族、文化、战争、交通、经济乃至灾异的碑碣屡见不鲜,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史料。      造像、石刻、经幢石刻艺术在山西有着悠久的传统,除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外,保存在各寺庙及陵墓中的石刻艺术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由于时代的演变和社会风俗的不同,其形式和艺术风格更是丰富多彩。      造像碑是以雕刻石像为主的石刻,大多为佛教题材,偶有与道教有关的,并铭刻有造像缘由的发愿文、造像者的官职、籍贯、姓名等文字。现存实物以北魏、北齐最早,唐代也有较多的发现,其造像题材近于同期的石窟寺。由于造像碑雕刻的面积较小且多为高浮雕,故造像碑上所雕人物、动物、图案形象等更为精致、生动,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北魏早期的石刻像,装饰朴素,手法洗炼,其造型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晚期至北齐时期渐与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地道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隋唐时期,石雕艺术趋于成熟,其雕像的人体比例更为适度,雕造技法也更加细腻,形象也更为生动,对石雕的造型已从写形发展至写实和写神。宋金时期的石雕像,写实意味更为成熟,这个时期造的佛像、菩萨,面相圆阔,体态轻盈,衣褶流畅,装饰华丽,突破了人与神的距离,使石雕像具有了现实人间的生命感。明清以来的石雕像作品保存也较多,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因造像之风衰落,其雕刻艺术渐渐转向建筑雕刻。清代,建筑中的柱础、栏板以及亭台、楼阁、桥梁、牌坊、石狮、影壁等均出现了一些精美之作,如五台山龙泉寺石牌坊,晶莹剔透,雕造精美,成为建筑石雕中的精品。      经幢亦为宗教艺术品,唐代以前多为木杆悬挑伞盖状丝织物,唐代始用石雕,因其幢上多刻有陀罗尼经文,故又称陀罗尼经幢。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前的唐大中十一年(782)经幢,分为上下两段,造型独特、图案精美,代表着唐代中晚期石雕艺术的成就。其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雕造,风格渐趋华丽繁缛。

简介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山西省唯一一家出版科学技术类图书的专业出版社,拥有医学、地图的专有出版资质,获得“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
地 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建设南路21号
邮 编:030012

网站运营:王祎凡 0351-4922100
电 话:0351-4922103(综合办)
0351-4922134(总编室)
0351-4922121(发行部)
Copyright◎山西文化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